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观察脑卒中患者采取神经内科护理对患者神经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8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收治于2021年3月10日~2022年6月30日,将患者依据入院日期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42例)、实验组(神经内科护理干预,42例),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有效恢复情况、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神经功能有效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神经缺损NIHSS评分低于同组护理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取神经内科护理可以积极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可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神经内科护理 神经功能 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方法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来我院治疗的60名确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疗法,即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方法治疗。结果实行中医疗法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症状缓解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心理焦虑也得到了充分的缓解。结论用中医治疗方法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疗效比普通治疗方法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治疗效果,评价脑卒中后抑郁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焦虑/抑郁情绪测定量表测定得分将脑卒中患者分成抑郁组50例及非抑郁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评价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出院时疗效对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抑郁组治愈10例(20%),非抑郁组17例(34%);抑郁组显效15例(30%),非抑郁组21例(42%);抑郁组未愈10例(20%),非抑郁组3例(6%)。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抑郁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显著差于非抑郁组。结论:脑卒中后发生抑郁将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进程。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神经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脑卒中患者临床应用中医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并验证对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价值。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共计60例,并利用随机分配法进行分组,均分两组常规组、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前后肢体功能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进行中医康复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数据信息明显优于常规组,说明研究组护理干预更具优势,P

  • 标签: 脑卒中 中医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药物结合肢体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措施,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方法,选取患者曲池、太冲、合谷、丘墟、百会、足三里、臂臑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但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两者比较,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方法治疗中风偏瘫,可以有效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减少不良反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风偏瘫 针灸 疗效 神经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探讨神经功能重建系统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方式、效果,以寻找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较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 标签: 神经功能重建系统 压力性尿失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治疗后2个月的HAMD、SSS的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后4个月及6个月时的评分(P<0.05);治疗后2个月的ADL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后4个月、6个月的评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该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有25%治愈、45%好转、20%进步,总有效率为90%;在抑郁情况方面,治愈30%、好转40%、进步15%,总有效率为8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会影响神经功能康复的时间和速度,临床上建议进行抗抑郁治疗,既可以缓解脑卒中后抑郁,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逐步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一般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并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SS)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的HAMD和CS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SS和HAMD评分在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运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能够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改善,并逐步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与抑郁情绪,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有效康复。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神经功能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对2008-2010年收治的64例脑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31例并发肺部感染,33例无肺部感染。两组病人入院、出院时,按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评定其神经功能恢复的差值。肺部感染组NDS差值为0.3±6.1,无肺部感染组NDS差值为6.1±2.9,两组NDS差值经秩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脑出血病人并发肺部感染可影响其神经功能恢复;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脑出血病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出血 肺部感染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阶段式康复护理对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分组,观察组对中风患者采用阶段式康复护理;对照组对中风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对比两组对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效果、SF-36生活质量评分等情况。结果: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两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阶段式康复护理对中风患者神经功能具有积极影响,与常规康复护理相比阶段式康复护理下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显著提高、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显著降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好转、SF-36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因此阶段式康复护理在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护理中适合进行大范围推广。

  • 标签: 阶段式康复护理 中风患者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及讨论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分析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选取100例的脑梗死患者,均来自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间到我院就医并接受脑梗死的患者。对100例患者进行了均数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提供不同医学护理服务模式对神经功能影响。对照组的患者提供常规方法,实验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加以早期康复护理。结果:对两组患者提供了不同的护理护理方法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效果显佳,P

  • 标签: 神经功能影响 脑梗死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用神经内科护理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1年12月-2023年11月本科接诊脑卒中病人(n=74)。试验组采取神经内科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NIHSS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NIHSS评分改善情况和康复效果: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用神经内科护理,病人的神经功能改善更加明显,康复效果提升更为迅速。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价值 脑卒中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将受试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口服脑心通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巴氏(Barthel,BI)指数及凝血功能。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呈明显下降,BI指数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凝血功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在急性脑梗死患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脑心通胶囊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凝血功能 BI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老年面瘫患者使用康复护理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从 2019年 4 月开始进行病例收集,一直到 2020年 4月结束,共收集到配合本研究的老年面瘫患者 66 例,对这些患者进行编号,然后对编号进行随机抽取,分为 2组,观察 组 33 例,用康复护理,对照组 33 例用常规护理,对两组的 NSE和 S100B水平 进行对比,并评价两组 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 NSE和 S100B水平 优于对照组( P< 0.05), NIHSS评 分比对照组低( P<0.05)。结论:对老年面瘫患者使用康复护理,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

  • 标签: 老年面瘫 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 NIHSS评 分 NSE和 S100B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多发性硬化(MS)周围神经功能改变电生理进行分析。方法。就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三年间所收治的多发性硬化患者50例进行研究,将这50例患者划分为为观察组,对其均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评价方法进行诊断,同时,选取50例健康志愿者,在征得志愿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将这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就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对对照组做神经检测的时候,主要针对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以及双侧腓神经进行了检测,每种神经都检测出了100条。而观察组中37例患者进行了上述神经的检测,一共检测出神经74条。在观察组患者中,NCV出现了相对减缓的现象,感染传导速度(SCV)与运动传导速度(MCV)相比,MVC出现异常的几率相对较高,相比于脱髓精来说,轴突损害精NCV相对来说更加明显,利用MEP对腰部以及肘部进行检测,腰4点以及肘点的潜伏期相对较长,从这一点可以说明,腰骶神经功能和正中神经远端功能有可能已经出现了损害的现象。在50例MS患者中,部分的F波在出现率上略有下降,这就说明周围的神经出现了异常的现象。结论就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针对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功能的改变,利用电生理进行检测,可有效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周围神经功能改变 电生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帕金森病初诊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特征和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首诊)的8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采用SCOPA-AUT量表评价其自主神经功能状况,统计AS和NAS者,并比较AS和NAS者UPDRSⅢ、UPDRSⅡ、HAMA等量表的评分情况。结果80例患者中胃肠道系统和泌尿系统症状发生率均为80.0%,显著高于其他系统,组间差异p<0.05;患者中,出现AS者为64例(80.0%),无AS(NAS)者为16例(20.0%)。存在AS者的UPDRSⅢ、UPDRSⅡ、HAMA、HAMD、PDQ-39评分均显著高于NAS者,组间差异p<0.05。结论AS在帕金森病初诊患者中存在普遍性,且对患者的生活、活动及精神状况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 标签: 帕金森病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简介:摘要人体在各种生理活动或对其他有害刺激产生的“防御、应激”反应时,均伴有心血管活动的变化,这种适应性变化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这种调节机制的障碍与某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直接心血管效应与反射性植物神经与体液反应的综合。

  • 标签: 植物神经 心血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