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外科术后手部位感染(SSI)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4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8年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病人的手术类型、切口等级、手术时长、麻醉方式、不同危险指数SSI发病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11%;危险指数等级增加,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随之增加(χ2=23.481,P

  • 标签: 神经外科术后 手术部位 感染 目标性监测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外科术后手部位感染(SSI)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4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8年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病人的手术类型、切口等级、手术时长、麻醉方式、不同危险指数SSI发病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11%;危险指数等级增加,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随之增加(χ2=23.481,P

  • 标签: 神经外科术后 手术部位 感染 目标性监测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部肌腱断裂术后手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0例手部肌腱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实施手部功能锻炼,观察实施手功能锻炼后,患者手指功能恢复情况,并采用手部功能评分对患者护理前后手部功能进行评分比较。结果30例患者术后经手部功能锻炼后,恢复优20例、良8例、差2例。护理后患者手部功能评分(84.32±6.14)分,显著优于术前评分(75.25±6.85)分,(P<0.05)。结论对于实施手部肌腱断裂术的患者,可在术后行早期手部功能锻炼,有利于手指功能恢复。

  • 标签: 手部肌腱断裂术 手部功能锻炼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62例腹股沟疝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1例。 对照组采用THR治疗,观察组采用TEP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腹股沟疝 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护理对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结局、疼痛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份在本院住院的90例结肠癌患者按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对其进行多维度指标的不同评估并深入分析。结果 经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胃部功能恢复、 VAS评分、睡眠质量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 疼痛程度 胃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腹膜外腹腔镜与传统外科治疗腹股沟疝的比较。方法 在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两年期间,选择50例腹股沟疝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常规外科及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在医院住的时间比对照组更少,需要恢复下床走路时间更少,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很多,不良反应率更低,P<0.05。结论 与常规外科相比,腹膜外腹腔镜疝气治疗效果显著,且恢复较快,不良反应较低特点。

  • 标签: 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 传统手术 腹股沟疝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腹膜外腹腔镜与传统外科治疗腹股沟疝的比较。方法 在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两年期间,选择50例腹股沟疝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常规外科及腹腔镜下腹膜外疝修补术,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在医院住的时间比对照组更少,需要恢复下床走路时间更少,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很多,不良反应率更低,P<0.05。结论 与常规外科相比,腹膜外腹腔镜疝气治疗效果显著,且恢复较快,不良反应较低特点。

  • 标签: 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 传统手术 腹股沟疝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于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中的疗效分析。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假刺激;研究组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真刺激;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握力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握力评分没有显著差异;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Barthe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与握力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对脑卒中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人,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常规护理+QCC管理设为观察组,比较疗效。结果:通过QCC管理,患者的护理满意率由干预前的83.33%上升至93.33%,手功能评分、RANK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品管圈 脑卒中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血液透析就是通过分散和渗透原理,清除体内的水肿,代谢废物,这些物质会随着透析液析出体外,同时补充液体中所需的物质。腹膜透析液应定期更换,以达到解毒脱水,纠正水解酸碱失衡的疗效。因此,迫切需要开展腹膜透析,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尿毒症患者的治疗率。家人对其是否给予足够的护理,直接影响了腹膜透析在家庭的顺利实施,护理干预对家庭腹膜透析病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腹膜透析 家庭护理 指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 CAPD)患者死亡和转血液透析( HD)治疗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 2010年 8月至 2014年 10月在我院治疗的 CAPD 患者,对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6 例死亡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占 50.0%( 8/16)、肺部感染 37.5%( 6/16)、腹透相关性腹膜炎( PDAP) 12.5%( 2/16)。结论: PDAP仍为 PD患者退出转 HD治疗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透析不充分及导管功能障碍。

  • 标签: 腹膜透析 临床原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探析在腹股沟疝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与全腹膜外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择取我院收治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后入路TAPP术和Kugel术对成人腹股沟疝(AIH)治疗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接收193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将其中156例行TAPP术治疗者设为甲组,将Kugel术治疗的37例患者设为乙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异(P>0.05);甲组住院费用相比乙组较高(P<0.05),但甲组各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乙组(P<0.05)。结论TAPP术及Kugel术在治疗AIH均具有较高安全性,而TAPP术手术操作更加简便,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更快,但其手术费用相对更高。

  • 标签: 成人腹股沟疝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 Kugel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小切口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成人原发性单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2例患者采用小切口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52例患者采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9.6%和1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费用分别为(5762.20±693.28)元和(8389.61±885.60)元,术后腹股沟区血清肿发生率分别为0%和13%,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1.5%和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阴囊血清肿发生,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在成人原发性单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治疗中,相对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小切口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降低治疗费用及术后腹股沟区血清肿的发生率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特别适合不耐受全麻的老年患者。

  • 标签: 小切口 腹腔镜 腹膜前间隙 无张力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于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在术前开展心理护理影响的探究。方法:本次研究工作的开展,将2020-2021年间医院收治的88例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常规护理主要应用在对照组的护理中,观察组中使用术前心理护理,最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展开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并发症概率的调查等。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指标要高于观察组,P

  • 标签: 腹膜透析置管术 心理护理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CT、MRI用于诊断腹膜后原发肿瘤的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3例腹膜后原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实施CT、MRI诊断病情,将病理学检测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在腹膜后原发肿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能。结果:经穿刺活检病理学诊断发现83例腹膜后原发性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53例,良性肿瘤30例,将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通过观察CT、MRI对于腹膜后原发肿瘤的定性诊断结果,发现CT、MRI两种方式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相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膜后原发肿瘤临床诊断中应用CT、MRI均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均可为医师提供有力的诊断数据,利于病情治疗,临床可将两种检查方式联合应用,从而促进诊断准确率提升,避免发生误诊、漏诊情况。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腹膜后原发肿瘤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效果。方法:在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这一研究期间,我院共接纳了100名腹股沟疝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传统修补术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了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结果: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后,发现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一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差异同样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患者中展现出了显著的临床优势。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它还能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是一种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应用的优秀治疗方法。

  • 标签: 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延续性护理在连续腹膜透析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66例连续腹膜透析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连续腹膜透析 延续性护理 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