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撒拉语、蒙古同属一个语系。两个民族在历史上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促进了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影响。这种接触和影响的结果,就是在各自的语言中出现了相互借用的词语或有同源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撒拉族与蒙古族的历史关系和文化渗透的佐证。

  • 标签: 撒拉语 蒙古语 关系词 探析
  • 简介:小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如何让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以班集体教学为主,一般由30—40个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个性的学习指导,实现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发展和提升,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选择适合

  • 标签: 差异化教学 课堂教学 小学教学 集体教学 学习指导 学习过程
  • 简介:已故島田正郎先生开创的北亚法制史研究领域中,蒙古法制史研究是目前在欧美、日本、蒙古国、中国境内的内蒙古等各地最为活跃的领域.关于其研究动态,本稿将蒙古法制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分为通论性研究、蒙古帝国时期、北元时期、清代蒙古、1911年以后的蒙古等共五章进行介绍和评述.作为“通论性研究”,俄国学者梁赞诺夫斯基先生率先对蒙古法制史进行通论性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其未能解读以当地民族语言书写的法制史料,故其研究的价值有限.另外,岛田先生广泛并深入地搜集汉文法制史料,尤其在探明清朝统治时期的蒙古例的全貌方面功劳卓著.然而,由于未能参考满蒙文史料和西文研究成果,终与欧美研究失之交臂,故其名声未能远播.关于“蒙古帝国时期”的法制史,最近的研究焦点是:成吉思汗制定的法典《大札撒》是否作为成文法真正存在.在“北元时期”的法制史方面,多数研究者皆以文献学的角度对蒙文法典进行研究,而只有《喀尔喀济鲁姆》得到法制史角度的研究.此外,在“清代蒙古”的法制史方面,日本学者、内外蒙古蒙古人,以及欧美等国学者在继承俄国人开创的研究基础上,对蒙古例法典及审判制度等做了广泛研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关于“1911年以后的蒙古”法制史的研究虽已开始,且以内外蒙古学者为中心,但尚未呈活跃之势.今后,对各个时期的法制史,除文献学研究外,更需要富有法学特点的研究成果.

  • 标签: 法制史 蒙古国 动态 日本学者 文献学研究 研究成果
  • 简介:明代中期一大批蒙古部落进入青海,使青海成为蒙古族活动的一个中心地带,而且对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时期蒙古族的大迁徙中,蒙古部落支派非常复杂,其中鄂尔多斯的亦卜剌部与土默特的俺答汗部是影响较大的两个部落。他们先后活动于西海地区,加强了与这一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和联系,同时将藏传佛教传入蒙古社会,对蒙古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标签: 明代 蒙古部落 西海蒙古 亦卜剌 俺答汗
  • 简介: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役”中被俘、羁留蒙古整一年,明人讳称此事为英宗“北狩”.述及此事的直接史料有李实《北使录》、袁彬《北征事迹》、哈铭《正统临戎录》及《正统北狩事迹》等.史官刘定之《否泰录》成书较早,也是研究明英宗事件的基本史料.这一组史料记述了明英宗被俘及羁留蒙古期间发生的诸多事件,内容丰富、记载详实.而其作者均为与蒙古高层接触过或在蒙古生活过的明人,因此记录尤为珍贵.虽不以载录民俗事项为其要旨,但行文中多涉猎民俗文化方面的信息,具有不可代替的史料价值.

  • 标签: 李实《北使录》等 蒙古 风俗文化
  • 简介:抗战后国民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开始沿承总理遗教,实施“宪政”统治。为了使其宪政之治初备民主色彩,国民政府决定将乡镇保长的产生模式由委派制转变为选举制。甘肃乡镇保长民选亦在国民政府的一再催促下于1945年开始实施,然因其地僻处西陲,财力、人力均极缺乏,民众思想陈陋痼弊,乡镇保长民选一开始便举步艰难。加之内战的爆发和田赋兵役的持续加重进一步加剧了村民与乡镇保长的矛盾,乡镇保长职位不再成为乡村精英竞逐的对象,随选即辞或被迫就任者屡见不鲜,本欲借助选举以提高乡镇保长素质的民选制度却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权力结构的失衡。面对乡镇保长群体性劣化和乡村秩序的紊乱,甘肃省政府在内战尾歇之际被迫将乡镇保长的产生模式再次由选举回溯为委派。乡镇保长民选的异化及最终失败的结局,宣告了国民政府在天时、地利、人和均处不利的时境下试图通过民主的幻象来挽救日趋消亡的政治声誉,其结果只能是一场民主的滥觞。

  • 标签: 国民政府时期 乡镇保长 民主选举 甘肃省政府
  • 简介:文章从《清内阁蒙古堂档》第11—14册中节选了与西藏历史相关的文书目录,内容主要涉及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八年间,西藏地方达赖喇嘛、班禅胡图克图、第巴等与清朝往来文书,以及围绕讨伐噶尔丹及其处理噶尔丹儿女、重臣,第巴将达赖喇嘛圆寂之事匿而不宣、往召班禅胡图克图等事件与清朝往来的文书。文章整理摘编与西藏历史相关的档案文书目录共175条,目录后附收发日期的同时,将重复的文书亦在括号内予以标示,以便于读者了解和利用。

  • 标签: 清内阁 满蒙文档案 达赖喇嘛 班禅 第巴 噶尔丹
  • 简介: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收藏于寺院。本文主要写寺庙供奉唐卡的几大损坏原因,并提出了对寺院唐卡的保护建议。

  • 标签: 寺院 唐卡 预防性保护
  • 简介:在社会变迁和人口流动影响下,蒙古族村落社会富余劳动力群体婚姻家庭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由男女比例失调引发的男青年结婚难、彩礼飞涨等现象已成为当今蒙古族村落严重的社会问题;结婚成家者也面临婚姻质量低下、离婚风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民族社会良性运转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 标签: 蒙古族村落社会 富余劳动力群体 婚姻家庭 社会稳定
  • 简介:本文以喀尔喀四盟报灾案为中心,分析清代蒙古亲王车林多尔济其人其事.喀尔喀四盟报灾案系清光绪时期由土谢图汗盟盟长、亲王车林多尔济主导,联合其余三盟盟长、副将军,以减撤喀尔喀蒙丁差使为主要目的,向清廷报灾之案件.前库伦办事大臣喜昌借此参奏车林多尔济“串通各盟,虚报灾苦”.本文认为,喀尔喀四盟遭遇灾害并深陷窘境,确属实情,但车林多尔济确有把持喀尔喀地区政治,并掣肘库伦办事大臣行使权力之嫌.

  • 标签: 车林多尔济 喀尔喀蒙古 差役 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