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到晚清时期才开始筹建和发展海军,历经曲折,总算建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北洋舰队,迄今已有120周年了。遥想当年,在威海的刘公岛前,舳舻相接,旌旗蔽空,可谓盛极一时。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樯橹灰飞烟灭了。这种似乎难测的忽兴忽灭的历史变幻,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不能不引起后人不尽的历史反思

  • 标签: 北洋舰队 历史 晚清时期 刘公岛
  • 简介: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李喜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百年来在不同时期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观点。1898年10月,戊戌变法夭折刚一个多月,日本的一些报刊即发表文章,认为这次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康梁这些维新派“太激进”。梁启超不同意这种观点,一方面发表演...

  • 标签: 戊戌变法 失败原因 辛亥革命 失败的原因 武装革命 武装斗争
  • 简介:中国回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历了漫长的斗争历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斗争活动的成因主要有三种:即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属性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两种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理想的追求与对立,以及二者在文化观方面的狭隘性。了解文化因素在历史上回族战斗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的民族文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回族 儒家 伊斯兰教 文化
  • 简介:教而思之,有所得;思而教之,有所创。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让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收获进行分析总结,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更优质的课堂。但是,不少老师的反思呈现出“随意”的状况:一点感想,几句评价,大段过程记录……流于形式,意在应付。这样的“反思”,能否起到有所得、有所创的作用呢?所以,关于“教学反思”,我有了下面的“反思”。

  • 标签: “反思”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 教学经验 教学效率 教师
  • 简介:神话①中蕴含着真实的历史信息。久远的史实常常不可复原,神话和传说便被认定为历史的起点。需要注意的是:历史起源于神话不等同于史学起源于神话,至少,史学起源于神话不像历史起源于神话那样具有普遍意义。从内容看,神话里面蕴含着文学、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等诸多知识的最初形态。但是,不能因此就把神话定为各种学科的起源。一种学科的起源,需要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

  • 标签: 起源问题 历史学 神话 历史记录 古代文明 反思
  • 简介:在西方话语里,Civilization(文明)一词一出现就是一个解释世界的概念。它曾把世界切割为“昨日世界”与“今日世界”。据考证,最早使用civilization这个词的是法国人奇波拉(1749—1791),他曾指出,“文明”所指,并非某特定阶层的专有行为,而是一种本质性道德。同一时代的法国财务大臣杜尔哥(1729—1781)和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弗格森(1723—1816)则把“文明”视为过程,即人的精神与行为逐渐发生变化。

  • 标签: “文明” 解释世界 区隔 反思 启蒙思想家 人的精神
  • 简介:基于对1978年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回顾,文章分为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两部分。第一部分,对目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在研究中存在的五点问题与不足和学科界限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讨论,包括学科规范问题、封闭与盲从的倾向、创新性成果较少、客观性问题、界限模糊的现状、学科的开放性特点、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汉民族研究等。第二部分,对中国学派的展望和研究内容及学科的前景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讨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历史功能论和中国民族学界目前研究的一些焦点问题。

  • 标签: 经验 不足 展望
  • 简介:每当想起郑和率领庞大海船驰骋在烟波浩渺的大洋时,心情总是澎湃不已,为在那个时候我国已拥有那么强大的船队而自豪。“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中国使节与海外各民族友好相处的热烈场面更令人感动不已。可是,令人纳闷的是郑和逝世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像郑和那样杰出的航海家。中国船队远洋航行从此销声匿迹。穿越大洋的海船,放眼望去尽是西欧海船。此消彼长的原因究竟何在?为了揭开这一迷团,笔者近日得宽余,再次翻阅史籍、拜读许多专家学者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以及大航海时代西欧一些国家的航海记录。经过多时的琢磨、研究比较,似有所悟,是否真知灼见,愿以此与读者商榷。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航海家 民族友好 远洋航行 专家学者 海船
  • 简介: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期,政府通过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掌控舆论,控制国内产业团体、国民组织,掌控生活必需品等方式,把国民卷入战争体制,纳入支持侵略战争轨道。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在一些重要的节点,日本国内都出现“举国一致”支持战争的“狂热”场面。从不谙世事的孩童到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从退伍军人到公共汽车售票员,或“捐款”,或写慰问信,或到神社祈祷日军胜利进军,以不同方式表示对局势的关切,表达所谓的“爱国”情。不明真相的日本国民支持战争,是日本侵华战争延续14年之久的社会基础。在讨论日本战争责任时,我们将日本政府与国民区分开来,强调日本国民是战争受害者,这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完全忽视战争的另一个方面,日本国民是战争受害者,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支持战争,某种程度上也是“加害者”。检讨战争体制下日本国民对战争态度,可以看到历史复杂的一面,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战争,汲取教训。

  • 标签: 举国一致 新闻媒体 国民精神总动员
  • 简介:历史科学与历史前途》前言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在治学道路上已经走过了65个春秋。1994年,适值白寿彝教授的八十五华诞。为了表示祝贺的心情,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学术文集。65个春秋,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不断前进、不断攀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史学 历史科学 史学工作者 治学道路 毛泽东同志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简介:又到岁末。2011年的冬季,天气变幻难测:忽而如春风拂面,疑似叉一个暖冬来临;忽而气温骤降,渐渐显露出冬日的本来面目……于“乍暖还寒”之中,提醒着人们伫足,在回顾与前瞻中,想一想未来的人生之路。或许是因为做刊物,又或许是因为几近“耳顺”之年的缘故,近来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但学史不易,历史中总有那么多支离的、相反的面貌,故而总感觉有如“盲人摸象”,始终难窥全貌,不得要领。这一困局,既是个人学养使然,又绝非“学养”二字能够涵盖。

  • 标签: 历史 敬畏 “乍暖还寒” “盲人摸象” 个人学养 回顾与前瞻
  • 简介:1984年1月24日至29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2月7日至10日视察福建厦门和正在建设中的厦门经济特区。视察期间,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为珠海特区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为厦门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2月24日,邓小平就办好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问题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

  • 标签: 厦门经济特区 珠海经济特区 历史 深圳特区 邓小平 珠海特区
  • 简介: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致开幕词,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胡耀邦作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 标签: 历史经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技术现代化 社会主义国家
  • 简介:1991年8月8日,杨尚昆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批准出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中央党史研究室根据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年而撰写。全书简明而又完整地叙述了党的70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力求答复人们关心的与党史有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邓小平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 标签: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历史 党史工作 中共中央 党史研究室 深层次问题
  • 简介: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向全会作了报告。会议集中讨论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在新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即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这次全会,可说是城市工作会议。

  • 标签: 中国 政府工作 经济发展 历史
  • 简介: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国学院讲座.我这个讲座的题目是“漫说历史小说和历史剧”.为什么要给同学们讲这么一个题目呢?因为这几年我深切感受到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对当今人的影响之大,以至于大家错误地从小说和历史剧中来理解历史.在这里我首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 标签: 历史小说 历史剧 国学院 讲座 感受
  • 简介:<正>我们讨论到民族教育时,应首先界定一下其确切含义。广义的民族教育可以这样认为:凡为兄弟民族或民族地区培养社会各方所需人才,皆可属之。这包括本民族的和异民族的,使用民族语言和不使用民族语言,土生土长的人才和引进人才,还包括民族历史上传统的宗教寺院经堂教育所培养的宗教界知识分子等。就严格意义说,民族教育如同民族的概念一样,具有特定的内容,即除了学习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劳动技能外,还应具有民族特

  • 标签: 青海民族教育 历史反思 书院 讲求实效 社学 小学
  • 简介:审美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而言,审美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增强体能,提高整体素养,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对中学生的审美教育缺乏足够关注,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教育者应提升自身情操和修养,家庭应重视与支持,社会应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国家应给予制度性引导和必要的支持。

  • 标签: 中学生 审美教育 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