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准确地给出激波位置信息对于激波装配极为重要.但是,在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方法模拟复杂流动时很难准确地给出激波的位置.根据激波捕捉得到的流场信息确定的激波位置往往带有极大误差,在定常问题的模拟中,这种误差可以随着迭代逐渐消除,然而在非定常问题的模拟中,这种误差往往会积累甚至导致计算崩溃.文章将基于特征线理论的激波辨识技术应用到激波装配中,根据已有流场信息准确判断激波的位置.对于定常问题,该方法的应用加速了收敛速度;对于非定常问题,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极大地避免初始误差的产生.

  • 标签: 激波装配 激波辨识 非结构动网格 计算流体力学
  • 简介:激波作为气体动力学最具特色的基本物理现象之一。表现出强间断与非线性的物理特征.激波能够在超/高超声速气流内部诱导漩涡,生产复杂的气体物理过程;激波能够诱导热化学反应,构成了高温气体力学和凝聚态爆轰动力学的学科基础;激波还能够压缩可燃气体实现其自点火,形成能够以超声速自持传播的燃烧反应带;而激波管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实验技术,发展前途是无限的.

  • 标签: 激波管 优秀论文 学术会议 气体动力学 超声速气流 序言
  • 简介:普通活塞在管道中运动,不论活塞速度高低都能驱动产生激波.空心活塞在管道中运动与普通活塞不同,当其运动Mach数低于壅塞Mach数,活塞前不会形成运动激波;只有活塞运动Mach数超出壅塞Mach数,才能驱动产生激波.壅塞Mach数由空心活塞中心孔直径、长度和内壁面摩擦系数以及外直径横截面积决定.火车通过隧道类似空心活塞在管道中运动.将火车车箱与隧道间的空隙换算成有效水力直径后,可利用空心活塞在管道中运动计算壅塞Mach数的方法,求出火车通过隧道出现激波的条件.文章提出一种新颖的间接测量列车平均摩擦系数新方案.

  • 标签: 激波 摩擦阻力 高速火车 隧道
  • 简介:文章提出了一种采用圆柱形汇聚激波实现可燃气体点火特性研究的新方法.通过采用激波动力学理论合理地设计壁面型线,将激波管中产生的平面运动激波近乎连续地转变为扇形区内圆柱形汇聚激波.以氢氧预混气体为考察对象,开展了相关激波管实验,实现了可控圆柱面激波汇聚诱导点火.实验发现两种点火现象:强点火和弱点火.在强点火过程中,点火由入射激波直接诱导产生;而在弱点火过程中,点火则是在波后气流经历热压缩过程后发生.

  • 标签: 激波 激波诱导点火 火焰传播 激波动力学
  • 简介:为研究转捩与湍流对激波边界层干扰及底部流动结构的影响,文章选取了二维与三维高超声速双斜面进气道模型与大钝头着陆器模型,并使用γ-Reθ转捩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对于二维进气道模型,随着前缘钝度的增加,激波边界层干扰位置前移,分离区变大,与层流流动情况相比,有转捩流动发生时,激波边界层干扰位置后移,同时分离流动强度变弱,分离区缩小;对于三维进气道模型,其拐角附近的分离流动呈现明显的三维特征,转捩流动也存在三维流动结构,与静风洞状态相比,噪音风洞状态下,有转捩流动发生,对壁面热流影响较大,对激波系影响很小.对于着陆器模型,底部流动发生转捩,使得底部流动由不稳定非定常的流动结构变为稳定定常的流动结构,这有益于姿态控制设计.

  • 标签: 激波边界层干扰 底部流动结构 高超声速 转捩流动 分离流动
  • 简介:介绍了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JF12长实验时间激波风洞上开展的10°尖锥标模的天平测力实验研究结果.JF12激波风洞的实验时间为100~130ms,名义Mach数为7.0,喷管出口直径为2.5m,总焓为2.5MJ/kg,复现了35km高空的飞行条件.采用六分量应变天平,攻角分别为-5,0,5,10和14°,模型长度为1.5m,质量为50kg.实验结果表明,在100~130ms的实验时间里,应变天平的输出信号含有3~4个完整周期,可以通过对天平的输出信号进行平均直接获得气动力/矩测量结果,而不再需要进行加速度补偿,且气动力系数重复测量的不确定度小于2%.JF12激波风洞气动力系数的测量结果与传统高超声速风洞的结果符合得较好,表明在2.5MJ/kg的总焓下,真实气体效应对该模型气动力特性的影响不明显.

  • 标签: JF12长实验时间激波风洞 高超声速气动力特性 10°尖锥标模 真实气体效应
  • 简介:流体力学界面不稳定性及其后期的界面混合现象,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多尺度非线性物理问题,在惯性约束聚变、天体物理以及水中爆炸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基于Euler有限体积方法,发展了适用于可压缩多介质黏性流动具有多亚格子尺度模型的大涡模拟程序MVFT,并评估分析了不同亚格子尺度模型对界面不稳定性及界面混合的模拟能力;提出了流场非均匀性对R-M不稳定性影响的问题,并在激波驱动轻重气体双模扰动R-M界面不稳定性实验中成功应用并解读了新的实验现象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而开展了反射激波作用下两种初始非均匀流场界面不稳定性引起的界面混合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流场非均匀性对激波反射后强非线性阶段界面不稳定性发展、演化规律的影响,近期还对非均匀流场R-M不稳定性的演化规律、初始流场非均匀性和初始扰动效应及其影响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 标签: 流体动力学 R-M界面不稳定性 界面混合 大涡模拟 非均匀流场
  • 简介:针对甲酸乙酯(H(CO)OCH2CH3)与羟基自由基(OH)的反应动力学展开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在理论方面,首先通过量化计算得到了在M06-2x/ma-TZVP水平下准确的反应势能面,随后利用多结构-扭转(multi-stucturetorsionMS-T)方法对转动非谐效应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非谐校正系数,最后基于传统过渡态理论并考虑Eckart隧穿效应获得了200~2000K温度范围的反应速率常数.在实验方面,开展了激波管实验来测定H(CO)OCH2CH3与OH的反应速率常数,基于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探测OH自由基306.7nm的吸收线,并对反射激波后高温反应过程的OH浓度变化进行测量,从而获得了900~1321K温度范围的反应速率常数,并论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 标签: 甲酸乙酯 羟基自由基 激波管 激光吸收光谱 反应速率常数
  • 简介:激波捕捉法计算得到的流场基础上采用辨识算法得到初始间断位置,从ALE方程出发,考虑离散几何守恒律,采用变形网格和网格重构技术解决计算过程中间断运动和变形,新旧网格之间流场采用高精度信息传递方法保持时间精度,建立了基于非结构动网格技术的间断装配方法.通过激波管问题的二维模拟,模拟了初始间断分解为激波和接触间断激波遇到固壁反射后与接触间断相交的非定常流动过程,对这种新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

  • 标签: 激波 装配法 非结构动网格 超声速流动
  • 简介:本文通过工程实践,就影响挠性陀螺仪性能的某些关键部件在装配中所遇到的技术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研究,提出了提高仪表装配精度和仪表总体技术性能而在生产中切实有效的先进工艺方法。还给出了既能保证调试精度又能提高工效的工艺流程图,它对于新产品研制和小批量生产尤为适应。

  • 标签: 挠性陀螺仪 调试工艺 惯性运转时间 力矩器 技术性能 装配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