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两种成像方法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采用Bolus-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技术组(A组)病例与20例采用经验延迟扫描组(B组)病例的脑动脉CTA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组成功率及图像质量优于B组。其中9例同时接受DSA检查的脑动脉CTA图像以DSA图像为标准在动脉分支及对疾病的显示方面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与DSA相同,无明显差别。结论脑动脉CTA检查采用Bolus-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可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和更好的图像质量并在很大程度上可取代DSA的诊断和随访功能,可作为脑动脉相关性疾病检查方法的首选。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脑动脉血管造影 自动触发扫描 图像质量
  • 作者: 孙民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3期
  • 机构:多排头部CTA成像技术现已得到临床广泛的应用,头部血管造影成像已被公认为诊断脑部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多层螺旋CT由于有其特殊的影像处理方法,因而本文就有关16排头部CTA成像技术及特点作初步的探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现今中国的妇女一般把节育环当作有效的节育用品,但是因为各种不良因素存在,节育环的不利因素也越来越被发现。所以育龄妇女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充分了解自身状况,当身体有不适时必须马上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法。现对其详情进行具体研究分析。

  • 标签: 农村育龄妇女 节育环 合理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传统疝气修补术与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于临床研究的100例腹股沟疝患者是由我院自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内收治的,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个临床研究小组,每组患者人数50例;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治疗,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疝气修补术相比,无张力疝气修补术在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中治疗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值得广大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传统疝气修补术 无张力疝气修补术 腹股沟疝 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CT的问世是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她带动了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因此,发明者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至八十年代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的兴起,医学影像的成像原理发生了本质变化,从简单的x线能量衰减转化为物理生物学成像。大大拓宽了医学影像的发展道路,各种新的成像技术层出不穷。改变了影像学就是形态学的传统观念,引导影像学向定性、定量诊断方向发展。

  • 标签: 磁共振 原理 临床应用 技术 设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6月份到2020年10月份时间内我院就诊1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按盲分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对照组80例患者,采取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记录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8.7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x2=14.9648,P=0.0001)组间比较差异(P<0.05)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效果理想,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合理分布采血网点,确保在有效的时间内采到更多的血液,保障临床血液供应。方法根据郑州市多年来的采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科学合理分布采血网点既不浪费资源,又保证了服务及临床血液供应。结论采血网点的分布要根据时间、空间、人群的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

  • 标签: 采血 网点 人群分布 时间 空间
  • 简介:摘要:随着中医体质学的丰富发展,中医体质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开始广泛应用,研究中医体质分布的特点,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医体质学说,掌握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并将其运用于临床诊疗保健及健康管理,符合中医治未病的要义,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调养措施,发挥体质学说在健康保健上的作用。

  • 标签: 中医体质分布 文献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技术对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视为鉴别诊断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组织病理活检诊断方式,观察组全部患者均实施DWI、PWI和MRS等MRI技术,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和患者对诊断方式的满意度评分,分析观察组诊断方式对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诊断效果,判断其应用价值。结果两组的诊断正确率和患者满意对比,MRI技术中DWI、PWI和MRS联合应用的诊断结果与组织病例活检无明显差异(P>0.05),而患者满意率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DWI、PWI和MRS等MRI技术,对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效果,相较于组织活检诊断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患者认同度和满意度更高,具有较高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 胶质瘤复发 放射性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泌尿系统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方法对医院2007年8月-2009年8月住院及门诊尿标本326,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培养分离296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结果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中多数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占52%,其次克雷伯菌属、肠球菌、葡萄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及真菌。肠杆菌科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严重;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也很严重。结论泌尿系统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阴性杆菌,由于病原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应依据药物报告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病原菌 耐药菌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在血管内团注对比剂以后,在碘对比剂的首次循环过程中使血管内的密度明显升高,大大高于周围非血管结构的软组织。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血管内外结构的明显密度差别,利用CT后处理技术选择性显示高密度的血管结构,即CT血管成像。由于人体中骨组织CT上始终呈高密度,所以在CT血管成像过程中,仅采用密度差别的选择性显示技术并不能去除骨骼结构,这是CT血管成像不同于MR血管成像的特点。在血管与骨结构重叠的部位,可能会影响血管的显示,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调整与去除。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参考周围的骨骼结构,方便对血管的定位。随着多层螺旋CT设备的进展,CT血管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力高的特点,已能够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血管,乃至冠状动脉检查。对于腹部肝脏血管的检查也是CT血管成像的一个重要部分,可在患者一次屏气条件下快速完成对腹部的大范围扫描,同时也可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更精细的期相设置与检查,因此临床检查应用的数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在肝脏CT血管成像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内容。

  • 标签: CT血管造影 肝脏 注意事项
  • 简介:目的:提升静脉成像显示仪前端图像采集质量,以满足后端图像后处理的需求。方法:通过分析成像原理、发射光源的调整、滤光镜片的选择以及接口电路的设计等环节的优化,得到最适宜的初始采集图像。结果:通过提高不同环节的采集传输质量,最终图像的成像质量也会得到提高。结论:高性能的静脉成像显示仪前端设计将会为后端图像处理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对于最终能否观测到高质量的图像画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标签: 静脉成像显示仪 发光二极管 USB驱动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椎结核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和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MRI资料,观察椎体、椎间盘、椎弓根、附件破坏、硬膜囊和脊髓受压情况。结果58例患者106个椎体受累,单椎体受累11例,多椎体47例。T1WI上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T2W上呈均匀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成不均匀强化。结论MRI能准确反应不同时期脊柱结核特点,清楚显示椎体骨炎,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及神经损害。对脊柱结核有确切诊断价值。

  • 标签: 脊柱 结核 磁共振成像诊断
  • 简介:UV-C光学共聚焦显微图像系统集成了光学和数字图像分析技术,特别适用于采集非平面样品图像(高度变化范围超出了显微镜景深范围),它彻底解决了传统光学显微镜成像时高倍数与大景深不能共存的问题,使样品不同高低部位都能清晰成像。20lo年公司软件升级到UV-C2010,同时推出UV-CTS光学共聚焦显微图像系统。此系统较之UV-C系统进行了功能改进:可使用相机近拍镜头(以及体式显微镜)拍摄时出现位移的照片进行位移校正合成;对拍照过程中产生的倍率变化进行倍率校正;同时增强了背景噪点处理功能,取得传统手绘图所不能达到的视觉效果。

  • 标签: 显微成像 媒介昆虫 显微图像系统 光学显微镜 图像分析技术 UV-C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并对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 CT 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疗效。 方法 :自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来本院进行诊治的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有 50 名,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和螺旋 CT 血管成像检查。 结果: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测结果的准确率( 100% )远高于螺旋 CT 血管成像检测的准确率( 82% )( P<0.05 )。 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相较于螺旋 CT 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更加灵敏,准确率更高。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螺旋 CT 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 简介:X线检查是基层单位常用检查方法之一,针对在野外环境下实时获取X线图像的实际需要.本文提出了利用电耦合数字成像技术构建野战便携式X线机数字成像系统,提出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实现方案。

  • 标签: 电耦合数字成像 X射线CCD 光刻蚀
  • 简介:摘要目的对30例行单侧PKP的胸12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例(15例骨水泥呈双侧分布,15例骨水泥呈单侧分布)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术后椎体高度改变及术后腰痛缓解情况。方法总结我院2011、3~2013、3行单侧PKP治疗的胸12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手术病例30例(其中15例骨水泥呈双侧分布,15例骨水泥呈单侧分布),按照术后影像学资料、VAS(VisualAnalogueScale)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术后疼痛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有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术后2周、1年时,两组病例椎体前后缘高度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2周时双侧分布组与单侧分布组对比,伤椎前后缘的高度改变无显著性差异,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两组VAS评分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不同的骨水泥分布方式对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疼痛及恢复伤椎高度均有效,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方面二者无显著性差异,VAS评分的改善方面双侧分布组优于单侧分布组。对单侧PKP手术骨水泥呈单侧病例,可行对侧补充注射,以达到满意效果。

  • 标签: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