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9 个结果
  • 简介:仁学作为中国传统人学的标志性范畴,仁是人的本体性存在。人之初心在性善性恶之间成为千年之,却无法相互真正被说服。费尔巴哈的人学问题在于"太抽象",存在先于本质的人学导向"把自己推向未来"。康德在"人应当做什么"和"我可以期望什么"中从人的道德实践到为信仰留出了地盘。人与天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得到承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立场传承弘扬了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

  • 标签: 中西文化视域 人学 阐释学
  • 简介:余初识李言之名,是由读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所得,该书上编古文学之《骈文》一节,将刘师培与李言合传,知扬州兴化李详(言)以骈文、选学名显当世,为时彦所推重。复又获读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内中将李言与章太炎并举,指其对章实斋《校雠通义》之“记诵简陋”处“曾纠其疏阙”(见《谈艺录》“补订本”,264页),

  • 标签: 国学大师 《谈艺录》 《校雠通义》 中国文学史 《管锥编》 钱基博
  • 简介:以陈子龙、吴伟业、陈维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在顺康之际的二三十年间,先后分三个层次相继实现了“词史”写作由“内”向“外”的开拓,在词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与此同时,“词史”概念在这一时期的创作背景下产生并进入了词学讨论的范畴。杜甫“诗史”意义的示范对于这一时期“词史”写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清代词学“尊体”的进程。

  • 标签: 词史 陈子龙 吴伟业 陈维崧 审内 审外
  • 简介: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这是一篇重要社论。当时党中央领导非常重视这篇社论,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对社论的修改工作,并五次作出批示。

  • 标签: 《人民日报》 元旦社论 周恩来 五年计划 中央领导 修改工作
  • 简介: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原在苏联帮助下坐稳“新疆王”、亲苏、亲共的盛世才,面对苏联节节败退、亡国之虞,反复无常的盛世才又一次选择了投靠蒋介石。

  • 标签: 新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内幕 参审 1939年
  • 简介:在修志过程中,完成资料整理、篇目设计等工作后,就正式进入志稿的撰写阶段。但要顺利完成撰写任务,一般需要掌握以下环节:

  • 标签: 修志 资料整理 篇目设计 志稿 撰写 纂审
  • 简介: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县佐王潮、王邦、王知三兄弟率兵响应王绪起义,携母徐氏率军一万多人辗转南下,进入福建。在征讨沙县二十七都十八盂“蝙蝠洞”(今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时,进驻现永安青水乡一带,并在青水昆岗(现青水龙吴村)驻军长达5年(另说3年)之久,建造罗兜祠、上官厅、中官厅、下官厅、兵房、兵坪、马道、练兵场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后立屋官厅为“三王祖祠”。

  • 标签: 永安市 王审知 水乡 军事设施 固始县
  • 简介:父”情结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母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父”叙事也是屡见不鲜。但是作为传记而言,“父”是—个并不多见的现象,“母”则更为罕见。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采用“父与子”的模式展开叙事,为读者呈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另一面。老鬼的《我的母亲杨沫》则站在更加另类的“母与子”视角,真诚地对母亲杨沫进行剖析。两部传记具有一些共同特征:都从亲情的泯灭、母性或父性的淡薄、父母的婚姻悲剧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季羡林和杨沫的真实家庭生活。但是两位作者的创作目的、叙事风格、对父母的理解等方面各具特点,其中暗合了作家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相异的个性特征。“母”相对于“父”而言,无疑是对当代作家传记在真实性以及叙事伦理等方面更进一步的发展。

  • 标签: 审父 审母 真实性 传记冲突 叙事伦理
  • 简介:我国地方年鉴编纂主要是政府投入,体现为政府行为。每年,通常先由编委会及编辑部门拟出年鉴提纲,经政府主管人士审定后,通过文件和会议动员等方式下发至各系统或行业主管部门,由部门安排专人撰写各栏目内容初稿,经主管领导审阅同意后上报。再由编辑部门约请专业人士审稿,基本敲定后,再报经编辑委员会及有关领导审定。

  • 标签: 人员队伍 行业主管部门 政府投入 年鉴编纂 编辑部门 主管领导
  • 简介:近日,《内江市志(1935—2006)》终审验收会召开。会议同意《内江市志(1935—2006)》通过终审验收,希望市志办按照终审会议提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后,上报省政府批准,完成交付出版任务。

  • 标签: 内江市 经审会 终审 省政府 交付
  • 简介:闽文化,是中原汉族文化和福建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属于中华民族炎黄文化大家庭中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区性文化。如果说宋朝是闽文化发展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那么晚唐五代则是闽文化的滥觞时期:而王知便是闽文化的一个奠基者,播种人。

  • 标签: 文化发展 王审知 闽文化 土著文化 汉族文化 鲜明特色
  • 简介:以往对于清代秋和朝审结果的认识,基本源自清代“会典”及“会典事例”等记载,实存在一定局限。当我们深入司法层面,发现秋和朝的结果较为复杂,并非局限于官方所列举的三、五种,这需要我们放宽研究的视野,作更多的研究工作。

  • 标签: 秋审 朝审 死刑监候
  • 简介:唐代温庭筠才思敏捷,每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求进士对之.庭筠乃以"玉条脱"续,宣宗赏焉.

  • 标签: 温庭筠 对联 文化内涵 艺术风格
  • 简介:退难在何处?为人难,做官难,归去难,人生何处不为难!汤退是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举进士,以右从政郎授建州政和县县令,后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出任秘书省正字,从此,进入中央首脑机关,参与朝政,历任多职,按照《宋史·汤退传》的说法是:"登郎曹(尚书省各部郎官),贰中秘(中书省秘书省合称),秉史笔(修史)。"

  • 标签: 汤思退 副宰相
  • 简介:冀中,虽不是我的诞生之地,却是我的第二故乡。1946年,我作为一名16岁的中学生,从国统区的天津秘密投奔冀中解放区,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多年,直至天津解放后随军进城。那些年在冀中结识了几位热诚的老师、挚友,也认识了许多善良质朴的老乡亲。如今,我已是皓首银须古稀之年,但有时回眸往程,忆起冀中的一些人和事,乃至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让我含情孕泪、难抑激情。

  • 标签: 解放区 天津 铁路工人 国统区 日本投降 国民党
  • 简介:丑是美学研究中一大问题,对其作解答关系到能否对整个审美及艺术发展作出深入、彻底的把握.中国传统艺术中“丑”问题表现普遍.中国艺术家的丑意识充分体现在诗歌、绘画、书法、园林等众多的艺术领域;同时,古人的看法极富“东方”色彩.一、绘画:“宁丑毋媚,当使天趣淋漓”传统艺术表现“丑”可谓多矣,绘画领域尤为明显.且不说种馗、丑石、药叉、大滩仪等源远流长的绘画“母题”;瞩目于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贯注的较为强烈的丑意识,就会发现,由“贯休派”(五代贯休、宋初石恪、南宋梁楷、元代颜辉),而南唐陆晃、元初龚开、北宋高益、李雄、吴怀,到明清之徐渭、石涛、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再到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有一很深传统,对于“丑”研究是一笔珍贵财富.在实践方面,“得得和尚”贯休所绘罗汉,开人物画“古怪”流派先河.其后石恪,“所作形象或丑怪奇倔以示变”,招致“诡形殊状,近乎谲怪”的指责.“梁风(疯)子”梁楷以“遗貌取神”法画布袋和尚等,以及龚开自题《中山出游图》戏称“阿妹韶容见靓装,五色胭脂最宜黑”,传达了审美意识的演进的信息.到扬州人怪,丑意识更鲜明.蒋士铨题罗聘《鬼趣图》曰:“长头偻背老复丑,形容疑是承蜩叟”.郑板桥则空前全面、集中、明确、自

  • 标签: 中国艺术 审丑意识 “丑” 遗貌取神 吴昌硕 郑板桥
  • 简介:州是岑巩县的古名,为苗、侗、土家等民族的原始聚居地。这里文明早孕,文化灿烂,流传着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仡佬族的《开天辟地歌》,苗族的《盘古开天地》故事及“跳宝抱神”舞蹈。而侗族的“喜难神”则别出一格,它既含还难愿的内容,又有逐魈的活动,不仅严肃,而且活泼、俏皮、喜气,有舞、有歌、有祭、有戏。在表演活动中,特别是以嬉戏傩神,不时用俏皮语言、性爱情谊的词语演唱,情趣横生,不时把观众惹得捧腹大笑。州侗族的“喜傩神”,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组传抄本《师门会兵科》、《道门犍牲科》、《起点九州科》等古籍所载:“是吾三界桥头,拜法之时,永寿元年,鬼神撩乱,太上老君给赐神傩”……“给赐神杖”、“给赐弟子”。永寿元年,即东汉刘志桓常乙未年

  • 标签: 思州 开天辟地歌 表演活动 永寿 盘古开天地 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