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位于川西平原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自古以来就是“津流径通,冬夏不竭”,自战国时秦蜀守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即形成了“带二江之双流”的格局。唐末高骈筑罗城,改引郫江水沿罗城北墙转折东墙而汇入锦江,于是形成了独特的“二江抱城”之势,直至现今。与二江相通,明清时期在城内又有金水河、御河等人工河道和摩诃池、万岁池、上下莲池等湖泊。

  • 标签: 中国 成都市 四川 名胜古迹 桥梁
  • 简介:"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这是出自苏轼的词句,表达了一代文豪对成都的深切眷恋.苏轼是眉山人,其故居北距成都八十余里,但与成都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003年,在成都塔子山公园相继出土了三苏(父:苏洵,子:苏轼、苏辙)残碑三通,即苏洵、苏辙和苏轼,掀起了成都人民关注这位邻里先贤、九百余年前的大文豪苏东坡的又一个高潮.

  • 标签: 苏东坡 成都市 生平 成都知州 大圣慈寺
  • 简介:在老成都每建一个戏院就标志着历史又前进一步,社会又开明了几分。戏剧潜移默化影响着市民的思想,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妇女看戏为例,坐在包厢里的官家女眷是垂帘看戏的,仅仅过了20年,在抗日战争时期,男人挽着女人的手臂进影院,去剧院也不会让人大惊小怪。剧院是开放文明的催生场。

  • 标签: 成都市 悦来戏院 西蜀大舞台 春熙大舞台 永乐戏院
  • 简介:我年已九十四,很少出门游览。昨日儿子一家请我同游新建的春熙路,乃欣然前往。看见春熙路街道建筑,焕然一新,灯火辉煌,游人熙攘,心里为之大喜。但是,游览之后,又感觉到春熙路新建中存在有损自身形象的三个问题。新建春熙路,政府投资不小;而且各媒体誉之为“成都名片”、“西部亮点”;因此,我觉得这三个问题应该及时提出,以供关心春熙路建设的人士们作研究参考。

  • 标签: 春熙路 成都市 装饰画 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
  • 简介:本文从会展旅游概念和效用分析开始,对成都会展旅游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内容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提出了成都近期应先发展为西部会展龙头,并进一步成为国内会展之都,最后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会展城市的战略构想。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成都应采取塑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丰富会展旅游产品内涵,创新营销手段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

  • 标签: 成都市 会展旅游 中国 产品创新 营销模式 经济效益
  • 简介:1927年,北洋军阀吴佩孚的部队被北伐军彻底击溃。7月,吴率残部西逃入川,先后流寓奉节、大足、绥定(今四川达州)、宣汉等处达四年之久。时四川军阀内战正酣,吴氏在川颇受"炎凉"之遇。1931年7月,吴佩孚拟由四川西部北上返回北京,并应川军

  • 标签: 吴佩孚 北洋军阀 成都市 四川西部 四川达州 流寓
  • 简介:“巴蜀天府地杰人灵劼人先生一代文哲”李劼人先生是近代成都文坛的一枝奇葩,他“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成名于斯”,其作品采用地道的成都市井方言俚语展现了旧成都的风土民情。他从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巴蜀文化的强烈归属感,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蕴和川西特色,无怪乎有人盛赞其作品为“描绘四川一隅近代城市、乡镇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的百科全书。”

  • 标签: 《死水微澜》 李劫人 文学家 成都市 民俗文化
  • 简介:道教发源于成都大邑县。历经发展并播及全国,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宝藏,至今仍焕发出熠熠之光。道教有众多的名家传人,积累有浩瀚的典籍,在名山都邑建有精美的宫观,拥有神奇的方术和庄严的礼仪。它尊奉老子为教祖。

  • 标签: 道教 宫观 老子 名家 方术 积淀
  • 简介:<正>四川省成都市满蒙族由来。成都市满蒙族是清康熙57年由荆州驻防旗兵抽调三千名赴藏平叛,乱平留下一千六百名驻防成都的。驻防八旗,每旗三甲,共二十四甲,一甲,二甲为满洲兵,三甲为蒙古兵,从此成都才有了满蒙族。驻防旗兵,平时训练,战时出征,不准擅自离队,也不准另谋他业,这就给满蒙人民带来了以后的灾难。辛亥革命以后,由于缺乏谋生之计,生活非常困难,

  • 标签: 满蒙 成都市 旗兵 八旗 解放后 满族
  • 简介: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现在志书多而不精,名志不多。修志者应有创名志、佳志、良志的意识和抱负,写出一批优质志书来。”成都市第二届续志工作明确提出了修精品志书的目标,成都市市长葛红林提出“修出一流的名志佳作,修志目标一定要高,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创精品。所谓精品,不仅仅是指里面的内容、文字、体裁,还有图文并茂要精,硬件、包装、纸张等都应当是精品,这是全方位的要求。”成都市志文化部类编辑部一开始就把创精品、出佳志的目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篇目设计、条目要素、资料长编、撰写初稿等业务环节及运作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 标签: 成都市 文化部 编修 运作管理模式 续志工作 图文并茂
  • 简介:成都在中华天地大座标中居于最佳地位。其天地条件的优越带来了自然的富庶和必然的交流,使成都在历史发展中成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和多元文化交融城市,并由此形成了仁道协和,开明超越的城市精神。只要不出现大的社会破坏,成都总会展现出中华腹心、天府之国、人间乐园的风采。

  • 标签: 成都市 城市精神 历史发展 地方文化 中国 生活方式
  • 简介:1936年8月24日,成都发生了震动全国的反对日本在成都设领的大川饭店事件。日本政府于6月提出在成都设领事馆,并任命原驻华丈使馆中国情报部长岩井英一为驻蓉领事。消息传出,受到全国并四川人民的强烈反对。8月20日重庆各界人民请愿、示威游行,23日、24日成都连日集会游行,并包围日本先遣人员一行4人下榻的大川饭店,捣毁了该店经理室,日人渡边(氵光)三郎、深川经二被愤怒的群众打死,田中武夫、濑户尚被打伤。部分群众还涌向东大街、暑袜街、春照路等地,捣毁了长期贩卖日货的宝元蓉、益晋恒、交通公司等8家商号。现将这次事件经过的档案史料公布于后,供史学界参考。

  • 标签: 四川省 事件史 公安局长 办公署 军警 警备司令部
  • 简介:20年代,国内的一些大中城市相继展开了以拓筑市区街道为主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状况的改善使公共汽车首次在城市中出现并给市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但其发展却备受阻挠、步履艰难。成都公共汽车就因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仅维持运营月余而被迫停业。直至40年代,成都的公共交通事业才又重新起步。20年代初的成都街道残破不堪、简陋无比。“繁盛街面,皆以石板铺之,向例街道由各街居民集资修筑,非至石板破烂不堪。实少修理。崎岖难行,达于极点。设遇天雨,尤为泥滑。”道路的破旧不仅影响市容,而且制约着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20年代初的成都交通工具只有轿子一种,速度既慢。花费又多,十分不便。以广州为代表的市政改革运动影响

  • 标签: 20年代 汽车行驶 交通事故 成都城 汽车公司 公共交通事业
  • 简介:1938年10月,国民党中央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枪炮声中迁入重庆。全国100多所大、中学以及一些文化机构先后迁川。各沦陷区文艺界人士也随之大批涌入四川,抗日战争进行了八年,四川地区因此掀起了八年抗战文艺高潮,四川省会城市成都市无疑成为了当时战争大后方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就美术而论,1938年以后,成都美术专门学校迅速增加到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成都地区 活动片 四川 美术活动 现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