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与急性缺血脑血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患者均为24小时以内发病,按病情分为急性脑梗死组146例,TIA组123例,并选择同期查体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其血浆LPA水平及血糖、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为急性脑梗死组入院第一天、第三天分别做NIHSS评分,第三天复查血浆LPA结果1.急性脑梗死组、TIA组住院时(发病24小时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住院第三天依据NIHSS评分结果,进展性脑梗死LPA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P﹤0.05);3.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住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分)与对应血浆LPA水平呈高度正相关性结论急性缺血脑血管患者,尤其在进展性脑梗死中LPA显著增高,NIHSS评分与对应的血浆LPA水平呈正相关。因此,血浆LPA水平可作为急性缺血脑血管的预警标志物,使早期干预和预防急性事件的发生成为可能。

  • 标签: 溶血磷脂酸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颈动脉超声在缺血脑血管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6例缺血脑血管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48例和脑梗死患者48例;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8例非心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观察对象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检出斑块血管、单发斑块血管率分别为93.75%、56.25%,均显著高于TIA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TIA组以及脑梗死组患者多发斑块血管检出率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脂质斑以及复合斑的检出率分别为60.34%、55.17%,均显著高于TIA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TIA组患者纤维斑检出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脑血管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对缺血脑血管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病 诊断 临床应用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丹红注射液治疗中风心脑血管的合理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本院收治中风心脑血管患者参与研究,从中随机抽选患者80例,研究时间范围为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将这80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对照组中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丹红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相关指标以及总有效率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组间数据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对中风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丹红注射液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中风心脑血管病 临床疗效 血液相关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中医通窍醒脑法对老年缺氧缺血脑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缺血脑病患者32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例。选择患者的时候都是随机进行的,并且征得了患者家属的同意。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通窍醒脑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但是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却远远低于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缺氧缺血脑病患者采用中医通窍醒脑法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明显改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通窍醒脑法 老年缺氧缺血性脑病 效果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年缺血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近一年内进行治疗的72例的青年缺血脑卒中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他们的病因以及临床特点,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结果72例的青年脑卒中的患者中包含33例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及39例的缺血脑卒中患者,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包括脑血栓的形成(24.3%)、蛛网膜下腔的出血(20.4%)、基底节区的出血(17.9%)、脑栓塞(14.3%)。青年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包括高血压(41.5%)、动脉的粥样硬化(18.7%)、脑动脉瘤(8.7%)。结论青年脑卒中患者在临床上以蛛网膜下腔的出血、基底节区的出血、脑血栓的形成、脑栓塞发病率最高。青年脑卒中的病因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脑动脉瘤。

  • 标签: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住院的青年缺血脑卒中的患者的资料,对青年缺血脑卒中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青年缺血脑卒中患者,根据TOAST分型进行分组,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组24例,心源性栓塞组13例,小动脉闭塞组11例,其他明确病因组7例,不明原因组5例。对各组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TOAST分型组血白细胞介素(IL)-1、IL-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组血IL-1、IL-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脂血症、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4型组;心源性栓塞组血IL-1、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小动脉闭塞、其他明确病因及不明原因组,高脂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小动脉闭塞组,糖尿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4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OAST分型青年缺血脑卒中患者病因不同,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是青年缺血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青年缺血性脑卒 危险因素 疾病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HIE)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2例HIE患儿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分娩的6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HIE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母妊高征、母ICP、脐带绕颈、孕周及Apgar1分钟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高征、母ICP等因素均可引发胎儿宫内慢性缺氧,应引起临床重视,并对妊娠期并发症及时进行处理,做好生产时期监护,预防早产,降低HIE发生率。

  • 标签: 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 胎盘早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普洛迪治疗缺血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缺血脑卒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联合普洛迪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7.2%,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血塞通联合普洛迪可有效治疗缺血脑卒中,减少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 中西医结合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对缺血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的防治。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60例缺血脑卒中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重点研究对象,通过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及上门访查的举措对患者现期防治现况进行调查对比,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排除实验的其他干扰因素。结果对60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分析及问卷调查发现,基层医疗机构对于收治的缺血脑卒中高血压患者主要是采用用药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及静脉输液给药。虽然临床治疗中患者病症会得到改善。结论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所收治的此类患者,经过一定时间治疗,虽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高血压的控制率不理想,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对于高血压的整体防止措施有待于提高。

  • 标签: 高血压 脑卒中患者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MRI急诊快速评价在超急性缺血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1月到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超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90例,按照抽签法的要求将其平均分成实验组(45例MRI急诊快速评价法)与对照组(45例CT扫描法),分析检出率、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检出率、治疗效果、并发症优于对照组,数据的对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超急性缺血脑卒中实际治疗的过程中,采用MRI急诊快速评价法,有助于准确的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法,提升治疗的效果,有着很好的推广优势。

  • 标签: MRI急诊快速评价 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缺血脑卒中的防治效果。方法:将50例本院收治的缺血脑卒中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在2017年10月-2019年4月,50例患者均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比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及神经缺损评分、生活质量。结果:血清指标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且神经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P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内膜 剥脱术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脑卒中在急诊启动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安全性、开始溶栓平均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78例,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9例,分别采取急诊室启动静脉溶栓治疗与病房启动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安全性和治疗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1d后脑出血率(10.26%)、治疗3月后死亡率(7.69%)与对照组(2.56%、12.82%)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对照组开始溶栓平均时间长于研究组,发病至就诊时间长于研究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室启动静脉溶栓应用于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溶栓平均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开始溶栓平均时间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对血气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8例缺氧缺血新生儿随机均分成实验组(行常规治疗,44例)、对照组(行对照组基础上的神经节苷脂治疗,44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气分析指标、炎症因子水平比对照组好,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给予缺氧缺血新生儿神经节苷脂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血气分析指标 血清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64排CT诊断方法运用于肠壁缺血病变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本医院收入诊断的30例肠壁缺血病变患者纳入项目指标分析,抽取时间为2017年04月至2019年03月,予以患者64排CT诊断,研究肠壁缺血病变患者64排CT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64排CT检查影像学表现状况。结果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标准,64排CT诊断方法诊断肠壁缺血病变患者的诊断准确总计率是90.00%。64排CT诊断方法检出肠系膜下动脉狭窄例数、检出肠系膜上下动脉狭窄例数、检出腹主动脉狭例数和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无数据值指标检测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肠壁缺血病变患者实行64排CT诊断呈现重要临床诊断价值和优越性。

  • 标签: 64排CT 肠壁缺血性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64层CT脑CT灌注(CTP)与头颈CT血管成像(CTA)相联合检查方法应用在缺血脑卒中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医院诊断的3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实施项目计算分析,实行64层CT脑CT灌注与头颈CT血管成像相联合检查,统计检查结果。结果患侧梗死区的脑血流量测定值、脑血容量测定值低于健侧非梗死区,患侧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测定值、脑血容量测定值低于健侧非半暗带区,患侧半暗带区的达峰用时测定值高于健侧非半暗带区(P<0.05)。结论在缺血脑卒中患者早期诊断中采用64层CT脑CT灌注与头颈CT血管成像相联合检查方法存在重要意义。

  • 标签: 64层CT 脑CTP 头颈CTA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治疗中化痰止眩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共104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对比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治疗配合化痰止眩汤。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实验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效果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治疗中应用化痰止眩汤,可配合西药治疗在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故治疗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化痰止眩汤 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临床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14例脑出血后出血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甘露醇治疗,观察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脑出血后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尼莫地平 脑出血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凉血散瘀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脑损伤的临床疗效,为脑出血后缺血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2例脑出血后缺血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单纯予以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凉血散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合并肺部感染人数和控制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肿大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后缺血脑损伤的临床治疗中予以凉血散瘀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效果极佳,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凉血散瘀汤 尼莫地平 脑出血 缺血性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