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BasedonthestudiesofthefigurinesunearthedfromLuoyangcity,thisarticle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sofwomen'sdressoftheNorthemWeiDynasty.Itpointsoutthatwomen'sdressoftheNorthemWeiDynastycarriedonthetraditionsoftheCentralPlainsfromtheHanDynastyandabsorbedtheconvenientandpracticalcharactersofthenorthemminoritypeoples.

  • 标签: 中国 文物考古 洛阳市 北魏 墓葬 女俑服饰
  • 简介:西夏是以党项羌族为主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1038年.李元昊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先后与宋、辽、金并峙两个世纪,公元1227年被蒙古铁骑所灭。西夏幅员辽阔,最强盛时占据今宁夏的全部,甘肃的大部,陕西、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的部分地区。西夏建国后,李元昊为增强民族意识,下“秃发令”,命大臣野利仁荣创造了西夏文字,积极吸收汉、吐蕃、回鹘等民族的一些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西夏文化。

  • 标签: 西夏文字 木板画 价值 武威 民族意识 西夏文化
  • 简介: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五山城是高句丽第一代王朱蒙建都的纥升古城(公元前37年-公元3年)。在这一时期这一地域铁器的质地、加工工艺、手工业发展水平是冶金史学和考古学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深入了解高句丽民族铁器的应用及加工状况,本工作采集了出土于五山城,多数集中放置在V区T504探方出土的一件铁釜内的铁器,进行金相学研究。为此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作为检测和分析手段。检测结果表明,这些铁器的材质包括生铁铸造器物,局部灰口铸铁、低碳钢、熟铁,兵器和工具采用含杂质少的铸铁脱碳钢材料,铁钉采用含杂质多的炒钢材料,半成品铁块体现了生铁与熟铁相熔折叠锻打的工艺特征,与文献记载的“灌钢”方法之一的“灌”、“辟”相对应,而另一件环形铁器,内缘表面可观察到若干高碳薄层,与中心区域含碳量相差悬殊,并且观察到有石墨存在,显然也与熔融生铁的表面处理相关。这两件样品表明,至少在五世纪初,该地工匠已经在应用施加熔融生铁于熟铁的工艺。

  • 标签: 高句丽 熟铁 金相学
  • 简介:闻宥中录有新津崖墓出土画像崖棺画像多幅,其中有"戏猿"图两幅.图中"妇人被猿背负"和"妇人坐于山洞之中"的内容是了解该图真实含义的关键.该图表现的应是一幅与妇人和猿有关的鬼神传说故事,正确定名应为"玃盗"图.该图很有可能表现了四川西部山区汉晋时期人猿杂处的现状下发生的怪异事件,反映了四川古代的特定地域的生态环境和土著居民的生存状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汉墓画像中的"驱鬼辟邪"一类的画像石.

  • 标签: 新津 画像石棺 “玃盗女”图
  • 简介:四川西部兼及青海、甘肃,古称为蜀。蜀字意为大眼、独眼人。蜀与民通,民亦刺眼于额上,故蜀山亦称岷山。岷又写作汶,犹“大禹”字“文命”。禹即禺,亦即蜀(独)。蜀山即崇山、蒙山、钟山,取独(天柱)、崇高(嵩或音写为钟)、原始(鸿蒙)之意。实即五千年前的昆仑(崆峒、开明),二千多年前的“须弥”(其山如柱以通天界)。昆仑神宫可能是中亚(巴比仑)、印度(塞种文化)、

  • 标签: 蜀山 中国 婚姻制度 四川 历史发展
  • 简介:<正>现藏巴黎图书馆东方部的《敦煌琵琶谱》共二十五曲,是法国人伯希和于1908年在敦煌莫高窟向道士王园箓骗取后劫持而去的。该谱之第二十曲,即《长沙引》。《长沙引》这一曲名,《教坊记》、《乐府杂录》、《通典》、《唐会要》、《旧唐书·音乐志》、《乐府诗集》、《册府元龟》、《碧鷄漫志》、《玉海》等,俱不载。

  • 标签: 湖南花鼓戏 法国人 辰河高腔 巴黎 敦煌曲谱 长沙
  • 简介:白昂是明代治水名臣,白氏家族在当时和后世颇具名望。白昂家族三位性的墓志铭,记载了白氏世系传承、官职迁转与家族兴盏的过程,与明代中期的治水、民乱等系列事件有密切联系。白昂旁荫其侄入国子监是家族中的重大事件,碑传文中多次提及,对于研究明代的荫监制度具有参考价值。白氏园林盏甲一方,明代诗作、绘画中屡有描绘,有些出自名家手笔,本文对园林的建造与沿革进行了整理、分析。三方墓志与传世文献彼此呼应,反映出品官家庭中女性社会地位和日常生活的差异,是研究明代女性生存状态的珍贵资料。白氏家族碑传文牵涉政治、文学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本文对志文作者进行了考证。这三方墓志对于补充丰实史籍记载,研究明代历史变迁及江南地区官僚家族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明代 白昂 望族墓志 恩荫
  • 简介:本文针对徐州苏山头汉墓中出现的陪葬与尊男卑现象,结合徐州地区已有的考古资料展开讨论,认为该地区西汉时期的陪葬现象多存在于大、中型墓葬中,其墓主在生前或为拥有显赫社会地位的刘姓宗族,或为列侯高官;而陪葬者当属妾或奴仆等与墓主人关系较为密切的人。从性别上看,陪葬者男性、女性都有。从时代上看,主要集中在西汉早、中期。西汉时期,男尊女卑是社会主流,而在徐州地区西汉墓葬中出现了不少的尊男卑现象,这正是其地域特点的体现。徐州作为楚国的政治中心,聚集了众多的刘姓贵族。因为楚国刘姓势力的强盛,刘姓宗室女的地位相对较为显赫。徐州地区西汉墓葬中出现的尊男卑现象,应与刘氏宗室女的下嫁相关,是特殊女性政治地位或自身身份的体现。

  • 标签: 徐州 西汉墓陪葬女尊男卑
  • 简介:2014年2—11月,为配合省道S323线郑州登封段建设工程,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郑州登封大金店镇西北部一处汉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101座,2014ZDDM7位于该墓群的东部即金东村。M7形制保存相对完整,为斜坡墓道单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封门、墓室组成。墓道呈斜坡状;封门外弧,由青砖横向错缝平砌而成;甬道平面呈梯形,拱形顶,青砖铺底;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拱形顶,由三种纹饰的小青砖围券而成,青砖铺底。墓室内出土文物比较丰富,随葬品共计23件,分为陶器、铜器、银器,其中陶器有仓、罐、瓮、壶、井、灶、狗、鸡等,铜器有洗、镜,银戒指1枚,另有五铢钱120枚。根据M7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特征判断,其应该为东汉前期墓葬。

  • 标签: 登封 单室砖券墓 东汉早期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在该旗新地乡三家村英凤沟清理8座辽金时代墓葬,其中一部分墓葬的清理报告已经发表,①1988年清理的7、8号辽墓的材料尚未发表.7号辽墓出土各类随葬品共166件(套)是该墓地已清理的墓葬中规模最大、未被盗扰保存完整的一座多室墓.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中有银质文具4件,这是在辽代考古中第一次发现成套的银质文具,对研究辽代契丹文化的发展状况有重要学术价值.

  • 标签: 凤沟 出土银质 墓出土
  • 简介:2006年5月下旬,经向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我们配合省考古所,对暴露于盖州市南郊的一处沙坑边缘上的部分汉代墓葬进行了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8座。这些墓葬均已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其中与其他7座墓葬相隔较远的M7(编号06GGM7)保存最为完好,现简报如下。

  • 标签: 发掘简报 辽宁省 汉代墓葬 汉墓 上级主管部门 盖州市
  • 简介:2008年,在洛阳市洛南新区发掘1座西晋时期墓葬、此墓为单室砖券基,出土有陶器、石器等、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具有西晋中晚期特征,为研究西晋时期墓葬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 标签: 洛阳市 洛南新区 砖室墓 C7M3742 西晋中晚期墓
  • 简介:油画具有色料种类繁多、同一色系的颜料多样及对环境比较敏感等特性,加上颜料自身的风化作用,仅凭肉眼难以分辨。在修复性保护工作之前,对需要补色、补底处原色料的鉴定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以便为修复时色料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此,本研究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等方法对7幅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待修复的潘玉良油画矿物色料进行了物相及成分分析,讨论了补色修复时色料选择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因色料粉之间不兼容(起化学反应)而对画作造成的二次伤害。

  • 标签: 油画修复 色料 XRD 潘玉良
  • 简介:经过甘肃省博物馆与美国亚洲协会博物馆长达3年的筹备,2001年11月15日,《僧侣、商旅与丝绸之路——4至7世纪中国甘肃·宁夏文物精华展》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公园大道装修一新的亚洲协会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9·11”恐怖事件之后,在纽约展出的第一个大规模的国外展览,引起美国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和强烈反响,甘肃省副省长李重庵率领的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开幕式。

  • 标签: 丝绸之路 文物 美国社会 僧侣 博物馆 馆长
  • 简介:古钱造伪古今皆有,目的在“射利”。造假手段花样翻新,各种档次一应俱全。造伪者利用人们寻珍、觅宝、猎奇心胜的心理投其所好,辅以诱骗捏造,鼓动如簧之舌,或雇佣“托儿”,引人入胜,让人自己上套。高水平的假钱甚至老专家也失足落水,初学更不在话下,经验教训可谓多矣,现将我所见三介绍如下。

  • 标签: 古钱 古今 用人 专家 经验教训
  • 简介:有关萧梁时期钱币铸造问题,一直都不曾得以解决。上世纪四十年代南京通济门外出土的五铢叠铸陶钱范,虽然对萧梁时期铁钱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人们更关注的天监五铢、公式钱形制与铸造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取得多大进展。1997年江苏镇江和1998年南京先后发现的铸钱遗址,出土的五铢叠铸陶钱范,为天监五铢、公式钱的深入讨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 标签: 上海博物馆 五铢 公式 钱范 1998年 1997年
  • 简介:<正>宋代铜铸币在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货币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铜铸币年铸额高达50余亿枚,较唐代岁铸额增加近20倍,比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岁铸21亿枚还多29亿余枚。数量和版别多、钱质精、钱文书法艺术美等,构成了宋代铜铸币的鲜明特色,反映出其铸钱工艺技术的提高与进步。本文拟根据史籍文献中关于宋代铸造铜钱“料”的记载,对宋代铜钱的金属成分比例及其演变过程,做些探讨。宋代,为整顿五代以来民间私铸轻小劣质钱币严重干扰货币正常流通的局面,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不久,便铸造了每贯重四斤九两(一说重六斤四两)的“宋通元宝”(或读“宋元通宝”)铜币,诏令“凡诸州轻小

  • 标签: 我国古代 铜钱 食货志 资治通鉴 史籍文献 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