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些年来,随着客家源流、社会结构、方言、习俗等基础性研究的顺利进展,学者对客家文化的文化特质这一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也日益增多,笔者不揣浅陋,曾写过几篇拙文,从剖析客家文化内部结构入手,运用历史人类和文化分层的相关理论,集中论述了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并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文化特质。本文拟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传播的理论,从文化传播与权力控制的角度,分析中原文化在客家文化特质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文化特质 文化传播 客家源流 权力控制 传播学 客家文化
  • 简介: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戏曲发展变缓,晋剧也同样面临窘境。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如何与新媒体相结合,是新时代新环境下戏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介绍环境背景入手,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晋剧发展传播的优势及劣势,进一步探究如何借助新媒体实现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新媒体 晋剧 传播发展
  • 简介:基督教于19世纪末正式传入广西,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基督教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宗教力量。从全国来看,基督教在广西无论从信徒总数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不算突出。但近些年基督教在广西农村发展相对较快,信徒人数、聚会点和教堂等增加明显,传播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之前从未有基督教出现的广西西南部地区也出现了基督教的活动,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探讨。

  • 标签: 广西农村 基督教 传播 发展 影响
  • 简介:在20世纪与我们匆匆揖别之后,素有忧患意识传统的方志人是否已就自己在20世纪所留下的足迹作了深刻的反省,并做好了进入新一个世纪大发展的充分准备?我们方志人向以默默无闻的埋头苦干精神为荣,也以此著称,但是值此世纪之初,每一位对方忐这一学科的发展前途具有责任感的同仁,都完全有必要把自己的视线从文本中稍许移开片刻,对自己投身于其中的方志事业作一宏观的思索。

  • 标签: 方志学 中国 编修工作 方志工作者
  • 简介:一、方志应还其本义。“方”即地方、区域,“志”兼有知和记的双重意义。方志是研究和记述区域发展的科学。我国方志学历来就主张记述一方,必须认识一方,即主张研究和记述区域发展。二、本届修志热潮的出现,是以区域研究的客观需要为背景的,中外区域发展研究的崛起,其相互影响,将促进我国方志水平的提高。三、方志具有高度务实的品格,必须以地方志为依托,要研究地方志和方志编纂,但方志仍应以区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研究对象。四、方志的理论框架以“区域”和“发展”这两个概念为基础。“区域”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人类生存和活动一定空间的抽象。方志的“发展”概念具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目的、任务和方法论的全部内涵。方志主要研究如何认识和记述区域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一般规律,它统辖方志编纂、方志应用、方志目录、方志发展史、方志史等学科。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把方志提高到新的水平,方志工作者要勇敢地承担历史赋予的开拓性任务。

  • 标签: 方志学 区域发展研究 地方志事业 方志目录学 修志工作 区域研究
  • 简介:谈及元史,特别是元代的教育文化,许多人都以为“一团糟”,不值一提。但只要进一步研究便不难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从占据元代教育主体地位的庙发展中可以看出。如果将元代文化比作美丽的花园,那么庙便是其中一支绚丽的奇葩。庙是指依附于孔庙内的学校,唐以后它已成为儒学的代名词。“庙”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处州孔子庙碑》一文中——韩愈为赞颂处州刺史邺侯李繁建立孔子庙而作诗曰:“惟此庙,邺侯所作。”唐以前孔庙和学校分离;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儒学都祭祀孔子,凡有孔庙的地

  • 标签: 庙学 孔子 唐代文学家 元代文化 教育文化 宣王
  • 简介:在经历了元、明时期的相对沉寂之后,进入了晚清繁盛时期。促成这一时期的繁盛现象,除了学术发展内在的规律及客观环境外,县域人文因素或曰县学的积淀,是重要的元素。新化邓显鹤于湖湘文献特别是船山遗书的收集整理、湘乡曾国藩经世理学士人群体的崛起、浏阳谭嗣同对中西学术的融通,促成了晚清湘发展与转型。

  • 标签: 晚清 湘学 县学因素
  • 简介:<正>辑佚是将久已散佚的书,见载于其他书籍中的一句一段辑录出来,再加以编辑,复为原书。辑佚这门工作开始于何时,据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补郑篇”所说:“昔王应麟以《易》独传王弼,《尚书》止存《伪孔传》,乃采郑玄《易》注、《书》注之见于群书者,为《郑氏周易》、《郑氏尚书注》。又以四家之诗,独《毛传》不亡,乃采三家诗说之见于群书者,为《三家诗考》。嗣后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缀辑逸文,搜罗略编。”章学诚此说认为辑佚古籍工作,是开始于南宋时王应麟。但是在王应麟以前的辑本古书,不是没有,还是很多;所以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中有“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一条,他例举

  • 标签: 王应麟 叶德辉 起源 辑本 永乐大典 郑氏
  • 简介:藏传佛教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传播发展唐景福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而且传播到我国西北的土族和裕固族地区,对这些民族的社会生活、精神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也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本文只就藏传佛教传播到土族、裕固族...

  • 标签: 裕固族人 佛教史 藏传 格鲁派 佛教寺院 萨满教
  • 简介:汉调皮黄腔随着闽、粤的海外关系流传到了东南亚。特别是粤剧,从清末开始,除传到东南亚地区外,还传到了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地。闽、粤有三个唱皮黄腔的剧种,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据我1982年去闽西和粤东采访汉剧老艺人及有关业务研究人员(陈坤福、罗恒报、邓景舟、丘煌等同志)所得的资料来看,汉剧不仅在东南亚各国演出,还播下了汉剧的种子,并生根开花。早在光绪初年“荣天彩”班到泰国等处演出,受到了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清宣统初年,“老三多”班,是个大戏班,有百余演员,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演出,长达三年多时间,演出效果甚佳影响很大,使南洋群岛的华侨戏曲爱好者先后成立了业余戏班,如:新加

  • 标签: 湖北汉剧 外江戏 向国外 皮黄腔 东南亚 新加坡
  • 简介:汉剧流传面很广,据我所知,全国13个省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市的54个剧种与皮黄腔有关联。汉剧向国内传播皮黄腔的时间很早。大约明末清初时,皮黄腔(南北路)就传播到了鄂西与四川交界的土家族容美土司,他们不仅演出皮黄腔,还把皮黄腔传播到了四川的川剧,由川剧又把皮费腔传播到了云南的滇剧。滇剧称“西皮”为“襄阳腔”,称“二黄”为“胡琴戏”。虽叫法不一样,腔调板式相同。明嘉靖与万历年间,当时昆曲遍及全国,流行一时,但楚调在沙市同昆曲由唱对台戏,到分庭抗礼,后盛行全省,并影响邻省兄弟剧种。清初康乾年间,楚调向汉调演变,皮黄腔流行全国南北各地,并影响几十个兄弟剧种。清末民初,汉调改为汉剧,皮黄腔发展到了更高峰

  • 标签: 皮黄腔 湖北汉剧 清末民初 九江弹腔 广东汉剧 明末清初
  • 简介:本文按时间线索对中外《格萨尔》史诗的研究历程进行概观性讨论。从蒙古语文本的发现到后来的翻译和评介,俄罗斯、蒙古国及其他地区的西方学者围绕《格萨尔》史诗开展了早期研究;1900年前后,在印度周边地区和我国藏族地区陆续发现的藏语文本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学界的持续性研究,一门具有现代学术理念的专门学科——“格萨尔”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末期,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相继面世,进一步奠定了“格萨尔”在国际人文学科中的学术地位。国内的格萨尔研究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至1950年,这门学问也开始引起新中国政府与学者的高度关注。可以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格萨尔”中心已从西方学界逐步转移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

  • 标签: 《格萨尔》 史诗传统 格萨尔学 学术史
  • 简介:文章评述了生态人类的学科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生态人类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 标签: 生态人类学 发展
  • 简介:丹噶尔是今青海省湟源县,清乾隆九年设立主薄道光九年升为丹噶尔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丹噶尔厅为湟源县。“丹噶尔”一词源于清政府将当地黄教寺院“东科尔”谐音而来,此后东科尔指的是当地的东科寺,丹噶尔成为该地区的名称。历史上的区域范围“东至镇海堡圈门(今东峡乡山城)西宁县界三十五里,西至巴燕托亥庄(今巴燕乡巴燕村)青海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曲卜炭沟西宁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塔儿湾青海省界二十五里,西北至下胡丹度青海界二十里,东北至西纳川、拉沙尔、喇课营汛西宁县三十里∽’清嘉庆、道光时期是青藏地区的民族贸易中心之一,该地是内地通向西藏、新疆的门户,是当时茶马互市及民族贸易的重要市场。随着外商进入丹噶尔从事羊毛贸易,基督教也随之进入此地。基督教在丹噶尔地区的传播是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教的尝试。

  • 标签: 丹噶尔 青海省 基督教 传播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西方传教士
  • 简介: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而高效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以'育人'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定位,事实上是将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育人过程。因此,推进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 标签: 意境同构 创业学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 简介:今年9月,自治区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下达了出版《中卫史话》的批复,由此,《宁夏地方史话丛书》之《中卫史话》正式进入出版程序。作为本书编者,历时两年多时间.为之倾注了不少的心力和汗水。印行之际,感慨万千,回顾编纂成书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做法和体会。

  • 标签: 地方史话 历史文化 编修工作 传播 服务 编审委员会
  • 简介: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开展和女性主义的崛起,女性主义人类(FeminismAnthropology)作为人类的一个分支悄然诞生。它是一门女性主义与人类交叉、结合的新学科。女性主义的发展,需要借鉴人类的理论和方法,人类也需要借助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反思以往人类研究中女性“不在场”和“失声”现象,批判西方种族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立场.

  • 标签: 女性主义人类学 西方女权运动 男性中心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 20世纪 70年代
  • 简介:汉调演员进京传播皮黄腔,在历史上早有记载。乾隆九年(174年)张涑石《梦中缘》传奇《自序》中日:“长安之梨园……而所好唯秦腔、罗、弋,厌听吴骚,歌闻昆曲,辄哄而散去。”罗即罗罗腔(又名七句半),是楚调声腔之一。剧目有《打麦缸》、《王氏跑庙》、《思凡》等,还有罗罗腔与皮黄合流的剧目,如《穆桂英下山》(又名《穆柯寨》),先唱罗罗腔,接唱西皮腔;《李大打更》先唱西皮腔,后唱罗罗腔。以上均属八贴花旦戏。赵翼著《格曝杂记》中提到乾隆十六年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后八十大寿,召全国各地戏班赴京演出,楚调在京师与各地剧种一起为皇太后两次祝寿,演出了自己的拿手戏,但不少的剧种因在京没有演出戏园而返回本

  • 标签: 皮黄腔 余三胜 程长庚 京剧 唱腔特点 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