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陈皮总黄酮测定方法,同时对其水煎煮的提取动力学过程进行模拟,建立其动力学方程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方法学进行考察;使用该方法测定不同提取时间和溶剂倍量下陈皮水提液中总黄酮浓度,以简化的数学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推算出方程参数并进行方程拟合。结果橙皮苷在0.004712~0.03534mg/m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0.877X-0.0072,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9.98%,RSD=1.77%;拟合的动力学模型结果为:CB=(8.3223×t0.5/M-2.8401)0.5902,验证结果良好。结论陈皮总黄酮测定方法稳定可行,重现性好。模型适用并能良好的描述陈皮水提取的动力学过程。

  • 标签: 陈皮 总黄酮 紫外分光光度法 提取动力学模型
  •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测量偏头痛大鼠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针刺对大鼠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从血流动力学方面初步探讨针刺对硝酸甘油诱发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必理通组、针刺组4组,每组各6只.对模型组、必理通组、针刺组进行造模,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必理通组予必理通灌胃治疗,针刺组予针刺治疗,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大鼠颈总动脉的直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心率(HR),计算颈总动脉血流量、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Vs/Vd),对各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必理通组、针刺组双侧颈总动脉血流量均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双侧颈总动脉血流量轻度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双侧颈总动脉血流量明显升高(P<0.01).与必理通组比较,针刺组右侧颈总动脉血流量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必理通组、针刺组双侧颈总动脉PI数值升高(P<0.01).与必理通组比较,针刺组右侧PI升高(P<0.01).各组颈总动脉直径、Vs、Vd、Vm、RI、Vs/Vd及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硝酸甘油诱发偏头痛大鼠的颈总动脉血流量有明显改善作用,颈总动脉血流量、PI与偏头痛密切相关,可作为治疗偏头痛较好的参考指标.

  • 标签: 超声 偏头痛 针刺 井穴 颈总动脉血流量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水提液(THQF5)和醇沉上清液(THSQ10)在正常和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分别采集正常和痛经模型大鼠灌胃THQF5和THSQ10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样本,采用UHPLCMS/MS以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方式进行负离子检测,测定血浆中苦杏仁苷,咖啡酸、阿魏酸、芍药苷的浓度,DAS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灌胃THQF5后,和正常组比较,咖啡酸模型组的AUC(0t)显著增大,阿魏酸模型组的AUC(0t)和AUC(0∞)显著增大;阿魏酸模型组的Tmax显著延迟,阿魏酸模型组的Cmax显著增大。灌胃THSQ10后,和正常组比较,苦杏仁苷模型组的Tmax显著延长,Cmax显著增大;咖啡酸模型组的Tmax显著缩短;芍药苷模型组的AUC(0t)显著增大。其他药动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HQF5和THSQ10在正常和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 标签: 痛经 桃红四物汤 药代动力学 液质联用
  • 简介:模型理论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其与经络研究的结合已有相关成果,研究角度各异。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择要梳理模型理论的相关内容,从紧缩论(Deflationaryview)的视角,对理想化模型与虚构模型进行界定与辨析,进而结合经络理论自身特点,试从经络是理想化模型与经络是虚构模型两种角度,探讨以模型理论研究经络的可能性与价值。

  • 标签: 经络研究 模型理论 理想化模型 虚构模型
  • 简介: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新科技和实验手段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不断探索能够有效模仿偏头痛发作时临床特点的偏头痛动物模型,同时用来更好地研究偏头痛的发作机制。笔者就近年来偏头痛动物模型的造模机制、方法及模型优缺点做一综述。

  • 标签: 偏头痛 实验模型 综述
  • 简介:【摘要】炎症是临床疾病当中最为常见的病理过程,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即表现为红、肿、热、痛。可发生于任何组织和任何部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新药物也被应用在炎症反应中,可如今的抗炎药物在炎症反应中有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而导致一些副作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抗炎药物也仍是需解决的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来初步评价抗炎药物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也成为共同关注的问题。根据炎症发病的原因可分为感染性炎症、无菌性炎症 (非特异性炎症 ) 及变态反应性炎症。感染性炎症是用病毒、细菌或细菌产物造成的炎症; 无菌性炎症是用某种致炎因子于动物体内或体外引起炎症或其某个阶段的细胞组织反应; 变态反应性炎症是多种变态反应的最终表现[1]。因此, 根据炎症的发病制作的不同,动物模型也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 标签: 模型探讨 炎症模型 致炎药物
  • 简介:《药物动力学》是药剂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研究药物体内动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通过建立药物动力学教学模型,找出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测求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应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并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使用药个体化、合理化,并达到最有效的治疗作用,为开展临床药学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依据。

  • 标签: 药物动力学 数学模型 给药合理化
  • 简介:模型理论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模型与针灸之气结合的尝试尚少见。概述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区分理想化模型与虚构模型,在梳理针灸之气的概念认识与现代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将针灸之气视为模型的可能及其类属,并与易混概念"以太"进行辨析。

  • 标签: 针灸 理想化模型 虚构模型 以太
  • 简介:从分析医疗服务市场及医疗保险市场特性出发,说明在不对称信息下必须采取监督措施。通过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比较监督患者的补需方方式和监督医院的补供方方式,分析表明,监督医院的补供方方式能有效的抑制医疗服务的过度消费,保障医患保三方的利益,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 标签: 医疗保险补偿机制 系统动力学 医疗服务
  • 简介:[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下尿路尿动力学检查置管成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以提高下尿路尿动力学检查置管成功率为活动课题,通过现状调查,设立目标.从人、物、方法、环境四个方面查找原因,经过要因论证,确定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开展品管圈后插置测压尿管216例,一次置管成功率达到94.7%,比开展品管圈活动前提高了4%.[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调动了护士的参与意识和改进意识,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尿动力学检查 置管
  • 简介:中医时间医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宏观角度上反映着人体生理活动和脏腑活动的节律。现代胃肠动力学发现,胃肠道的消化、运动能力也有相对固定的时间节律性。本文通过对两者节律性的对比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 标签: 中医时间医学 胃肠动力学 节律 内在联系
  • 简介:目的:建立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方法:随机将60只昆明种小鼠分为5组,分别向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脂多糖,12h后检查并评估各组小鼠的急性肺损伤情况,以确定合适的建模脂多糖剂量。确定合适的脂多糖剂量后,采用ELISA法分别于2、6、12h末摘取小鼠眼球取血并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hs-CRP、IL-1β、TNF-α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肺脏病理形态变化。结果:脂多糖剂量为4mg/kg时,小鼠血清hs-CRP、IL-1β、TNF-α可持续保持较高水平。HE染色后,AIL组小鼠光镜下可见以肺泡正常结构消失、肺泡间隔明显增厚、肺泡腔内出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的组织病理变化,肺损伤6h最为明显。结论:向小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4mg/kg可成功复制AIL小鼠动物模型

  • 标签: 脂多糖 急性肺损伤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心脏、肝脏、肾脏、空肠、回肠、结肠等脏器的病理改变。方法 建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模型,对CIA大鼠的心脏、肝脏、肾脏、空肠、回肠、结肠等组织进行组织采集、包埋、切片以及HE染色。结果 肠道发生病理改变,心脏、肝脏、肾脏无明显异常。结论 RA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机体出现炎性反应。

  • 标签: 胶原诱导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 冰冻切片 HE染色技术
  • 简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作为现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传统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研制出了许多血瘀证动物模型

  • 标签: 血瘀 动物模型 综述
  • 简介:目的:初步建立小鼠背部慢性皮炎-湿疹模型。方法:用二硝基氯苯同时建立小鼠背部及耳廓慢性皮炎-湿疹模型,比较两种模型的皮肤肿胀度、表面皮损及组织病理变化。同时参照文献建立急性接触性皮炎模型进行比照。结果:耳部及背部模型组皮肤表面均呈现片状红斑、角化、表面结痂,皮损情况及病理组织像与对照组、急性模型组均有显著差别。结论:低浓度DNCB反复刺激小鼠背部皮肤可建立慢性皮炎-湿疹模型

  • 标签: 皮炎 湿疹 接触性皮炎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采用病、证模型复合的方法建立血瘀型颈椎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选择3月龄雌性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颈椎病模型组和血瘀型颈椎病模型组,每组10只。颈椎病模型采用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血瘀型颈椎病模型在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基础上复合肾上腺皮质激素加肾上腺素法血瘀模型制成。通过动物体征、血液流变学、CD62p验证血瘀证;通过颈椎间盘组织病理学、Ⅱ型和X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Agc0、Col2a1、MMP-13和TIMP-1的基因表达评判椎间盘退变程度证实颈椎病模型的成立。结果:血瘀型颈椎病模型组动物舌质瘀紫、瘀斑,尾色瘀青;血液流变学指标及CD62p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颈椎间盘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退变更加明显,Ⅱ型胶原蛋白表达减少,X型胶原表达增高,与正常组和颈椎病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gc1、Col2a1和TIMP-1的基因表达降低,MMP-13基因表达增高,Agc1、Col2a1的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颈椎病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病、证模型复合的方式建立了大鼠血瘀型颈椎病模型,血瘀可以加重颈椎间盘的退变。

  • 标签: 血瘀 颈椎病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大鼠
  • 简介:中医动物模型的建立在经方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卵清蛋白致敏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大鼠直肠半结扎模型、胃溃疡大鼠模型、大鼠胃电节律失常模型在经方研究中的应用。从造模方法、体会及经方研究三方面进行介绍。

  • 标签: 经方 动物模型 实验研究
  • 简介:目的:探索制作稳定且成功率高的大鼠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模型。方法:分别运用文献报道的电损毁内囊法及线栓法制备大鼠脑卒中痉挛模型。结果:电损毁内囊法造模失败,且在改变内囊定位、减小电流量及刺激时间后动物死亡率仍然为100%;线栓法造模存活动物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评分、肌张力评分均符合要求,成活率为80%。结论:线栓法制作大鼠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模型较稳定,且成功率高,有一定的可行性。

  • 标签: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 线栓法 电损毁内囊法 动物模型
  • 简介:借鉴"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的相关内容,通过二轮专家咨询、行为事件访谈(BEI)、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了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其包含7个维度和41项胜任特征因子,同时采取信度和效度检验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中医医师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以期促进中医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和中医药事业的长效发展。

  • 标签: 中医医师 胜任特征模型 特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