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神阙穴姜灸治疗阳虚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阳虚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酚酞片200mg睡前服。治疗组给予姜灸神阙穴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排便情况并进行CCS评分。结果:一周后对照组、治疗组的排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两周后对照组、治疗组的排便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灸能有效治疗阳虚便秘,且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 标签: 隔姜灸 阳虚 便秘 疗效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物灸作为间接灸的一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中,其独特的作用方式引发了人们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度思考。从穴药结合、穴灸结合、穴药灸结合阐述其作用方式;从穴位特异性、药物的透皮性、艾灸的热辐射性分析其作用机制,凸显出该疗法穴、药、灸三位一体作用于机体发挥效应的优势所在。

  • 标签: 隔物灸 穴位 药物 热辐射
  • 简介:目的:观察姜灸子宫穴对原发性痛经的止痛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接受姜灸子宫穴,对照组口服常规止痛药,两组均在经前1星期开始干预,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并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患者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前列腺素F2a(PGF2α)水平及子宫动脉血流的收缩期峰流速与舒张期峰流速比(S/D)、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的值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灸子宫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发挥了艾灸的温通、生姜的温散、腧穴的刺激等综合作用,疗效优于口服止痛药物。

  • 标签: 针灸疗法 灸法 间接灸 隔姜灸 子宫 痛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实行物灸治疗期间,予以其针对性护理干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收治时间:2021.1-2022.1,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以及观察组(44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与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护理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较佳(P<0.0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较佳(P<0.05)。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接受物灸治疗过程中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

  • 标签: 隔物灸治疗 原发性痛经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灸暖宫贴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在常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期间加用盐灸暖宫贴外贴气海穴辅助治疗。对照组按常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盐灸暖宫贴辅助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满意,无毒副作用,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 标签: 隔盐灸暖宫贴 慢性盆腔炎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穴位透刺配合姜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透刺为主配合姜灸,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电针。两组治疗均以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House-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的改善程度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透刺配合姜灸治疗能显著提高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 标签: 风寒型周围性面瘫 穴位透刺 隔姜灸
  • 简介:目的:根据艾灸预防保健的作用原理,在神阙、关元等穴施以药饼灸,观察其对不同年龄健康人群红细胞常态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82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将以熟地、山药、山茱萸等制成的药饼置于神阙、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施灸,每穴3壮,隔日灸,10次为1个疗程。艾灸前及施灸1个疗程后检测两组观察对象的红细胞系列常规,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青年组RBC较灸前明显升高,MCH较灸前下降,且两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老年组灸后HGB、MCHC均较灸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药饼灸在改变健康人血细胞的常态时存在年龄段的差异.能够增强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

  • 标签: 红细胞系列 健康人群 隔药饼灸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加鳖甲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采用针刺加鳖甲灸治疗,对照组37例仅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的针刺治疗。两组均为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针刺结合鳖甲灸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67.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鳖甲灸可明显改善腹泻型IBS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 标签: 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 灸法 间接灸 泄泻 肠易激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姜灸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BPPV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予姜灸听宫穴后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仅予与观察组相同的手法复位治疗。结果:治疗48h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86.8%;治疗7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7%。两组在2个观察点的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中2例复发,复发率6.7%;对照组中8例复发,复发率28.6%,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对照组为21.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灸听宫穴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PPV疗效优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且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

  • 标签: 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灸法 间接灸 隔姜灸
  • 简介: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姜灸对CSA的应力应变影响,分析其治疗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对比观察的方法,从2000年1月开始对来我院就诊的CSA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组:双号(治疗组)采用温针姜灸疗法,单号(观察组)只用单纯针刺疗法,两组的穴位、针刺手法、留针时间都一样,至2005年1月,每组治疗89例,观察CSA应力应变所致颈性眩晕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89例患者重、中、轻度眩晕的患者分别为44、34、11例,治疗后为4、2、0例,对照组治疗重、中、轻眩晕的患者分别为42、39、18例,治疗后为16、14、3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夹脊穴温针姜灸治疗CSA,患者的应力应变及眩晕症状改善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应力应变 眩晕 颈夹脊穴 温针隔姜灸
  • 简介: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汤合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益气健脾汤合药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片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两组的症状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明显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P〈0.05。结论:益气健脾汤合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满意。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 益气健脾汤 隔药灸 匹维溴铵片
  • 简介:目的观察小半夏汤加减配合姜灸治疗老年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小半夏汤加减配合姜灸(内关、中脘、足三里),2组均治疗15d后观察疗效,并随访1月观察复发率。结果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40.0%和93.3%,对照组分别为23.3%和70.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个月后复发率,治疗组为16.7%,对照组为3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疗法 老年科 糖尿病 胃轻瘫 小半夏汤 消渴
  • 简介:作者简介杨发均,男,47岁,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临床工作经验22年,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单位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潘海燕,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摘要目的观察姜灸结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43例,临床控制8例,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7%;对照组40例,临床控制2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结论姜灸法结合玻璃酸钠治疗骨性膝关节炎操作简单、副作用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隔姜灸 玻璃酸钠 骨性膝关节炎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药灸和电针对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肠纤维化大鼠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Ⅲ,PCⅢ)、Ⅳ型胶原(CollagenⅣ,CⅣ)的影响,探讨针灸抗CD大鼠肠纤维化的作用与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灸组、电针组和药物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制备大鼠CD模型,应用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胶原纤维增生情况,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大鼠血清HA、PCⅢ、CⅣ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胶原纤维增生,血清HA、PCⅢ、CⅣ含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药灸组、电针组及西药组胶原纤维表达减少,血清中HA、PCⅢ、CⅣ含量降低,与电针组、西药组比较,药灸组胶原纤维表达减少,血清CⅣ含量降低.结论:药灸和电针均可改善CD大鼠肠纤维化病理状态,降低血清HA、PCⅢ、CⅣ含量.

  • 标签: 间接灸 电针 克罗恩病 纤维化 血清学
  • 简介:目的:通过对神阙、关元等保健穴施以药饼灸,观察对不同年龄人群机体CD系列的变化,探讨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将六味地黄丸中药物按方剂比例配伍,制成药饼,放置于神阙、关元、足三里(双)、脾俞(双)、肾俞(双)穴位上。将0.3g圆锥形艾炷置于药饼上施灸,每穴灸3壮,隔日1次,共10次。分别在施灸前、后抽静脉血5mL,观测CD3、CD4、CD8、CD4/CD8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年组药饼灸后CD3、CD4、CD4/CD8均较灸前均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药饼灸后CD3较灸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较灸前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药饼灸后CD3、CD4/CD8较灸前均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较灸略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饼灸对3个不同年龄段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以中、老年组为显著,对不同年龄组作用机制亦不同。

  • 标签: 隔药饼灸 穴位 机体免疫力 CD3 CD4 C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