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著名剧目《打金枝》已拍成电影。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盛行。它吸收了蒲剧的许多特点,又经过许多艺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近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艺名“三儿生”)、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晋剧演员丁果仙登台后,由于她的艰苦戏曲舞台实践,在唱腔、道白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对今日晋剧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逐步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地区。晋剧

  • 标签:
  • 简介:一个剧种的存在及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晋剧,也称中路梆子,它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并称为山西四大梆子。明代末年,梆子戏形成于山陕地区,俗称为"山陕梆子",在梆子戏形成初期,曾被叫做"土戏",也叫"乱弹""梆子腔"等,后来,人们把同州境内的梆子戏称为"同州梆子",而把蒲州境内的梆子戏称为"蒲州梆子",梆子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随着梆子戏的不断发展,到了清代初年,梆子戏开始向邻近的省区传播,同州梆子向西北发展为"秦腔""汉调桄桄",蒲州梆子向北发展,吸收晋北民间艺术

  • 标签: 汉调桄桄 丁果仙 晋北 箱倌 承班 枣梆
  • 简介:非常感谢山西省吕梁市晋剧院,为首都观众送来了新创优秀剧目《刘胡兰》。这个戏早有耳闻,由老朋友、编剧大家曲润海、戴英禄、邹忆青联手打造,由晋籍名导裴福林执导。《中国文化报》曾报道过该剧推上舞台的消息,我早就翘首期盼一睹芳颜。现在终于实现了,由衷地感到高兴。看了戏之后,突出感觉是"三有":有意义、有新意、有看头。一、有意义。有两层意思:一是刘胡兰乃吕梁山下文水县云周西村人,描写家乡的杰出人物,歌颂家乡的骄傲,是家乡戏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同类题材的戏剧作品不少,

  • 标签: 刘胡兰 云周西村 戏剧作品 忆青 文水县 《中国文化报》
  • 简介:一、晋剧《红高粱》的成就山西省晋剧院改编演出的晋剧版《红高粱》之前,已有电影、电视剧、舞剧、戏曲等多种《红高粱》问世。晋剧《红高粱》与莫言小说原著比较一致,有许多成功之处,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出时代性和民族性,表达了创作团队的艺术追求。晋剧《红高粱》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主题定位于农民抗战,与某些其他版本相较,立意更加明确。让农民抗日这条主线贯穿全剧,有意避开了在伦理情感大戏末尾加上抗战作为

  • 标签: 《红高粱》 山西省晋剧院 余占鳌 莫言小说 主题定位 改编者
  • 简介:当代晋剧旦行中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流派代表人物,当属"爱爱腔"的创始人、被誉为"晋剧皇后"的王爱爱。她对晋剧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为山西戏曲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生在戏窝窝里王爱爱,1940年生于山西晋中榆次南关的一个梨园世家,当时榆次及周边各县,是中路梆子演出最繁荣的地区。王爱爱奶奶筱桂花、爷爷王金奎在榆次乃至晋中一带的梨园界也是很有名气的。

  • 标签: 王爱爱 中国戏曲史 筱桂花 梨园世家 牛桂英 南关
  • 简介:晋剧《唐宗归晋》是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该剧于2017年2月21日一22日登陆“2017山西省新春新创优秀剧目展演”的舞台。由于该剧的内容涉及古城晋阳,演员和主创团队来源于晋剧名家谢涛所在的——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使省城观众对该戏充满期待和观赏热情。《唐宗归晋》的故事讲述了唐贞观十九年末,

  • 标签: 历史晋剧 唐宗观后 新编历史
  • 简介:这已是第三次观赏晋剧《河清海晏》了。第一次是2017年初在大同工人文化宫,第二次是农历二月二在太原星光剧场,这次是奔着首届山西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在山西大剧院小剧场观看,三次看下来,总的印象是越演越好。'我建议,有时间的专家和老师,还有青年演员、青年戏友,明天晚上去看看大同市晋剧院的《河清海晏》,主题是反腐败,特点是一个人与一群蠹虫进行斗争,经过打磨,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已经立了起来,剧本的文学性、演员的表演细

  • 标签: 晋剧河清海晏 河清海晏越 演越好
  • 简介:2017年2月22日晚,笔者有幸观看了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一团的新编历史剧《唐宗归晋》。该剧以李唐王朝之建立与晋阳的渊源关系,并结合剪桐封弟之唐叔虞的祠庙与李唐政权的关系为大历史文化背景,叙述了唐太宗征战高丽失利后,绕行晋阳,在晋修养的两个月期间,唐太宗遭遇被建国遗老之后裔误会和谋害,并最终化解误会与仇恨的故事。此剧于2016年12月30日开始首演,距今不过两月之余,能够完整地呈现于舞台实属不易,在

  • 标签: 晋剧唐宗 简评晋剧
  • 简介: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戏曲艺术,山西的晋剧便是其中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的脸谱则是中国戏曲特有的化妆艺术,它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夸张地展现了人物面貌,揭示着人物的性格特征。晋剧脸谱本身所富有的装饰性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品之一。

  • 标签: 活动案例 综合实践 晋剧 中国戏曲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化妆艺术
  • 简介:王宝钗是广大观众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著名晋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她虽身为女性,但性格泼辣、开朗,颇具男子气概。她爱岗敬业、视戏如命、学习刻苦、演戏认真,至今已在晋剧舞台上从艺70多年。我与她相识较早,曾看过她的不少演出剧目,在我的印象中,王宝钗在艺术上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其一,悟性高,戏路宽,文武双全,善于刻画人物。1939年王宝钗出生于山西介休。一个喜爱戏曲艺术的农民家庭。介休是西周古晋国名士介子推

  • 标签: 名家王宝钗 小生名家 晋剧小生
  • 简介:程玉英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广大观众爱戴的老一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是与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晋剧名家并列的晋剧一代宗师。她1920年出生于山西平遥。自幼家境贫寒,11岁拜晋剧著名须生'说书红'高文翰为师学艺,12岁登台演出。先学须生,后攻青衣,16岁就以她独具特色的'嗨嗨腔'享誉晋剧舞台。她勤奋学习,刻苦磨炼,在晋剧舞台上度过了80多个春秋。在80多年漫长的岁月里,她怀着对

  • 标签: 大师程玉英 怀念晋剧 晋剧大师
  • 简介:2017山西省文化扶贫剧目展演中,晋剧《暖冬》在太原星光剧场首演。大大的转盘、高高的山路,转盘旋转成村舍、蔬菜大棚,人在屋顶背躬演唱,听着个体晋剧念白,同时会有普通话集体出现,小生演员的演唱旋律中糅入了须生唱法,老生演员又会唱起三花脸腔调,舞台上人最多的时候会出现三四十人,歌伴舞多次呈现……看着舞台上演出,听着音乐配器,一切都感觉新鲜。

  • 标签: 扶贫歌伴舞 晋剧暖冬 暖冬观后
  • 简介:晋剧自清咸丰年间形成,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晋剧在多种社会文化的变迁中,经过岁月的洗涤,形成了一种演出形式独特、音乐风格鲜明、唱腔跌宕高亢的艺术形态。音乐是戏曲的灵魂,是区别剧种的重要标志。纵观晋剧音乐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由男艺人演唱、用工尺谱记谱、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到光绪年间坤伶登场、调式调门升高,后发展为运用简谱记录,定腔定谱,再到样板戏时期乐队编制扩大、西洋作曲手法的加入及中西乐队混合

  • 标签: 定腔定谱 创作技法 音乐主题 演出形式 乐队编制 谱记
  • 简介:提起王家大院,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以深邃富丽著称的晋商住宅院落,以及由大院文化形成的山西特色旅游。主要形成于明清时期的晋中大院,尤以王家、乔家等为代表,成为清代以来晋商与封建政权相互依赖和支持的实物见证,集中体现出那个时代晋中商人和官宦的文化观念及价值取向。而选用在晋中一带广为流传、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晋剧

  • 标签: 大院艺术 新编晋剧 晋剧王家
  • 简介:晋剧《红高粱》是山西省晋剧院在纪念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胜利70年之际推出的一部抗日题材的大型新编晋剧,该剧在首演之后,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和戏迷朋友的好评,尤其受青年观众喜爱与热捧,同时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红高粱》的故事发生在山东高密,从音乐上来说,山东山西的音乐语言不尽相同,但山西晋剧的音乐语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适合表现强烈的戏剧冲突。在此次创作中,既有晋剧的母体语汇,又大量吸收了祁太秧歌、河曲民歌等山西民问音乐素材,音乐语言极其丰富,给《红高

  • 标签: 《红高粱》 山西省晋剧院 音乐语言 河曲民歌 祁太秧歌 音乐素材
  • 简介:山西省晋剧院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根据莫言先生的《红高粱家族》改编创作了新编晋剧《红高粱》。该剧一经推出,即获好评,有专家赞誉它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的新创剧目。本文拟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舞台呈现三方面探讨晋剧《红高粱》的艺术追求,以期为新时期现代戏创作提供参考。一、题材选择:经典名著再开掘众所周知,一部好作品,题材选择、剧本创作

  • 标签: 《红高粱》 山西省晋剧院 莫言 剧本创作 余占鳌 人物塑造
  • 简介: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戏曲发展变缓,晋剧也同样面临窘境。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如何与新媒体相结合,是新时代新环境下戏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介绍环境背景入手,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晋剧发展和传播的优势及劣势,进一步探究如何借助新媒体实现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新媒体 晋剧 传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