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二十日晴晚雨一阵照前入直,巳正。国史馆送列传来阅。四川通判闵藩见,乔茂萱来谈。木匠来立亭柱。二十一日晴子康致陈莲舫信送交。照前入直,巳正检察所,熙桢、荣泰、方培湜均见,卢国华见。王季斌来画工程稿。

  • 标签: 国史馆 符曾 陈莲舫 通判 成都将军 禁烟公所
  • 简介:七月廿三日召见赖清键。丰伸泰请训,见。引见四十五人,内有王公承袭,广忠遗折。云南粮道授陈燦。广忠照都统赐恤。电皖抚,黄呈祥速赴滇任。七月廿四日召见方培恺。驾幸西苑。崑、孙两中堂,鹿、瞿两军机均赏西苑门肩舆,御前大臣(肃王)善、马玉崑、姜桂题均赏西苑门骑马。七月廿五日召见庆王、载功。瑞洵请假三个月赴新疆就医。崇文门监督派庆王、荣中堂。

  • 标签: 遗折 赐恤 岑春 领侍卫内大臣 马玉 外务部
  • 简介:<正>关于甘州鹘,国内外学者发表了不少论著,但由于史籍记载不多,又含糊歧异,致使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大相径庭,我觉得,如果全面分析材料、特别是似乎矛盾、相反的材料,不因过分强调自己的不一定正确的观点,而片面取舍的话,也许能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结论。下面谈谈我对三个问题的初浅认识,试图做到全面分析,在全面分析中找答案。可能也有片面性,请指正。一、甘州鹘的来源

  • 标签: 甘州回鹘 归义军 吐蕃 敦煌文书 史籍记载 旧唐书
  • 简介:关于青铜质双面鹘文钱币,国际与国内学者已相继译出了钱币上回鹘文相同的钱文。即钱面文字为:阙·毗伽·卜古·鹘天可汗(Kuibilgaboguuighurt(a)ngriqaxan):钱背文字意为:奉王命颁行(elturmisy(a)r(i)r-inga)①。这样的译法已为大家所公认。对于钱币为回纥(鹘)哪位可汗所铸,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过去,我国和日本钱币学家均认为是回纥牟羽可汗所铸,如彭信威先生在《前接书》中就认为两面回纥文钱是磨延啜之子牟羽所铸。

  • 标签: 双面回鹘文钱币 中国 文物考古 钱币铭文 形制
  • 简介:<正>我国曲艺艺术源远流长,支裔繁多,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喜爱。探究这种说唱艺术的渊源时,我们不应忘记敦煌遗书中的《捉季布文》(伯三六九七)。关于这一题材,敦煌所出共有十个卷子。其中有的冠以“词文”题目,如伯三三八六卷《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捉季布文》一卷篇末云:“具说《汉书》修制了,莫道词人唱不真”。可见,当时已有专门从事这种说唱艺术样式的艺人——“词人”的称呼,而“词文”在说唱中也已成为独立的一种。敦煌变文卷子中有的唱词记有“平调”、“侧调”、

  • 标签: 敦煌遗书 刘邦 敦煌地区 汉书 渊源 汉高祖
  • 简介:鹘文钱币目前发现有两种,一种为双面鹘文钱币,其面文被译为:“厥、毗伽圣天鹘可汗”或“有名望的、圣智的仆固鹘天可汗”或“圣明的鹘卜古可汗”。背文被译为:“奉王命准予流通”或“奉神赐王命颁行”。另一种为单面鹘文钱币,鹘文铸于钱币正面,背面无文字,面文译为:“奉亦都护之命准予流通”或“圣命准予通行”。

  • 标签: 回鹘文 钱币 可汗 流通
  • 简介:张春之死──《明史·张春》补遗王芳张春,字景和,号泰宇。陕西同州(今大荔县)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举人,历任刑部主事、山东按察司金事、永平兵备道等职,官至太仆司少卿。历官数任,忠于职守。《明史》有。崇帧四年(天聪五年,1631)八月,后金...

  • 标签: 皇太极 《清太宗实录》 大凌河之战 《明史》 历史档案 朝鲜使臣
  • 简介:古龟兹地区地处新疆西端,地理上近于中亚腹心地区,扼古代中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佛教东进入我国的第一站,亦是东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路。因此,龟兹地区佛教石窟寺的研究对解决中亚以东地区佛教的传布及其相关问题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丝绸之路 石窟 壁画 中亚 佛教 交通
  • 简介:拓是文物学与金石学研究中保存和展示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广西位于中国南部高湿地区,拓用纸的干燥速度较慢,水性墨汁在拓中容易晕散,拓难度较高。文章就广西地区拓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工作中针对高湿度环境下的拓技术改良作了专门阐释,并以碑刻拓及铜鼓拓为例,说明拓技术改良后的实践效果与优势。

  • 标签: 传拓 拓片 高湿度环境
  • 简介:“牙雕骑象菩萨造像”是6至8世纪由中亚、西域人制造的,融合有汉民族文化风格的佛造像作品。其丰富的内容,独到的形式,为研究佛教东渐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 标签: 佛传 舍利塔 中亚 西域 壶门 榆林窟
  • 简介:今年夏天的某日,本人在奇台古玩市场意外购得一枚心仪已久的双面文西州鹘铜钱,如获至宝,该钱直径22mm,厚1mm,重2.34g。生坑灰绿锈.锈蚀入骨,基本脱胎,钱文字廓清晰,品相极佳。

  • 标签: 西州回鹘 铜钱 奇台 古玩市场
  • 简介: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对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进行了先后六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汉文、蒙文、叙利亚文、西夏文、吐蕃文以及鹘文文献。莫高窟北区38个石窟出土的鹘文文献多达128件,鹘文文书碎片1241片,除少数为信件、世俗文书外,大部分为佛教内容的文献。本文详细介绍了这部分文献的研究、刊布情况和尺寸、内容等特点。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北区石窟 回鹘文文献
  • 简介:新近出版的《滨田德海蓖藏敦煌遗书》中存有一件小说《黄仕强》写本,文本与业已公布的其他写本不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异文比较的方法,对该写卷的文本传抄系统进行初步研究,并重新校录,以便学界了解利用。

  • 标签: 敦煌写本 《黄仕强传》 传抄系统
  • 简介:薪有斯人》一书是张光直与李济、凌纯声、高去寻、夏鼐诸位先生的通信集,共收书信192通,约23万字,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些书信绝大多数为首次披露,具有难得的考古学史史料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光直从一个普通学子到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的成长过程、台湾考古的兴衰、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以及中国第一、二代考古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

  • 标签: 张光直 书信 考古学史
  • 简介:《晚笑堂竹庄画》是清初著名画家上官周编绘的人物像,是明清以来重要的人物画谱之·。是书自1743年刊行以来,至民国年间,经多次覆刻、翻刻或影印,传世版本多达十余种。由于早期版本未见标注雕版年月、单位、刻书家姓名等“刻本牌记”,学术界至今尚未对版本进行考证和认定,导致各馆藏单位标注为“1743年刊,秘’或“原刻本’的《画》版本不一,有的甚至将传世数量较多的第三代翻刻本定为‘‘苴本’。本文从各馆藏《画》中采集建国以前不同时期的版本样本,运用文献学、版本学、图像学的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试图考证《画》早期版本刊行的大致年代,确定初刻本,厘清各版本的演变顺序。

  • 标签: 版本 初刻 翻刻 字体风格 图像信息
  • 简介:吕师孟是南宋晚期著名的“吕氏军事集团”的成员之一。身为被文天祥点名斥责过的南宋降臣,吕氏家族入元后的处境颇为尴尬,传世文献中的资料甚允1959年出土于苏州的吕师孟墓志铭,完整记裁了墓主的生平、宦迹及姻亲状况及其入元以后的发展轨迹,可补传世文献之不足。墓志铭显示,吕师孟为吕文福而非吕文德之子。入元以后,吕师孟除了与南方故交继续交往外,还与北方的大官僚和士人建立起新的关系。吕氏在文天祥的文集和墓志铭中的形象迥异,盖由文献性质和作者立场所决定。同时,该墓志铭记载了南宋驸马杨镇的家庭信息,亦不见于传世文献。墓志作者为宋元之际的著名诗人方。该文不见于方的传世文集,《全元文》也未曾收录,是—篇珍贵的佚文,也是研究方回交游状况的重要资料。

  • 标签: 吕师孟 吕氏军事集团 方回 文天祥 杨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