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在胆管患者根治术切除围术期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60例胆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参考组(30例),参考组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Herth希望量表(HHI)评分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参考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胆管根治切除术围术期配合人性化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激发其生存希望,对疼痛缓解及并发症的预防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根治性切除术 围术期 人性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管的应用超声检查的图像特征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其间收治的胆管患者67例,超声诊断结果与价值。结果胆管患者经超声诊断60例,超声声像图特征表现为乳头型,符合率为100%;超声声像图特征表现为结节型,符合率为100%;超声声像图特征表现为截状型符合率为81.82%;超声声像图特征表现为狭窄型,符合率为42.86%;总符合率89.55%(60/67),超声没有确诊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结论超声诊断对胆道梗阻的部位和程度的诊断率高,对胆管扩张的检出率高。

  • 标签: 超声检查 肝外胆管癌 应用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在胆管术前评价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胆管43例作为研究对象,男25例,女18例,年龄分布52.6±24.4岁。对该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三维动态增强扫描,总结其癌症病变的强化形式与特征。结果原发性胆管、肝部肿瘤转移以及血管肿瘤的平扫中发现去病灶多为低密度病灶,转移瘤及血管瘤平扫期多为低密度灶,原发性胆管在动脉期及静脉期多为不均匀强化,转移瘤多呈环形强化或不强化,脓肿于动脉期病灶边缘呈宽带状强,血管瘤动脉期及静脉期可见结节样强化。结论64排螺旋CT对于胆管的增强扫描可以对于占位性病变的一些特征进行正确的分析,并且得到一定的与病理学符合的特征,这样对于手术时间的选择就有了更加好的把握,并且对于手术的选择也能起到一定的应用价值,总而言之,该CT三维重建在胆管术前评价的价值很大。

  • 标签: 63排CT 三维重建 增强扫描 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胆管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外科行胆管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25例。常规组给予临床一般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介入防止并发症护理干预。对两组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比较(包括感染、切口渗液、腹腔内出血等)。结果干预组与常规组在并发症的表现上,干预组感染5(例)、切口渗液6(例)、腹腔内出血7(例)显著低于常规组10(例)、8(例)、9(例),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并预防胆管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健康,同时优化护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胆管癌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并发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胆管中应用细节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7年6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开展CT诊断胆管患者88例进行观察,入院日期为编号对患者分组,对照组(44例,单号,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4例,双号,采取细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碘海醇渗漏率。结果研究组满意度93.17%高于对照组72.73%,有差异性(P<0.05),碘海醇渗漏发生率2.27%低于对照组15.91%,有差异性(P<0.05)。结论CT诊断胆管中采取细节护理干预,满意度高,碘海醇渗漏率低,护理价值高。

  • 标签: 细节护理干预 CT诊断 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周围型胆管细胞的CT检查临床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41例周围型胆管细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1例患者,其中病灶位于右叶11例,左叶25例,左右叶5例;病灶大小2.5~10.5cm,平均病灶大小(6.1±2.1)cm。等密度5例,低密度36例。肿块周边胆管扩张患者17例,病灶局部包膜凹陷14例,叶萎缩16例,伴胆管结石7例,腹水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4例。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可据此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 标签: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CT 鉴别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在胆管细胞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62例胆管细胞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学检测措施。按照检测方式的不同分为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检测组和病理学检查组,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检测组采取核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理学检查组采取病灶穿刺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检测方式的检测准确度。结果:62例胆管细胞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为96.77%,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胆管细胞诊断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测准确率高,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可帮助患者及早发现病灶及时治疗,有效延长患者生命周期,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可以对胆管细胞结构全面、清晰的显示,具有较好的诊断准确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在疾病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检测;病理学检查;患者 Advances in mri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cell carcinoma.Methods: a total of 62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7 to Sept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n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mri diagnosis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tection methods, it was divided into mri imaging diagnosis and detection group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group. Mri imaging diagnosis and detection group received mri plain scan and enhanced scan, whil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group receive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lesion puncture.The detection accur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accuracy of mri in 62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bile duct cell carcinoma was 96.77%, which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results,P>0.05,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 to diagnose intrahepatic bile duct carcinom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detection accuracy is high, fully meet the patients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early detection can help patients lesions treated, effectively prolong patient life cycl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carcinoma can be structure is comprehensive, clear, has good diagnostic accuracy, higher clinical value.It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iseases. Key word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agnosis and detection;Pathological examination;In patients with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在胆管细胞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62例胆管细胞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学检测措施。按照检测方式的不同分为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检测组和病理学检查组,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检测组采取核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理学检查组采取病灶穿刺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检测方式的检测准确度。结果62例胆管细胞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为96.77%,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胆管细胞诊断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测准确率高,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可帮助患者及早发现病灶及时治疗,有效延长患者生命周期,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可以对胆管细胞结构全面、清晰的显示,具有较好的诊断准确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在疾病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检测 病理学检查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例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围手术期采用优质护理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肝叶切除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胆道 CT联合 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 年 01 月至 2019 年 01 月期间在本院就诊 的 94 例胆管结石患者 开展 此次研究,均分为参照组( n=47 ) 给予胆道 CT诊断 和研究组( n=47 ) 给予胆道 CT联合 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 , 比较两组的阳性率和 结石直径小于 8 毫米患者的检出率 。 结果 参照组诊断的阳性率 ( 68.89 % ) 显著低于研究组( 88.89 % ) ,(P< 0.05 ), 参照组结石直径小于 8 毫米患者的检出率( 64.00 % ) 显著低于研究组( 92.00 % ) ,(P< 0.05 )。结论 在 胆管结石患者诊断的过程中应用 胆道 CT联合 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 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胆道 CT MR胰胆管水成像 肝外胆管结石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胆道CT与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胆管结石患者88例,根据抽签法的要求均分成实验组(44例MR胰胆管水成像)与对照组(44例胆道CT),分析诊断的准确率和结石小于0.8毫米的显示率、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准确率和结石小于0.8毫米的显示率、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数值的对比有一定差异,P<0.05。结论在胆管结石诊断工作中采用MR胰胆管水成像法有助于提升诊断的准确率,促使结石小于0.8毫米显示率的提升,有着较高的推广优势。

  • 标签: 胆道CT MR胰胆管水成像 肝外胆管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胆管结石的近期效果。方法:选择 2013年 6月 -2015年 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管结石患者共 9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的近期疗效。结果:在本研究中,术后一年中复发 3例,复发率为 3.33%,恶变 2例,恶变率为 2.22%,与 2013.6-2014.6相比,结石排净率有所上升。穿刺位置以胆总管最多,平均穿刺次数为( 1.28±0.18)次,手术时间呈现出缩短趋势,平均时间为( 20.54±2.65) min。术后并发症情况中,最高的是腹胀,发生率为 7.78%,最低的是胆管炎,发生率为 1.11%。结论:治疗胆管结石,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有着良好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 穿刺引流 肝内胆管结石 近期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叶切除手术肝胆管结石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于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叶切除术的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常规组(29例)和护理组(29例),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护理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SD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护理组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6.89%)显著低于常规组(31.03%),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叶切除手术肝胆管结石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肝叶切除术 干胆结石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镜联合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共纳入研究对象 101例,均为胆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双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住院费用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96%低于对照组 14.0%,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对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双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比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双镜 微创手术 开腹手术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镜联合同期手术方案治疗胆囊结石并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的66名胆囊结石并内外胆管结石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中纳入33例患者。对实验组患者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同期治疗手术,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分别实施两种不同方式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出血量较少,且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实验组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胆囊结石合并内外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双镜联合同期治疗方案,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有效防止胆总管结石复发,进一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让其更快的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双镜联合同期手术方案 胆囊结石 肝内外胆管结石 临床疗效
  • 作者: 柳其泽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广元市朝天区人民医院四川广元628000)【中图分类号】R47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82-01胆管结石是生活中常见的结石病症种类,属于临床胆石症。根据胆管结石部位的不同,分为肝内胆管结石以及肝外胆管结石,还分为原发性胆管结石以及继发性胆管结石等。胆管结石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的痛苦,造成病人上腹部胀痛以及绞痛的情况发生,还有可能导致病人出现持续发热的情况,给病人到来巨大的生活不便。胆管结石发病原因是不同的,主要与原发性胆管结石或者继发性胆管结石有关。原发性胆管结石是在胆管内形成结石病症,主要是由于肝内感染、胆汁淤积以及肠道蛔虫等原因形成的,结石的种类主要是胆色素结石或者混合性结石。继发性胆管结石则是指结石在胆囊形成,然后排至胆总管,形成胆管结石病症。继发性胆管结石是由胆囊结石或者肝内胆管结石排入胆总管引起的,多为胆固醇结石或者胆色素结石。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及检查诊断胆管结石根据胆管结石形成部位不同的原因,其临床表现也是不同的,主要分为肝外胆管结石临床表现以及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表现两种。首先,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是呈现出多方面的,其典型发病症状主要是胆囊绞痛的同时伴随一定程度的恶心、呕吐等情况,其具体临床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腹痛或者腹胀痛。主要的痛疼位置位于人体的剑突下或者人体右上腹部,疼痛情况会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步增加,呈现出阵发性疼痛或者持续性的腹部疼痛,并随着逐步加重会导致右肩侧以及背部出现疼痛情况,给病人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第二,高热情况。高热情况是肝外胆管结石的又一临床表现,常发生于病人出现较为剧烈的腹部胀痛以后,身体开始出现发热的情况,温度常常会高达39℃-40℃,给病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第三,出现黄疸情况。根据权威医学调查数据显示,肝外胆管结石病人在出现腹痛以及高热情况以后,有70%以上的情况会出现黄疸现象,表现为皮肤瘙痒、尿液颜色出现浓茶色等情况,一般会持续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得以缓解。其次,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相较于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症状表现并不明显,但是其最终导致的后果却比肝外胆管结石更加严重。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病人肝部以及胸背部出现持续性的疼痛,病人的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在病情进一步加重后,病人会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使病人出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镇息风汤在肾阴虚阳上亢型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6月-2019年5月本院接诊的肾阴虚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5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划分成为2组(n=29),当中,试验组实行镇息风汤治疗,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分析2组血压水平的改善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2个月后的收缩压为(132.14±6.83)mmHg、舒张压为(84.38±5.74)mmHg,比对照组的(143.69±8.05)mmHg、(89.22±5.13)mmHg低,P<0.05。试验组治疗2个月后的症候积分为(7.05±2.68)分,比对照组的(15.31±9.24)分低,P<0.05。结论于肾阴虚阳上亢型高血压中运用镇息风汤,有助于促进患者血压水平的改善,建议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镇肝息风汤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