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简介安徽省地磁正常场特征;分皖西北、大别山、郯庐带、沿江、皖南五个磁场区带初浅分析,安徽省区域航磁异常基本特征及其地质起因。

  • 标签: 地磁场 航磁异常 基本特征
  • 简介:GPS位移监测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三峡库区典型滑坡GPS监测数据、野外踏勘和深部位移等资料为基础,对GPS监测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监测点尤其是基准点被遮挡,采集到的数据存在严重误差,对滑坡变形分析影响巨大。

  • 标签: GPS技术 滑坡监测 野外环境 监测精度
  • 简介:地球化学环境对生命物质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生物效应。地壳物质和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在相当程度上控制、影响着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发育,以及生物生态的地区差异。人为活动对原有元素分布状况的任意扰乱和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地球化学环境的复杂性和危害性。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地球化学环境的不良生物效应及其危害,概括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分布规律,提出环境地质工作急需探讨研究的问题,同时强调从减灾防灾和提高民族素质角度研究地球化学环境的重大意义。

  • 标签: 环境地质 地化环境 生物效应
  • 简介:应用1∶25000重力、地磁测量成果,地质为基础、岩石物性为前提,论述了繁昌火山岩盆地及其周边的地球物理场空间展布总体特征,对重、磁异常进行了初步分析解释;经相关数据处理,依据水平导数极值、垂向导数零值等地球物理特征线,对控制本区构造格架的隐伏断裂、与矿产关系密切的岩浆岩等予以推断和圈定.

  • 标签: 繁昌 火山岩盆地 地球物理场 特征
  • 简介:1分布特征川北-甘南金(铀)成矿带,是“七五”初期新发现的产于寒武系中的岩金矿床,其中并伴生或共生有铀、铜、钼、锌等矿产,1990年后,相继又发现铂族金属的矿化异常存在。该成矿带北侧,层位属白龙江群下志留统的羊肠沟组、塔尔组、拉垅组,各组上段的黑色碳泥硅灰岩层,系川北-甘南铀成矿带主要大—中型硅灰泥岩型铀矿的产出层位。该

  • 标签: 南金 成矿带 白龙江群 岩金矿床 下志留统 金矿化
  • 简介:安徽省明光市上成金矿床位于张八岭构造带北部,是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其上部为石英脉型,下部为蚀变岩型。本次工作重点研究了该矿床氢、氧、硫同位素的特征,结合区内成矿特征与前人研究,认为上成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与区内酸性侵入岩有关,同时有部分围岩地层参与其中。

  • 标签: 上成全矿床 稳定同位素 张八玲构造带 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 简介:通过讨论得出一种新的构造地质学观点:⑴板块与板块碰撞造山是靠地震来实现的。当地球某处的能量积聚到一定的极限就会产生地震释放能量;⑵地震时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播同时也传导了地震力。地震力是与地震波的类型相一致,地震力可对应地称为纵波力、横波力、拉夫力和瑞雷力。这些力可以合成或分解为线状力、面状力和体状力;⑶地震时将动能转化为势能,使地体隆升,产生断层和挠褶等。升高的势能又在重力作用下产生新的构造。震力和重力作用是形成地质构造的两大因素;⑷威尔逊旋回不适宜板内造山旋回。板内造山旋回简单地说就是沉积—隆升—剥蚀—夷平。一个大的构造期,实际上是孕育了一个大的地震周期。以此为理论依据,将山西地区显生宙以来大级别的造山-沉积旋回划分为五个。

  • 标签: 地震 震力 重力 威尔逊旋回 板内造山旋回 山西
  • 简介:多金属矿床铁帽与铜镍矿床铁帽,由于矿物成分、微量元素的差异而决安其波谱特征是不同的.铁帽波谱特征的研究,对于寻找金属硫化物矿床和矿床评价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铁帽 波谱 遥感地质 阿勒泰地区
  • 简介:从西北地区矿山开发活动空间分布特点出发,建立多尺度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分析了多尺度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设定不同尺度的评价单元作为研究对象,有效克服了不同尺度矿山环境评价代表性不足和空间分布的奇异性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尺度和精度.结果表明:多尺度评价方法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更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特点,是一种具有应用价值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 标签: 多尺度 矿山地质环境 评价单元 环境评价
  • 简介:通过《五河县荣渡小溪集金及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工作,在总结前人工作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五河地区找矿应着手解决矿源层(斜长角闪片麻岩类岩石)分布范围,北北东向构造,重力异常梯级带、高磁异常中的退磁区域,低阻高极化异常作为找矿工作重点,对构造的演化与矿床形成机制提出了要考虑的几个要素,提出了共参考的区域的找矿标志.

  • 标签: 五河群 西堌堆组 斜长角闪片麻岩 金矿 郯庐断裂 找矿标志
  • 简介:现行的勘察设计行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对于活动断裂的定义有一定差异,使得不同的勘察设计单位对同一条断裂的评价结果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本文昆明市为例,通过分析不同规范对于活动断裂的定义,指出其中的问题与差异,结合典型断层地质剖面与震害实例,简要阐述地质上判定活动断裂的主要依据,即不应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的全新地质时期(一万年)内有无地震活动来判定断裂是否为全新活动断裂,应以《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规定的断裂是否错动地表或近地表相应时代的地层,来判定其活动时代。

  • 标签: 活动断裂 发震断裂 断裂地表错动
  • 简介:哈密市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75个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和处理,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水质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Na+、Ca2+、Mg2+、Cl-、SO42-、pH值、TDS为主要代表变量的溶滤作用;总硬度为代表的蒸发作用;HCO3-为代表的天然背景值的影响.

  • 标签: 地下水 水质 因子分析
  • 简介: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在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持社会稳定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水文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几个方面对应急水源地的选取原则进行研究,并在合肥市对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选取进行示例,为地下水应急水源地选取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地下水 应急水源地 选取 合肥市
  • 简介:博尔塔拉河是天山北麓唯一东西流向的河流,是目前艾比湖的主要补给来源.沿流向分布的温泉隆起、博乐断降,形成了上、中、下游3个盆地,各盆地的水资源转化均呈现卜部渗漏下部溢出.基岩隆起成为盆地的天然地下坝体,在中游形成天然的地下水库.另外河流北部的乌拉斯台隆起调节了支流的水循环.这些造成博尔塔拉河的径流量温泉站夏季最大,而博乐站冬季最大、上游为良好自然草地生态,中游为较好的农田草地生态,下游为荒漠生态.研究认为构造演化决定地貌格局和土壤岩性,它们控制了水体分布与运动和土壤性质。水土状况其同决定植被等生态环境特征.

  • 标签: 生态环境 地质构造 径流 地下水库 博尔塔拉河
  • 简介:小波多尺度分析是重磁异常分离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不同于如窗口滑动平均法、趋势分析法、匹配滤波等常用方法,因这些方法分离出的局部异常是地质体从某个深度往上直到地表的综合反应,由于近地表地质体及干扰源的作用使得被分离出的局部异常成分复杂、形态较为凌乱、不规整;而用小波多尺度分析分解出的N(N〉1)阶细节异常划分的局部异常则为地质体从深度A往上到深度B这一空间段的综合反应,由于其不包含一阶细节异常为代表的浅层地质体及干扰源异常,异常成分简单、形态规整、为深部地质体的自然反应,适用于研究隐伏岩体与隐伏矿床。通过二次开发解释20世纪80年代采集的月山地区1:1万地面磁测数据,并最终提交由小波多尺度分析法分解的局部异常成果,其中3个异常与朱冲铁矿的3个矿段相吻合,而这些局部异常却是在未知朱冲铁矿的前提下提取的,可预见其它几个有类似地质条件的局部异常也具找矿前景。

  • 标签: 小波多尺度分析 N阶细节异常 磁异常分离 局部异常 隐伏岩体 朱冲铁矿
  • 简介:通过分析铀迁移、沉淀、富集的成矿特点,结合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床中铀矿石成分研究,分析了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指出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铀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迁移,在富含有机质、硫化物、硫化氢等有效还原剂的条件下,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还原地球化学障环境,铀还原沉淀,最后富集成矿.为指导普查找矿、开展铀矿床矿石成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 伊犁盆地 成矿机理 地球化学障 找矿 矿石
  • 简介:新疆策勒县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生态区划方法将其分为高山、山前丘陵、平原绿洲和荒漠4个区,利用遥感与野外考察数据提取研究区1990--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GIS空间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作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平原绿洲区土地利用变动剧烈,环境质量的改善与退化并存,相当程度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发生在区划交界处.林草之间在面积和质量上的变化形成对比.山前丘陵区和平原绿洲区耕地动态为总面积增加和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相互转换.分析山地-绿洲-荒漠的土地利用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科学信息.

  • 标签: 土地利用 生态区 干旱区
  • 简介:长期以来小矿山的采矿权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主要原因是对其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利用GPS控制点和RTK方法,通过野外实地测量,对泾县檀树岭钼矿进行了全面核查,收集了数据,统一了标准,建立了数据库,为今后"矿政一张图"建设和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矿业权 实地核查 实地测量 坐标转换 交叉重叠 应用探讨
  • 简介:根据陆相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电测曲线上的识别标志以及岩石类型组合特点等特征,将饶阳凹陷饶南地区的下古近系划分出了3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其中三级层序Ⅷ、Ⅸ、Ⅹ为河流层序,可划分为基准面上升体系域和基准面下降体系域,其它均划分为3个体系域.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所划层序发育的特点,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发育史和地层厚度的变化反映出古地形特征,建立了该区的层序地层学模式,并初步探讨了层序地层学模式与含油气性的关系,对各三级层序的含油性做出了初步预测.

  • 标签: 层序地层学 饶阳凹陷 层序发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