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在大型S6chilienne滑坡开展了地球物理成像活动,包括4条长度950m的电剖面和4条长度470m的地震剖面,目的在于限制受影响区的深度与体积。与未受扰动的地面相比,滑动区域展现了较低速度和较高电阻率值。对比现有大地测量数据、地形数据和地质数据(调查通道与钻孔)表明,这些地球物理参数的变化主要由密集断裂以及滑动物质范围内空气填充孔隙渐进发育引起。在最不稳定区内发现的滑动物质最大厚度为150m至200m。局部地区显示近垂直极低电阻率异常,这与由粘土质物质填充的碎裂区有关。通过应用Wyllie实验定律,从地震层析成像剖面导出岩体孔隙度图像。经调查,从不稳定区顶部至底部的孔隙率在30%和4%之间,这表明了深水位的影响。假定探测基岩的孔隙率界限为3.7%,那么,Sechilienne滑坡的总体积估计约为60×10×10^6m^3,该值比原来的估计值(20×106to100×10^6m^3)更为精确。

  • 标签: 地球物理参数 阿尔卑斯山 滑坡 西部 法国 大地测量数据
  • 简介:日本每年都受到多种严重自然灾害的威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洪水、滑坡、海啸和海岸侵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遭受了特大地震和台风的侵袭。1951年,日本成立了防灾研究所(DPRI),主要从事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和灾害缓解的研究。从此,DPRI成为自然灾害学科研究的先导,还与日本的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多学科研究。DPRI依托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灾害机理,确定减灾的综合方法,培养自然科学、工程学和信息学领域的研究生。DPRI有5个研究部、6个研究中心和1个技术事务部。此外,日本西部还有15个实验室和观测站,负责开展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试验研究和野外调查工作。

  • 标签: 京都大学 研究所 防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自然灾害 科研院所
  • 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渗流实验室成立于1983年,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已形成“大型工程软件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及“计算与通讯软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研究机构和中科大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研究队伍中有中科院院士及多位教授,学科领域涉及力学、数学、计算机软件、石油地质及工程等。

  • 标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重点实验室 渗流 工程研究中心 计算机软件 石油地质
  • 简介:近日,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郑焰教授受邀来水环地凋中心访问,并就高砷地下水研究的最新进展做学术报告。该报告对比了国内外高砷地下水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西藏至孟加拉区域砷在地表水、河流沉积物和土壤等系统中的异常分布及地壳运动、矿床等对砷源的特殊意义,重点讲解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高砷水研究进展、孟加拉低砷含水层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等,并就饮水型地方病特别是高砷地下水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地下水 纽约市 美国 大学 可持续开发利用 河流沉积物
  • 简介:2012年4月18日,应李文鹏主任的邀请,国际知名的水文地质学者、瑞士联邦苏打黎世理工大学WolfgangKinzelbach教授到访水环地调中心,并作了题为“地下水的污染与保护”的学术报告。

  • 标签: 水文地质 瑞士联邦 大学 苏黎世 讲学 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