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莫高窟现在存洞492个,在位置分布上,各时代洞窟有相对集中的明显趋势。最早的一组北凉窟(第268窟、272、275窟)聚集在崖面中段,踞现今地表约十几米。(据考古材料证明,时代越早的,居地面越低。)这组窟视野开阔,阳光充足,是崖面的“黄金区域。”以后的北魏、西魏窟基本上是紧挨这组窟向南、北横向发展。北周、隋、唐时代也大至按此规律开凿洞窟。五代以后的洞窟主要集中于崖面下层及南、北两头。此外,由于崖面有限,有部分窟是“见缝插针”。因此,各时代洞窟交错分布,按时代编号检索不便,所以,各种编号皆按现存各窟分布位置,南北、上下方向为序编号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伯希和 敦煌文物 崖面 敦煌石窟 千佛洞
  • 简介:《新疆钱币》2003年第3期刊登了杨捷先生发现的一枚无编号纸分币,引起人民币收藏爱好者的重视。根据封三附图分析研究,似乎是在流通,偶然浸泡在浓度很高的化学药水中形成的。其理由有以下几点:1、从附图中币变成黄色的纹路及品相与颜色的关系,看出

  • 标签: 无编号纸币 化学药外 纹饰 私人收藏
  • 简介:春秋时期的秦国,自迁都关中后发展比较顺利。尤其是在穆公时代,秦已能与老牌大诸侯国晋抗衡,后来又致力于西部经营,“开地千里,益国十二”,国势大盛,穆公也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当时秦国总体说来在社会发展程度上和东部诸国还存在差距,

  • 标签: 秦国 诸侯 迁都 关中 春秋时期 时代
  • 简介:王国维先生倡导以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材料相印证,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已成为上古中国研究之圭臬。近年来,简牍文献的整理与发表,为早期儒家经典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或能校订旧说,或能补缺去伪,有价值的成果颇多,蔚为大观。最近,武汉大学徐少华先生的新作《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下文简称《探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版)出版,收录了他十余年间关于早期儒家学说的重要成果,文章尔雅,颇能比异析疑,

  • 标签: 儒家学说 简帛 简牍文献 民之父母 传世文献 郭店楚简
  • 简介:2002年,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香港发掘西贡沙下遗址,发掘面积达700平方米。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和宋元代的遗存。遗迹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有房址、灰坑等,青铜时代有房址、灰坑、石器制造场、灰沟等,宋元代有灰坑。遗物中有不同时代的石器、陶器、硬陶器、瓷器、釉陶器等。

  • 标签: 考古发掘 陶器 新石器时代 遗址 青铜时代 文物考古
  • 简介:博图书馆是依附于博单位的专业图书馆,其馆藏资源专业而系统,有些资料珍贵而独有,但收藏地点较为分散,不便于研究者和社会大众利用,博图书馆文献资料数字化与共享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应构建文博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 标签: 文博图书馆 文献资料数字化 资源共享
  • 简介: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分南响堂、北响堂两处,相距15公里,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北朝晚期(东魏、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在石窟演变具有承上启下的环节作用。国内外学者自2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迄今出版、发表论述甚多,然而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号,许多学者在研究论述当中或引用当地俗称(如大佛洞、刻经洞、中堂、南堂等),或以南向北或以北向南依次称为1窟、2窟、……无意间给研究带来许多不便。

  • 标签: 石窟 东魏 佛教造像 北齐 学者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装裱艺术发展进程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不仅局限书画的装潢,更为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所采用,使珍贵的文献资料得以珍藏保管,也促进了装裱艺术的不断革新、改进和提高.

  • 标签: 文献复制 档案馆 图书馆 珍藏 博物馆 文献资料
  • 简介:莫高窟各家编号对照表经历数次编制和不断修订,但是错误对照关系仍不断出现。笔者认为原因在于诸家原始石窟编号文献记录本身就存在问题。修订各家编号对照表不仅仅是编制出一个“莫高窟各家编号对照表”,同时应该从文献校勘学的方法入手,对原始石窟编号文献的讹误进行校勘论证,最终椎论出编号对照的正确结论。同时对莫高窟原始编号文献的意义从石窟艺术史方面进行了略述,认为莫高窟文献编号自身意义外,其中所反映的先贤诸家从宏观视角研究石窟艺术的资料以及学术观点,其价值和意义今天仍在启迪着石窟艺术史的研究者们。

  • 标签: 石窟编号 编号对照表 图像学 隐性图式 显性图式 编号对照校勘
  • 简介:业师孙继民先生藏有《唐刘墓志铭》拓片一件,系先生于1998年购于石家庄文化市场。卖主言此拓片为其前代收藏品。墓志原件的出土及流传情况不详,据志文中所说的墓主“终于恒府私第”及所葬之地“府城东北七里尚德之原”、“恒山之右,滹沱之北”,可以推断,其应出土于今河北正定一带。由于仅存拓片,墓志的形制等情况无法确知,从拓片可知其呈正方形,长宽各约55厘米,右下角残缺。笔者查阅《千唐志斋》、《八琼室金石补正》、《金石粹编》及《全唐补遗》等文献,均……

  • 标签: 出土 墓志铭 墓主 恒山 东北 收藏品
  • 简介:二维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本文探讨了运用DataMatrix二维的特点设计实体博物馆门禁系统,构建一个完整的博物馆门DataMatrix二维识别系统的问题,并探究其在文物保护、构建数字博物馆系统、增加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性等工作应用的问题。

  • 标签: DATA Matrix二维码 门禁系统 博物馆信息化 文物修复
  • 简介:邵伯温,字子,洛阳人。他是北宋中叶颇负盛名的理学大师邵雍之子。生于仁宗至和三年(1065),他闻见博治,尤其熟悉当世之务。宋元祐占五年(1090),邵伯温因河南尹与部使者推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任潞州长子县尉。元祐九年,章悼为相,欲引用邵伯温,伯温因反对新法,不愿为官,义不至京师,可见其节很高。

  • 标签: 邵伯温 北宋 文学评论 诗歌
  • 简介:空气的S0-2气体对丝织品文物有一定的危害作用。课题分别试验了各种丝织品试样在50μmol/mol的SO2气体下不同时间的影响变化。通过色差分析,红外分析,氨基酸分析及XRD分析对丝织品进行表征,得到了40℃下50天的干热老化丝织品试样在50μmol/mol的S0-2气体下,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其色差变化最大。经S02气体处理的丝织品试样的氨基酸成分发生改变,结晶度也变大,老化程度加大。本研究结果可为保存和保护丝织品文物提供依据。

  • 标签: 丝织品 SO2气体 老化
  • 简介:本文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敦煌文献的白话禅诗.文章认为,本用于演唱目的而创撰的通俗化佛教歌辞,实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搜求补充;敦煌佛教歌辞的语言、白掺杂,内容丰富,其中中国化特征最为明显的是歌咏父母恩德的诗偈和山歌性质的《山僧歌》等.敦煌佛教歌辞和其他形式的诗体,有相当部分的白话诗体现出了禅宗南北两派意涵,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禅的观念.而这些,都应该视为研究唐五代白话禅诗的庞大而宝贵的资料,纳入中国俗文学、特别是中国佛教俗文学的研究范围之中.

  • 标签: 敦煌文献 佛教俗文学 禅宗 禅文学
  • 简介:S.5639《蚕延愿》是以“蚕农称意”为祈愿目的斋。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文中列出的10位蚕神进行考察,从中探究敦煌佛教信仰民俗化的发生模式,即敦煌佛教信仰的民俗化是以佛教思维方法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 标签: 敦煌文献 民俗 蚕神 斋会 祈愿文
  • 简介:<正>自十九世纪后半以来,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发现的各种语言文字写成的资料,已经成为明了中亚文化基础的贵重材料;它如实地反映着印度、波斯、中国诸文明以及在天山山脉以北向广阔草原东西展开的文化的影响。

  • 标签: 吐鲁番 历史博物馆 文书 古文献 图版 考古研究
  • 简介:甲骨卜辞的“雀”与传世文献和战国竹书中的“傅说”有诸多相似之处。第一,生活时代相同,均是武丁早期属臣;第二,其名皆与鸟有关,且从音韵上能通假;第三,主要事迹相仿,是武丁重臣,多次参与祭祀和征伐,特别是都曾征伐“失”国;第四,所居区域相近,都在晋南豫西一带。故“雀”当即“傅说”。

  • 标签: 传世文献 战国竹书 卜辞 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