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为探讨保山地块新生岩浆侵位时代,揭示其成因和形成动力学机制,重建保山地块新生代演化历史,对保山地块东南缘沧源新生岩浆岩中部分中酸性岩体和岩墙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沧源地区新生中酸性岩体和岩墙均侵位于40-41Ma,与澜沧新生花岗质侵入岩年龄相当,为保山地块新生早期岩浆活动的重要组成。沧源和澜沧新生岩浆岩总体具有较强的轻-重稀土、特别是中-重稀土分馏,无明显Sr、Eu负异常,具高的Sr/Y、La/Yb、Gd/Yb值,与C型埃达克岩类似。样品的^86Sri/^87Sr8为0.7065—0.7103,εNd(t)为-3.6--5.6。沧源新生岩浆岩很可能来自石榴斜长角闪岩源区在30—40km深度的部分熔融。通过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首次在沧源新生岩浆岩中识别出-41Ma的A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一岩浆研究成果,认为沧源-澜沧新生岩浆带与青藏高原碰撞导致的东部岩石圈块体南东向挤出作用存在密切联系。

  • 标签: 保山地块 新生代 C型埃达克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岩石成因
  • 简介:次点火山(petit-spotvolcano)是指远离大洋中脊和地幔柱的大洋板块在即将进入俯冲带之前,由于板块的弯曲引发部分熔融所导致的局部海底火山作用。次点火山有时夹带有来自深部岩石圈的包体和捕虏晶,是了解大洋岩石圈深部物质组成的重要信息载体。次点火山自从在日本外海发现以来.在智利,汤加及巽他等俯冲带外围陆续被发现,显示次点火山并非是偶然,孤立的现象,其对大洋岩石圈组成、俯冲带的物质再循环和深部地幔的影响越来越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

  • 标签: 大洋岩石圈 地幔包体 火山岩 交代作用 俯冲消减 海底火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