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是十五期间福建省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的一个项目,也是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该大楼主要承担全省地震监测、预报中心,通讯网络中心,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地震科普宣传中心等功能。为了保证大楼各系统安全,大楼设计施工采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通过设置水平柔性隔震层使结构体系柔化,以达到减少或改变结构的水平地震力作用。不仅能在强地震中有效保护建筑结构地震值班人员的安全,而且能够保护结构的装修仪器设备免遭破坏,从而确保人数整体功能在紧急状态下能得以正常运行,为应急指挥、抗震救灾提供良好的服务。

  • 标签: 隔震技术 防震减灾 设计施工
  • 简介:探讨了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地震反应分析模型中,江苏省盐城地区部分工程场地内深度超过lOO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的控制性深孔,采用近似估算方法弥补所缺波速值确定地震输入界面后,进行波速值地震输入界面位置的不确定性对工程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包括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等,为其他地区控制性深孔的地震输入界面位置的确定方法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控制性深孔 地震输入界面位置 确定方法 影响研究
  • 简介:本文以“九五”期间福建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建设为主线,简要介绍数字化前兆数据的采集、汇集、处理、存储全过程。以期能作为福建省地震前兆数字化台网进一步建设经验积累,使之更好地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作用。

  • 标签: 前兆台网 数据采集 EPCC与EPDS软件
  • 简介:本文以“九五”期间福建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建设为主线,简要介绍数字化前兆数据的采集、汇集、处理、存储全过程。以期能作为福建省地震前兆数字化台网进一步建设经验积累,使之更好地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作用。

  • 标签: 前兆台网 数据采集 EPCC与EPDS软件
  • 简介:日益膨胀的信息数据不断丰富的网络应用,不但需要单位局域网络支持越来越多的联网用户,而且更要支持更丰富的媒体应用,以满足电子数据交换和数字音像综合处理的要求,因此,构建一个高速局域网已刻不容缓,本文主要探讨在福建省地震局新建的防震减灾大楼中构建一个适合当前需求,且在将来可方便、平滑升级的综合布线系统,为地震监测预报及抗震救灾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综合布线 千兆以太网 六类UTP
  • 简介:以北京市防震减灾中心结构为例,进行了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及振动特性识别研究。基于半功率带宽法对结构脉动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出了结构自振周期振型以及相应的阻尼比。各振型都具有较大幅值的楼层分别位于3、68层,据此设计并建成了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分析台阵地震记录识别出了结构的自振特性,同时功率谱曲线显示,井下数据存在高频特性,初步判定其来自钢套管振动。开展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利用观测楼层上地震记录的卓越频率不断修正结构数值模型,直至结构反应与地震记录的频率值相符,且与脉动测试数据基本一致,相对位移对比分析发现,在该模型基础上相对位移反应与相对位移记录基本吻合。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较好地实现了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的观测目的。

  • 标签: 脉动测试 地震反应观测 卓越频率 相对位移
  • 简介:本文分析了我局现有UPS的特点,并着重介绍了UPS在我局网络中心机房中的运用,阐述了我们对UPS进行选择比较的主要指标,对今后UPS的使用维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UPS 选择 维护
  • 简介:本文详细介绍了福建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一应急指挥系统的硬件构成,运作及其特点,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闽南示范区 应急指挥中心 硬件系统
  • 简介:从邢台地震区以震报震的角度出发,以当地直接前震为端,扩大到海城、唐山大震之前,无论当地或华北广义的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特征性图像,用动态跟踪监视的思路与本文的办法,在长期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以现今的认识提法综合统一归纳为:用“震情三分律”办法以定量规范未来强震的“活动时段”;用“对称填补”模式以定量规范未来强震的“活动空间”。认为,以现有各地的测、控水平,对Ms≥6.0级地震前记录到的震兆信息是有可能作出短期或临震预测的。对提出的2种特征性图像的物理意义、岩石压力实验等作了简要的叙述。但因地质构造并非短期内能改变大震前后的继承性活动,故本文概不涉及。

  • 标签: 短期预测 临震预测 强震活动 震兆信息
  • 简介:《地球物理地震行业量单位实用手册》简介计量工作是地震行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计量法规是计量法制管理的准绳,量单位的国家标准是各行各业必须贯彻实施的强制性标准,国家计量技术法规是计量检定监督管理必须遵守的法制性技术文件。严格贯彻我国计...

  • 标签: 地球物理 量和单位 地震标准化 法定计量单位 计量技术法规 计量法规
  • 简介:断层围陷波的观测特点是利用密集的地震台阵,横跨断层布设测线.可以利用爆炸震源也可以利用余震进行观测,本文分别介绍了实际观测的例子.对大地震破裂带内部的观测,测线位置通常布设在地表破裂带明显、已开挖了地震探槽、断层陡坎出露等地震地质的典型地段.利用爆炸震源激发观测断层围陷波,震源位置应尽量选择在断层带上,震源炸药量大约500kg,测线位置与震源的距离大约5-15km.断层围陷波在新破裂带老的断层中都能形成传播,因此该方法可以用于大震破裂带研究,也可以用于城市活断层探测.

  • 标签: 断层围陷波 断层带结构 地震记录
  • 简介:本文以龙门山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考虑区域地质构造差异、主要活动断裂带、地表附加重力影响,建立能反映地表起伏岩石圈分层结构的龙门山地区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地壳水平运动速率观测值为约束条件重建研究区现今构造背景应力场,在此基础上分别模拟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发生机理。通过分析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余震空间分布的关系,探讨了2次地震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以及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的影响。研究表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余震大部分由其主震触发,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的余震有约6.78%的触发作用。汶川地震的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在芦山地震主震位置的增加值约为0.016MPa,如果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库仑破裂应力年累积速率按照0.4×10-3-0.6×10-3MPa·a-1计算,汶川地震使芦山地震提前了约27—40年。计算还表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发生使鲜水河断裂带南段虎牙断裂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这些断裂带在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增加。

  • 标签: 龙门山断裂带 库仑破裂应力 余震分布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有限元方法
  • 简介: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更加关注,也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近期国内发生的几次地震谣言事件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危害程度也日益严重。从公众心理的角度,对地震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进行形式多样的地震知识宣传、加强地震谣言的处理机制应急预案建设的建议。

  • 标签: 地震谣言 对策 公共危害
  • 简介:本文对地震预报的现状作了简要回顾,分析了制约地震预报的几个因素,指出应持乐观的态度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地震预报这一科学难题,毕竟随着新技术、新科技的发展及全球的高度重视高度合作,分析预报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抗震设防、震害预测、各种预警等减灾措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能使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被减到最小。

  • 标签: 地震预报 震害预测 地震灾害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地震观测仪器的重大变革,数字地震仪和模拟地震仪的联系本质区别,宽频带地震学的含义,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任务以及数字地震学的发展的现状应用前景。目的是供从事或将要从事数字地震学观测、分析研究的同志参考。

  • 标签: 数字地震学 数字地震仪 宽频带 大动态 高精度
  • 简介:新编制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采用了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方案,以体现背景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在地震构造区内归纳出统一的地震构造模型.本文根据西南地区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的成果,分析了龙门山地震统计区内的龙门山成都地震构造区的基本特征,历史地震活动强度及频度,主要活动构造的构造变形样式,建立了地震构造区的发震构造模型,确定了构造区的本底地震及划分构造源的地震构造标志.同时,提出了确定背景源空间分布函数的简单方法.

  • 标签: 潜在震源区 地震构造区 空间分布函数
  • 简介:本文根据通信台站雷害调查的情况,分析了通信台站雷害产生的原因,结合高山台站防雷接地系统的现状,应用电磁防护原理通信防雷技术,提出了通信台站防雷的综合措施。

  • 标签: 通信台站 防雷 接地
  • 简介:对中国大陆地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仔细的探讨,发现6级以上强震在西部(东经105°线以西)有三组近似是对称分布的空带现象,每组平行空带相邻带间距为5°,带宽约为1°;而东部则有两组NE、NW向空带将其分割成若干强震块体,相邻空带宽约700km,带宽约为150km。6级以下地震在空间上几乎随机分布。理论推导证明:强震空带现象其实质为一些不连续块状分布的强震区在空间的有序排列,且控制东西两部分构造运动的构造波波长均约1000km,并在同一机理下还统一地解释了强震等间距及构造带等间距现象。应力场反演表明,大陆西部受三组主次不同的边界力源作用。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气、油等轻而易于流动的物质的聚集区多分布在强震空带内,而金属矿藏多分布在强震块体内,同时从空带分布图即简单的地震危险区划图上可以看到,千百年来已发展建设成的大型城市多位于“安全岛”内。

  • 标签: 强震空带 构造波 应力场 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