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俗话说得好——“盛世兴收藏”。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的腰包鼓了,长期积聚在民间的收藏热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被激发出来,收藏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在这股热潮中流通纪念币和非流通金银纪念币的不断发行,为硬币收藏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并成为一条新的投资渠道。

  • 标签: 硬币收藏 流通纪念币 金银纪念币 改革开放 生活水平 投资渠道
  • 简介:崇宁重宝,北宋徽宗赵估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文隶书,直读,均为当十钱。版式分大、中、小样多种,大多光背无文,背文当“十”者极为少见。然钱背不乏背星或月纹者,且大多位置不正,形状各异,不成定式,可能系范型受损、流铜形成。有纹者,笔者未见资料报道或谱书拓图。即便其它北宋钱有文者亦很少见谱载或资料刊出。

  • 标签: 宋徽宗 崇宁重宝 北宋 钱币 历史
  • 简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上海市钱币学会的刊物上曾有过关于打马格钱的讨论,一枚昭陵骏之拳毛孤马钱一再成了讨论的对象。

  • 标签: 昭陵六骏 上海市钱币学会 九十年代
  • 简介:<正>合遗址位于钟祥县皇庄区长城乡高庙一组,西距县城郢中镇约二公里,南临汉钟公路及南湖,(图一)。遗址是在一处高出周围十多米的岗地上,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原有面积约6万平方米。1981年和1983年,荆州地区博物馆,钟祥县博物馆配合取土工程,在这里进行了两次发掘,由于工程紧,故分三片同时开方,北面开方4个,编号T1—T4;东面开方13个,探方号从10开始,编号T10。

  • 标签: 屈家岭文化 黑陶 石家河文化 遗址 红陶 陶器
  • 简介:<正>一、新蔡大夫之?旧著录于陈介祺《陈簠斋手拓右印集》,后收录于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编号为0102。此玺为近方形白文玺,带有边框。字刻得十分草率,笔划纤细.“大夫”二字不合书,“玺”字是典型的楚文字写法.《古玺汇编》识出“大夫之?”四字,前两字不识.按

  • 标签: 陈介祺 古玺 楚文字 大夫 汇编 白文
  • 简介:敦煌写本《杂抄》一卷,题下原注:'一名《珠玉抄》,二名《益智文》,三名《随身宝》。'看这几个名称即可知道是民间的通俗用书,其中应倮存有当时社会风俗习尚的资料。可惜原件已为伯希和携归法国,入藏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伯二七二一)。二十年代初刘复教授到巴黎抄录了该馆的大量敦煌写本,编成《敦煌掇琐>出

  • 标签: 敦煌写本 伯希和 敦煌掇琐 巴黎国立图书馆 慧立 《西京杂记》
  • 简介: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止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流通年限最长,也是发行最为成功的一种货币。现将笔者收藏的一枚双“卍”字五铢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 标签: 五铢钱 古代历史 公元前 汉武帝 唐高祖
  • 简介:人民币代用券--特种货币1998年11月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编写的《当代中国货币印制与铸造》凡例中写道:"本书征集编纂中国人民银行币(简称人民币)纸币、硬币(含纪念币)和经过国务院或当地人民政府批准与人民币同时流通的地方货币和特种货币等四个部分.

  • 标签: 人民币 货币 中国金融 流通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硬币
  • 简介:在中国货币史上,曾时而使用过铅钱,泉界称之为白铅钱。其金属成分主要是锌,故现今不少人又称之为合金币。泉家们对铅质钱币多不予重视,少有研究,各种钱谱、图录亦多不见载。笔者今特撷选几枚简介。这几枚朝铅质小钱均广穿,钱文漫晦,铸工粗率。其通体包浆为清一色石灰白侵胎入骨,重量大于铜品(入手微有下沉感),字划亦深峻于铜品。

  • 标签: 铅钱 六朝 随笔 金属成分 货币史 金币
  • 简介:近年来,随着南京等南方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深埋地下的朝瓦当纷纷重见天日。这些瓦当的出土,对了解朝瓦当的类型、时代特征及相关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缘和条件。

  • 标签: 瓦当 六朝 出土 南京 城市建设
  • 简介:2008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州市杨家埠镇白龙山村清理了一批汉晋墓葬,其中出土的两东汉铜镜制作精良、纹饰特殊,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价值。现介绍如下:

  • 标签: 湖州市 文物考古研究所 龙山 艺术价值 杨家埠 浙江
  • 简介:介绍一与佛教有关的汉代铜镜翟玉莘湖北省荆州博物馆馆藏一东汉神人画像镜。该镜铜质、呈茶绿色,直径19.9厘米.厚0.6厘米,镜面微鼓,背面中央为半球形钮,连珠钮座,主体纹饰为浅浮雕环绕式神人画像带,以四乳间隔分为上、下、左、右对称的四区,乳钉周围饰...

  • 标签: 画像镜 佛教 早期传播 西王母 东王父 莲花
  • 简介:甘肃天水市出土的一件绿松石镶嵌的兽纹青铜牌饰,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二里头文化铜牌饰的形制、风格、纹饰等均非常相似,结合甘肃东部其他与二里头陶器相似器物的分析,夏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可能已存在着文化交流、传播等方面的联系.天水地区可能是连接中原与四川地区文化交流的纽带.三星堆等地也有铜牌饰及其他二里头文化因素,其与距离较近的陇右地区早有沟通的可能性较大.

  • 标签: 出土 二里头文化 青铜牌饰 二里头遗址 器物 中原
  • 简介:陶靖节先生字元亮,或名潜字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终年六十有三,私谥“靖节征士”。先生的思想及其诗文,对后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他被崇为东晋杰出的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颇高的声誉。关于先生的生平事迹,《晋书》、《宋书》、《南史》都有记载;涉及他的出仕、退隐和作品,古今多有评价,这里毋须

  • 标签: 渊明 生平事迹 征士 柴桑 靖节祠 《晋书》
  • 简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青瓷制作进入了成熟阶段。江苏的南京附近、镇江一带及太湖周围的朝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器,依器形、装饰纹样、釉质色泽等特点,分为东吴、西晋、东晋、南朝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的朝青瓷器中,有很多带羽翼纹的动物形象,举凡羊、虎、蛙、犀牛、鹰、猛兽、辟邪等不一而足。……

  • 标签: 青瓷 六朝 墓葬 瓷器 东吴 出土
  • 简介:博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流行于世,并且具有完整规则和道具的博戏.根据古文献和出土文物,博最早出现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行,两汉时期更是深入民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博的形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大博'与'小博'的形制有很大差别.博的流行为后来中国象棋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博戏 六博 博局 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