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因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而迁至北京,《新青》也因之成为北大同人刊物。在同人轮值编辑中,如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所说:'你、我、独秀、适之,四人,当自认为‘台柱’。'这四大台柱,在文学革命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陈独秀: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陈独秀在创刊《新青》时,通过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认识了在大洋彼岸的留学生胡适。1916年2月3日,胡适致信陈独秀:'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

  • 标签: 四大台柱 新青年四大
  • 简介:全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忙着拆除老房子.当华夏大地上的老房子越拆越少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们才会猛然意识到本土的一些不可替代的重要标识已经稀罕了!屈指详数,那些储藏着历史风云、标志着时代特征的老建筑们,已经成为暴发的水泥楼林里衰老而稀疏的老人,正朝不保夕地等待着被那些毫无特色的方楼埋葬.于是,每次到外地,我在工作之余的惟一爱好,就是对照着当地地图或某一本书去寻找那些苟延残喘的代表性老建筑.

  • 标签: 陈独秀遗宅 北京 箭杆胡同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
  • 简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将改变青年人格形象,塑造“新青”作为救国和建设新社会的当务之急.他认为“新青”应是一个平等的、理性自主的、意志自由的、有德性的、富有情感的主体,其人格应在自我实现和社会实现中完善,在价值取向上应将实利和重道结合起来,在人生态度上应取进取精神.“新青”人格理想虽也是真善美和知情意的统一,但已将对人格的独立和自由的追求放在主导地位,开始超越传统人格说中理想人格就是对道德人格的追求,向着人格之真和自由之境迈进.因此,“新青”人格观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人格观的特征,标志着中国现代人格观的诞生.

  • 标签: 陈独秀 新青年 人格精神 传统人格说 现代性
  • 简介:在安徽文化界、知识界,特别是文学艺术界,对中国现代史上谈论较多的有两个人物:其一是陈独秀,另一人则是胡适。这两个人的名字,又总是和五四运动分不开的,而五四运动又是与《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分不开的。事实正是如此。在中国近代史上,自《辛丑条约》签订后...

  • 标签: 《安徽俗话报》 五四运动 《新青年》 陈独秀 反帝反封建 学生联合会
  • 简介:章士钊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政论家、政治活动家和学者,是一位经历与思想都十分丰富而又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早年参加孙中山、黄兴所领导的革命活动,晚年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奔走,一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除学术方面的贡献外,先生的政论文章与思想主张,在本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 标签: 章士钊 黄兴 革命活动 政治活动家 孙中山 年代
  • 简介:创刊于同一年的《新青》和《妇女杂志》在倡导妇女解放方面都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和地位,但是《新青》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这方面的“先锋”——在创刊后的二、三年间它基本是在梁启超所开创的女权启蒙话语框架内提出和讨论妇女问题,1918年才正式提出女性的主体性问题——“我是我自己的”;《妇女杂志》虽然一直从事着对女性的启蒙,但在五四期间却不能与时俱进而“落伍”,1921年章锡琛担任主编后发扬“五四”精神,沿续《新青》的妇女解放话题——尤其是自由恋爱,从而使《妇女杂志》成为五四后又一个反传统的重要阵地。

  • 标签: 《新青年》 《妇女杂志》 妇女问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
  • 简介:追溯青海的红色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班玛地区,广大红军指战员以自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和不可磨灭的革命斗志,在青海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留下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留下了红军长征在班玛的伟大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在班玛的伟大精神,是铸就新青海精神高地、建设民族团结先进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青海篇章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红军长征 “青海班玛精神” 建设新青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在五四运动时期创办的一份宣传新思想的周报。厘清这一时期毛泽东与《湘江评论》诞生过程的关系,从《湘江评论》把握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特点,考量《湘江评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对于正确认识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嬗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湘江评论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传 五四运动时期 毛泽东的思想 革命形势
  • 简介:中国共产党建立95年以来,一部部党章记录着我党波澜壮阔的历史轨迹。从党章的发展演变,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从诞生到发展、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历程。而且,中共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共也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这可以在不同年代的党章中体现出来。

  • 标签: 青年 党章 无产阶级革命 印迹 历史轨迹 发展演变
  • 简介:张秀18岁那年,正逢上屈原的故乡湖北林归的屈原纪念馆落成。一座余台高耸、翠瓦飞檐的屈原调,屹立在长江之滨,在大殿的背后,是汉白玉的屈原墓。由谁来题写屈原调山门匾额呢?由谁来题写墓闭门柱的挽联呢?这在当时是个引人瞩目的话题。有人提名张秀,经过一番审慎的考虑之后,写这两副字的人选一起定为张秀了。对于一个18岁的姑娘来说,这是一份非同凡响的殊荣,也是一次艺胆的测验。我原以为其中必定有个曲折的故事可写,就问张秀:“你当时敢吗?”她的回答令我失望,她说:“敢6”一个字就把这个故事说完了。她说着“敢”字的时候,头自信地一杨,两眼眯缝着看我,似乎在反问我,那有什么不敢的呢?真可谓艺高人胆大啊。我是在屈原纪念

  • 标签: 书法家 《劝学篇》 书法艺术 小楷 书法作品 习字簿
  • 简介:在五四运动中,伴随着如火如荼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斗争,一些热血青年或为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或为激励大家不屈不挠地开展斗争,或为向当局表达抗争诉求,毅然决然地用咬指、割指、断指、割臂等方式,写下一篇又一篇血书。

  • 标签: 五四运动 青年 爱国热情
  • 简介:<正>亲爱的四川青年兄弟姊妹们:当我提笔给你们写这封公开信的时候,我的内心里,正浮起一种文字所不能描绘的情感。诸君知道的,我离开故乡已经二十五年了,羁留海外前后整整二十年,特别是生活在敌国这最近的十年间,正是中华民族由苦难中扎挣上进的时代,我没有机会来参加这一阶段建国事业,尤其是文化建国事业,算是我人生过程上最大的一件遗憾。现在应该感谢敌人,卢沟桥的烽火,把我唤回了祖国,残暴的侵略,结束了十年来艰难困顿不自由的流亡生涯。重新投在祖国怀里的我,这情绪,正似一个迷途的羔羊等到他亲爱的母亲时一样。但我很惭愧,没有甚么工作成绩来慰安我久别的母亲。我从去年七月踏回上海码头起,已经决心,誓以生命全部贡献给暴风雨中的祖国。——这是我最低限度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青年应有的决心。

  • 标签: 二十年 中国青年 工作成绩 公开信 祖国 母亲
  • 简介:20世纪初,基督教青年会已在中国天津、香港、上海、北京、广州等重要城市相继建立。此时的武汉三镇由于近代文明的影响,新型工业、新式教育、商业贸易呈现出初步的繁荣。一批知识分子、工商界上层、教会领袖等开始热衷于推动新的社会风尚。基督教青年会在武汉的活动由此应运而生。早在1906年,教会所办的文华书院、博文书院、仁济医学院等出现了基督教青年会的校会活动。与此同时,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把在远东扩展青年会运动的目标放在了汉口等城市。北美协会当时筹款200万美元,并决定四分之一用于在中国的八个大城市修建有现代设备的青年会会所,汉口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 标签: 基督教青年会 武汉 大城市 20世纪 近代文明 新型工业
  • 简介:广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一部分,是广西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广西青年志愿垦荒活动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前奏,其缘起及经验教训等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走向影响较大。主要从解决粮食问题、城镇青年就业问题以及苏联和我国青年垦荒活动影响三个方面对该活动的缘起进行探讨。

  • 标签: 青年志愿垦荒活动 粮食问题 城镇青年就业问题
  • 简介: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清末广东嘉应州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诗人。他著名诗句:“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和“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均出自《杂感》。这首诗作于他21岁时,“我手写我口”成为中国“诗界革命”的宣言,比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口号早了30多年。黄遵宪在青年时期思想已达到如此的高度,他青年时期的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青年时期 黄遵宪 “诗界革命” 中国近代史 《杂感》 嘉应州
  • 简介: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日寇铁蹄踏遍中原,武汉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过着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生活。爱国的知识青年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莫不义愤填膺,切齿痛恨。我和一些爱国知识青年一道,在中共鄂豫边区党委(后改为中原局)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活动。武汉青年参加新四军抗日抗战初期,在武汉的中共代表团(即长江局,后改为南方局)及其领导的革命团队——"民族解放先锋队""青救""蚁社"和一些进步文化人,

  • 标签: 抗日救国 抗战初期 中共代表团 日本侵略者 悲惨生活 民族解放
  • 简介:1938年秋,我随江西省青年服务团战地工作队第八大队进驻鄱阳湖畔的都昌县,在那里工作了3个月。时间虽很短暂,但那里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同仇敌忾的抗战气氛,以及老区游击队员们为顾全民族大义而捐弃前嫌、坚持团结抗战的革命风格和爱国主义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

  • 标签: 鄱阳湖 团结抗战 青年服务 江西省 苏南 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