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发热是小儿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正常小儿体温稍高于成人,并可波动于一定范围之间,清晨低,下午高,进食、剧烈活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情绪激动等均可使体温暂时升高,波动范围不超过1℃,不属于病理现象。讨论发热儿童临床诊断。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血、尿、粪、脑脊液、胸水等细菌培养有助于败血症、尿路感染、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胸脓、化脓性脑膜炎等诊断,明确病原菌。血清凝清素试验可用于诊断沙门菌、布氏杆菌病、斑疹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间接血凝抑制抗体试验有助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

  • 标签: 发热 儿童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发热即体温的异常升高。当腋下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时临床上称为低热。体温在39~40℃称为高热,超过40℃称为超高热。连续发烧超过2周称为长期发热。由于小儿正常体温稍有波动,因此腋下体温在37~37.5℃之间是否属于低热,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目的讨论发热儿童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对患儿进行护理。结论患儿需卧床休息,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小婴儿不要包裹太紧以利散热。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要勤擦浴,更换内衣和被单。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入量不足,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液。加强口腔护理。

  • 标签: 发热 儿童 护理
  • 简介:摘要病人发热在临床上非常普遍,也容易治疗,但有些不明原因的发热,久治不愈,令医生、患者十分尴尬。笔者用中医辨证的理论,以古方辩证施药,治愈八例发热病人,说明中医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优势。

  • 标签: 中医辨证治疗发热八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血液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0例确诊为MA患者的血常规和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维生素B12(VB12)、叶酸(FA)等生化指标。结果40例患者除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大细胞性贫血外,35例有TBIL和IBIL升高,28例有LDH明显升高,26例有VB12缺乏,6例有FA缺乏。结论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和膳食习惯异常是引起MA的主要原因,患者除表现为贫血外,还有黄疸及LDH升高,这些均可作为MA临床实验分析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巨幼细胞性贫血 胆红素 乳酸脱氢酶 维生素B12 叶酸
  • 简介:摘要先天性结肠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占新生儿胃肠畸形的第2位,在2000~5000名出生的婴儿中就有1例得病。目的讨论先天性结肠症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主要根据病变肠管的范围和部位而定,一般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保守疗法适用于短段型结肠,通常采用多种方法交替或联合使用。于已确诊的病例;在病情严重或不具备根治条件时,尤其是新生儿病例,宜尽早施行造瘘术,待患儿体重达到10kg时再择期做根治手术。

  • 标签: 先天性巨结肠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发热患者急救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物理降温30%~50%乙醇擦拭颈部、四肢处。用一次性冰袋置于额、枕后、颈、腋或腹股沟等处。对过高热患者尚可置于空调病房中。药物降温选用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对过高热或伴惊厥者尚可应用冬眠疗法。高热引起脑水肿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可用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静滴。

  • 标签: 发热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温度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总结回顾2008—2011年我院收治的114名脑梗塞,94名脑出血,20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住院的患者均在发病24小时内入院,男123例,女85例。测量入院时及发病七天内每四小时一次的腋温.同时评定可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体温增高者,不仅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而且影响卒中后病死率。结论脑卒中急性期体温变化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应采取措施控制体温,延迟的体温升高,以防止病情恶化。

  • 标签: 脑卒中 高体温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妊娠合并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给予支持及对症治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增加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及含叶酸、维生素B12、铁丰富的饮食,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早期进行预防。主要补充缺乏的物质。由于叶酸和维生素B12作用部位不同,故用维生素B12治疗无效的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常可奏效,而用叶酸治疗维生素B12缺乏的患者,则神经系统症状无法改善。

  • 标签: 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块型肝癌术中血流阻断特点及效果。方法对我院12例块型肝癌术中行简易次全半肝血流阻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1例,自动出院1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腹水1例。结论块型肝癌术中血流阻断的合理选择,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肝癌 巨块型 血流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先天性结肠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82例先天性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无严重术后并发症。随访1月至1年,78例患者(3例失访)每日排便2-4次,无便秘及粪污。结论术前充分的肠道准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严密观察、规范的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巨结肠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肛门先天性结肠根治术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肛门直肠肌鞘内病变黏膜切除,保留直肠肌鞘约6cm,沿结肠壁处理系膜血管,结肠拖出并在齿状线以上吻合。结果18例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平均术后住院8d,随访3-24个月,患儿排大便2-4次/d,无明显大便失禁和肛门狭窄(术后坚持扩肛半年)。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本术式创伤小,无腹部并发症,不留手术瘢痕。

  • 标签: 先天性巨结肠 经肛门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小儿发热的常见原因,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91例小儿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出小儿发热的主要原因,分析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肺炎、受凉等是导致小儿发热的主要原因。结论护理人员应根据年龄和病情等因素采取不用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降低惊厥等高危因素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愈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 标签: 小儿发热 原因 护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发热是由于结核菌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免疫反应,可刺激引起白细胞介素-2的释放和增多,白细胞介素-2作用于神经中枢的体温中枢而引起发热。结核病进展期或合并普通感染都能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下午偏高,上午较轻,发热高低与病灶轻重有关。若患者长时间处于高热状态,体液丢失过多,可导致机体衰竭危及生命。因此要做好发热患者的护理,通过观察体温变化,实施恰当的降温措施及合理的护理方法,如口腔、皮肤、饮食,心理等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结核病 发热特点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物理降温在小儿发热治疗中的作用,以期寻找适合的降温方式,降低不适方式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方法对临床42名发热患儿进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综合健康指导。结果临床的42名发热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无不良反应。结论物理降温可以有效的控制体温上升、并且降低体温、促进体温恢复正常、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妇科急性下腹痛伴发热患者护理。方法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护理。结论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抗生素治疗,保证用药时间、给药途径及药量准确,合理安排药物输入的先后顺序。密切观察患者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其生命体征。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血压、心率及呼吸,重症患者应使用床旁多功能监护,每15~30分钟测量并记录一次。

  • 标签: 急性下腹痛伴发热 妇科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结肠灌肠的体位。方法将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48例婴幼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婴幼儿采取亲属抱着,插管时取胸膝位,灌液时取把尿的截石位。对照组取仰卧位于治疗床上,亲属站于患儿左侧分开双下肢的截石位。结果7天观察两组哭闹人次(p<0.01)、灌肠平均时间(P<0.01)、哭闹平均时间(P<0.01)。结论先天性结肠婴幼儿灌肠采取亲属抱着把尿的截石位,减少患儿哭闹、抵抗,缩短灌肠时间,降低劳动强度、省时、省力,为肠道的清洁取得了重要意义。

  • 标签: 婴幼儿 巨结肠 灌肠体位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