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门诊70例76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采用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结果术后植片一期愈合70例,无植片坏死脱落,无肉芽增生及睑球粘连发生,随访半年-2年,复发3例,复发率约3.9%。结论采用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供体方便,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翼状胬肉 显微镜 自体结膜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膜移植眼表重建的可行性及其疗效评价及护理。方法选择27例(27只眼)患者,其中,翼状胬肉患者9例,角膜溃疡患者10例,眼角膜外伤5例,青光眼3例羊膜移植,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无一例出现排斥反应及严重并发症,患者均很满意。结论用羊膜移植眼表重建是可行的,经过科学护理疗效也是很好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体肝片大网膜移植后,肝片生长情况,为肝脏外科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5只大鼠均左外肝叶切除自体肝片大网膜移植,分别于术后3、7、14、21d分批处死动物。肉眼观察移植物颜色、大小及粘连情况,HE法染色,常规光镜观察移植肝片在不同时期的组织学特点。结果自体肝片移植术后3d即有血管从移植肝片周围大网膜向肝片内伸展,伴肝细胞凝固性坏死,随时间推移肝片进一步坏死至消失。结论自体肝片大网膜内移植是简便的肝移植方法,但其存活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肝脏自体移植大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肝移植后预防乙肝复发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在肝移植手术前后,联合采用拉米夫定及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和复发,与只采用拉米夫定预防的对照组在治疗效果上进行对比。结果对观察组使用拉米夫定配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预防方法后,患者HBsAg水平的转阴率、乙肝病毒再感染率、复发率和YMDD变异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拉米夫定及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疗效显著,并且治疗费用低,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肝脏移植手术 乙肝复发 拉米夫定 乙肝免疫球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肝脏移植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肝脏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或术后大量胸腹水、术中或术后大出血、术后营养方式、术前前后不具备积极的应对机制等都与术后肺部感染有关系。结论对相关资料进行明确,在术前后进行预防和管理,使感染率降低,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肝脏移植肺部感染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及远期疗效。方法对198例(320眼)采用显微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结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各种程度的翼状胬肉均有效,且复发率明显减少。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可有效防止翼状胬肉的复发,是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翼状胬肉 干细胞移植 复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中的地位和适应征。方法对在解放军总医院2003年~2008年期间行亲体肝移植的5例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人的病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随访调查,评价该手术的效果。结果本组5例病人行肝移植术,对于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效果明显,有利于患者治疗恢复。结论肝移植治疗在肝豆状核变性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治疗其终末肝功能衰竭及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惟一有效的手段。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肝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初期,联合应用PPI类药物的同时,麦考酚钠肠溶片的血药浓度及其对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均相酶免疫检测法监测全血霉酚酸浓度,对近1年来25例肾移植患者手术初期(3天,7天,10天,14天,30天)全血霉酚酸浓度进行监测,同时观察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125例次全血霉酚酸浓度中115例次(92%)在1-3.5ug/ml的范围内。胃肠道不良反应3例(12%)。结论肾移植术后初期,联合应用PPI类药物的同时,口服麦考酚钠肠溶片,霉酚酸浓度良好,在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免疫排斥的同时,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霉酚酸,麦考酚钠肠溶片,PPI,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探讨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pm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简称off-pupmCABG)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26例患者,慢性心梗15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8例,二支病变12例,三支病变10例,四支病变4例,搭桥2根12例,三根10例,四根4例.结果全组病人术后冠脉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1月-1年,无因急性心肌梗塞死亡者.结论密切注意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能够使病人顺利渡过术后危险期.

  • 标签: 心脏跳动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后护理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模型.方法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术后给予环孢霉素A(CSA)10mg·kg-1·d-1皮下注射.术后第6天将动物随机分为继续CSA治疗(A组)和生理盐水10mg·kg-1·d-1皮下注射(B组).在术后第13天将动物进一步随机给予0.2ml,1×109cfu/ml铜绿假单胞菌气管内接种(C组)或0.2ml生理盐水气管内接种(D组).观察各组生存率,并于术后第14天处死动物,切取移植心脏和肺脏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动物全部存活;A组动物未见明显排斥反应;B组动物移植心脏发生ISHLT3R级(重度)排斥反应;C组动物发生中-重度肺部炎症反应;D组动物肺部病理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通过急性排斥和细菌气管内接种这两种干预因素处理,成功建立了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模型.

  • 标签: 心脏移植 移植物排斥 模型 动物 肺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