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40 个结果
  • 简介:新近搜集的《张天师发病书》《发病全书》是除敦煌吐鲁番文献外,为数不多保存至今的《发病书》资料。它们的发现促进了学界对中国古代《发病书》更为全面的了解,并与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病书》写卷共同弥补了唐宋至明清以降《发病书》史料链条的缺失环节,有力证实了《发病书》确曾作为一类专门书籍在传统中国长期存在。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病书》写卷并非西北某一地区所特有,而是该类文献在历史时期普遍流行背景下的区域缩影。为便于学界利用新发现的《发病书》资料,将经过整理的相关释文予以公布。

  • 标签: 发病书 敦煌吐鲁番文献 整理研究
  • 简介:画僧髡残名重清初金陵画坛,并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关于他的研究未曾间断,但其年却迄今未有定说。本文据新见明末清初诗人钱陆灿的《调运斋诗集》,考定髡残卒于康熙十年(1671年)九十月间;并对二人的交游活动,髡残的佛教信仰、身后事等有所考述。

  • 标签: 髡残 卒年 交游活动 佛教信仰
  • 简介:1983年4月,成都市南郊武侯七队农民在挖一个土丘的泥土去作蜂窝煤的和泥时,发现了一座花砖古墓。当时的金牛区文管所的干部去看见后,立即报告了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市文物处派人去调查、研究并报经上级同意后,指派了考古人员前去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市文物处考古人员从5月2日前去开始发掘清理,5月17日发掘清理结束。

  • 标签: 发掘 考古 东汉墓 古墓 文物 古人
  • 简介:本文讨论了焂戒鼎的年代和铭文中“羡”的含义。认为焂戒鼎为西周宣王时器,铭文中的“羡”指“羡”。器主受命管理六师和羡的时代背景,很有可能与周宣王时期因战争规模的扩大而加强对民众的管理有关。

  • 标签: 焂戒鼎 羡卒 西周
  • 简介:明代因行钞法,故本朝铸钱不多。明孝宗朱祐樘在位十八年,国号弘治,但从弘治十六年后才铸“弘治通宝”钱,因此,弘治钱存世本来就少,而其中之珍品更寥寥可数。四十年代,曾发现一枚弘治通宝光背折十型大钱,郑家相先生誉此钱为弘治钱之冠。数年前,高邮发现一枚弘治通宝小平(见图),因其精美可

  • 标签: 样钱 铸钱 钞法 明孝宗 朱祐樘 母钱
  • 简介:本文以文物普查资料为线索.从考古调查的角度对环县境内的北宋时期部分城寨遗址进行简要的介绍及考证,为研究北宋环州及环庆路的防御体系提供更翔实的实物资料.也为范仲淹“严边城”的边防战略思想提供重要的实物佐证。

  • 标签: 三普 宋代 城寨遗址 边防体系
  • 简介:河北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先秦房屋建筑遗存石永士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综合体,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可以说是反映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界标或文化和艺术的雕塑品。因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定格和无言的诗,是物质文...

  • 标签: 房屋建筑 夯土台基 考古工作 长方形 遗存 土遗址
  • 简介:唐朝初,由于持"一视同仁"的开放态度,不少外来宗教得以进入中国,但最后仅有以祆教(拜火教)、景教、摩尼教三大外来宗教组成的"三夷教"之说能够留在世人的视线中。那么需要怎样的发展战略才能迅速从众多外来宗教中脱颖而出,并立足于唐代至少二百五十年呢?由《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来看,笔者以为想要在唐朝时迅速发展宗教,需先以上层统治者为发展契机,融合主流宗教,并深入本土文化才能得以发展。

  • 标签: 三夷教 宗教发展 景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简介:笔者曾为《历代货币大系·清钱卷》写作《清代铸币局考》一文,发现清朝的小平钱铸造,从清初顺治、康熙黄亮优质蜕变到光绪时薄小如榆荚,不禁感叹:钱币也轻小,王朝亦轻小。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摧枯拉朽般地摧毁了。

  • 标签: 近代 中国 力作 辛亥革命 清王朝 小平钱
  • 简介:2017年3月,正定南城门修缮工程在瓮城外西南侧施工时,于地下两米深处发现一件石造像残座。此座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原座上佛像毁弃后,又将座之顶面重新雕刻为一佛龛。座之原始雕饰现仅存侧面四神王像和民间佛教团体“义邑”中都维那、维那、邑子题名。根据四神王及佛龛中残存菩萨像的造型特点,文章初步分析认为,此座原系北朝石造像底座,宋朝对其进行了再利用。

  • 标签: 河北正定 南城门 石造像残座
  • 简介:在中法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倡导下,中国文化年在法国如期开幕。按照文化部的统一部署,在“古老的中国”的主题下国家文物局组织了《四川省出土文物展》、《孔子文物展》、《康熙时期艺术展》和《神圣的山峰展——中国博物馆馆藏精品

  • 标签: 中国 文物展览工作 法国 文化交流
  • 简介:地层与形制是考古的两种基本方法.本文对地层和形制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分别进行了论述,并得出两者在考古中的功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运用好地层与形制的方法,才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体系.

  • 标签: 地层学 形制学 考古学 文化遗址 田野考古工作
  • 简介:“酋邦”这个术语是用来研究非国家社会的社会复杂化。尽管进化类型受到尖锐的批判,但酋邦概念和相关阐述为理解集中决策等级制和社会不平等发展的演化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在过去十年间,我们对酋邦的理解因大量历史学和考古研究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研究方式已经不再是将社会分类为酋邦与否,而是转而考量可见变化的原因。

  • 标签: 考古学研究 酋邦 民族学 国家社会 不平等发展 集中决策
  • 简介:往来于当今样态纷繁、光怪陆离的建筑世界中,建筑学理论和流派在百余年来同样经历着异彩纷呈.然而,建筑的本质始终导引着建筑实践以及人们对建筑的认知.20世纪80年代,吴良镛先生首次提出的"广义建筑",就是基于纷繁的建筑学理论、流派和实践,探索向建筑本原与建筑本质的一种超越性回归,追求"一法得道,变法万千"共通融贯的建筑新境界.这里的"广义"何为?即一方面运用系统思想,整合近现代建筑学理论并进行哲学提升;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建筑所蕴含的系统辩证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透过广义建筑,可见系统辩证与建筑普遍的内在联系.

  • 标签: 系统辩证 建筑学 广义 内在关联 20世纪80年代 学理论
  • 简介:本文将考古与金石的关系分为三个时期,首先,从源头上探明金石与考古内在学理上的相似甚至一致之处;其次,阐明考古进入中国的前后,金石是怎样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对考古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金石,乃至其背后的史学、经学背景,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考古的许多方面,体现在报告编写的思路、论文题目的选定等……

  • 标签: 金石学 现代中国考古学 表达
  • 简介:一、考古学学科属性的争议在欧陆和北美的学科分类中,考古(Archaeology)被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分别归入历史学和人类的范畴。这并不是说考古可以被随意归类,而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研究取向的反映。前者以恢复历史记忆、重建史学传统为目的,即所谓的“证...

  • 标签: 社会文化人类学 考古学研究 民族志 相互关系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