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据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寿120岁,其子孙也皆善养生之道而寿高百岁。那么,黄帝及其子孙的长寿之道是什么呢?说起黄帝的长寿之道,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今天,让我们沿着时光的河流,上溯到我们民族文明的源头,倾听我们的文明之祖与天师岐伯关于生命哲学的智慧对话。

  • 标签: 长寿之道 《黄帝内经》 中华民族 养生之道 生命哲学 文明
  • 简介:以《管子》为主,从精气说、智慧修心说、心君说三方面探讨了中国哲学对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作用,指出了中医学的自然哲学特征和今后应走的发展道路。

  • 标签: 管子 内经 中国哲学 中医学
  • 简介:黄帝内经》成书虽然晚于《史记》,但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仅仅29个医学案例约1.1万字的内容,就与《黄帝内经》在征引医学文献名谓、行文格式、问对体例、医学术语、精气—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疾病传变规律、“治未病”理念、“病人为治病之本”的观念、用“整体观念”阐述医学知识、10岁的年龄段划分、重视“胃气”在疾病预后变化中的意义、“杂合以治”的治病理念等12个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据其中所传载的医学信息,提示司马迁及其此后时代的医学成就已经为《黄帝内经》理论的构建和成书准备了充足的文化基础、哲学基础、思维基础、方法学基础,尤其是构建医学理论时所必需的临床实践基础。

  • 标签: 史记 黄帝内经 理论构建 成书
  • 简介:1肝者,琵极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鼹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 标签: 《黄帝内经》 李今庸 训诂 札记
  • 简介:1凡相五色之奇脉《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标签: 《黄帝内经》训诂 札记 李今庸
  • 简介:1烦满《素问·热论篇》说:“厥阴脉循阴器而络於肝,故烦满而囊缩。”按《说文·水部》说:“满,盈溢也”,非此文“烦满”之“满”义。此“满”当为“懑”字之借用,《说文·心部》说:“懑,烦也,从心满”,段玉裁注:“烦者,热头痛也,引申之,凡心闷皆为烦,《问丧》曰:‘悲哀志懑气盛’,古亦段满为之,满亦声”,是其义也。在《素问》书中,凡言“烦懑”字,皆借满为之,

  • 标签: 《黄帝内经》 李今庸 训诂 札记
  • 简介:1膏之原肓之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按《素问·刺禁论》说:“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此文“膏之原”之“膏”,读为“鬲”,“膏”、“鬲”二字声转可通也

  • 标签: 黄帝内经 膏之原 育之原 其支者 筋瘘颈肿
  • 简介:1瘛痰痫瘛瞤瘛《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脾脉急甚为瘛痰”,杨上善《太素·五藏脉诊》注:“手足引牵来去,故曰瘛疚也”。

  • 标签: 《黄帝内经》 训诂 札记 李今庸
  • 简介:1肾气独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按此文"肾气独沈"之"独",当读为"清浊"之"浊",《说文·水部》说:"浊……从水,蜀声”,

  • 标签: 《黄帝内经》 李今庸 训诂 札记
  • 简介:黄帝内经》一书,今日所见,即宋以后遗存之《素问》与《灵枢》,为中医学术的奠基之作,故后世奉之为经典.就其内容而论,涉及中医理论与学说的诸多方面,"腧穴"问题,其中之一也.然就今存《素问》与《灵枢》文本之有关篇章,对腧穴之某些问题,存有诸多疑处,以下仅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并聊为考析.

  • 标签: 腧穴 《黄帝内经》 《灵枢》 《素问》 中医学术 中医理论
  • 简介:河图洛书是两张具有阴阳五行结构及变化的、时空象数图,以奇妙的数字排列著称,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演绎自然界万物运动规律的工具。《黄帝内经》作者大量运用河洛理数:来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九宫八风、五脏象数;脏腑阴阳、左肝右肺、心肾关系。脾主中央等理论;河洛理数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河图 洛书 黄帝内经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饮食方式等方面的改变,肥胖症的发病率呈不断升高之趋势,同时,由于其可引发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健康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于肥胖症的治疗,目前西医学多以药物及手术治疗为主,心理学则选择饮食控制、运动疗法以及行为干预,但由于其疗效多与患者本人的生活习惯以及治疗的依从性密切相关,效果多不尽如人意。

  • 标签: 黄帝内经 肥胖 病因病机
  • 简介:黄帝内经》一书,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记载经络学说内容最多,而又最完备的典籍。它不仅收有经络学术的多家学说,而又象征着经络学术发展至成熟阶段,故经络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与针灸学术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黄帝内经 经络学说 经脉 络脉
  • 简介:“目诊”,是中医“望诊”中的一部分,为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具有相当的临床使用价值。它可以正确地诊察人体内部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轻重程度,从而确定对疾病的处理方法,并且它还可以预测疾病的后果。这种方法,早在数千年前就已被我们祖国的古代医学家所重视、掌握、运用。和望诊其他方面一样,中医学在这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知识。在《黄帝内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有关“目诊”的内容,给中医学的目诊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1目诊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所谓“目诊”,就是指医者通过观察病人两目的五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而判断疾病所在和疾病性质的一种诊断方法,也是临床诊疗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诊断方法。《灵枢·邪客》指出:医者诊察疾病,必须“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藏而决死生”。《灵枢·四时气》也强调在临床工作中要“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这些都说明了“目诊”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 标签: 《黄帝内经》 目诊 《伤寒论》 《金匮要略》
  • 简介:摘要针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临床上运用针刺治疗相关疾病时,多讲究取穴、配穴、揣穴、补泻等方式,往往忽略了针刺顺序。针刺顺序的不同,产生的治疗效果通常也会有差异,针刺顺序同样也属于辨证论治的一部分。虽然《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指出针刺顺序,但是通过某些条文,也可总结出针刺顺序的规律,从而提高针刺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针刺 黄帝内经 针刺顺序
  • 简介:总结《黄帝明堂灸经》的灸疗特色,包括取穴有度、施灸有序、头面四肢少灸、倡导化脓灸、艾灸保健、热证可灸等。

  • 标签: 《黄帝明堂灸经》 灸法 文献研究
  • 简介:作为辞书式、学术式的完整译本,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采用“厚译”模式,利用研究批判性导论、学术性序言、阐释性注释和显化性译文将典籍置于丰厚的中医文化和历史发展背景中,使西方读者从深层文化背景理解中医思维和中医特质,其翻译策略对我国的中医典籍英译提供了新的参考和借鉴。

  • 标签: 黄帝内经 厚译 中医典籍
  • 简介:目的对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进行数据挖掘,以寻找刘完素重视脾胃用药的证据,完善其学术体系。方法利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共收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的方剂195首。利用excel软件建立刘完素方药数据库,在Windows7平台采用SPSS17.0和clementine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中药依次为炙甘草、白术、人参、茯苓、大黄;经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关联规则46组;经过聚类分析共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0组,其中9味入脾胃经。结论刘完素临床用药最重视健脾养胃,并非都用寒凉药。这对后人全面掌握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用药都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刘完素 数据挖掘 核心用药
  • 简介: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就其思想文化渊源而言,则主要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及先秦诸子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内经》原文的认真梳理,周易思想体系的总结和古天文学科学体系的参照,把《内经》的思想文化渊源以“圜道时中”四字概括之。“圜道”描述的是运动的轨迹,“时中”描述的是运动的刻度;“圜道”是象的概括,“时中”是数的确定;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圜道时中”思想的提出,不仅最简洁地体现了《内经》的天人合一观;统一了阴阳、五行、六气、八卦等子模型;而且可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的气化时序规律及各种观点互异的养生理论。它更准确地表达出了易道的精髓和《内经》的时序理念。

  • 标签: 黄帝内经 圜道时中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