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28年春,钟祥共青团县委成立,我兼任团县委书记,曼莫培任组织部长,蒋晓东任宣传部长,魏东平、艾有炳任委员,在县委领导下开展工作。为了作好工作,我及时召开了团县委会议,贯彻了上级指示精神,并采取了以下措施:1、建立和健全团组织。第一,将各区区委进行调整。如南区,将兼职取消了,以艾茂兰、杜成贞、谢玉莲等组成区委;西区由魏东平和从南区调去陈雅卿等组成区委。其他东桥、客店也根据情况,有的组建区委。第二,健全各地支部。仅南区而言,谢马湾以壮成贞兼支部书记,老孙集支部书记以武继成担任,林家石桥支部书记是曹文明,官王庙支部书记是吴天成,宋河湾支书是来发芙,永兴集支书是陈庭宝,陈家岭书记是陈庭蜂。

  • 标签: 共产主义青年团 钟祥 支部书记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团的工作 共青团
  • 简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有意将党派势力移植进入大学场域,同时依凭大学教授威信及声望,对学生加以感召和疏导,以维系战时大学校园秩序与稳定。训导制即是教育部为实现这一目的采取主要举措。训导制初创伊始,除建立训导处、遴选训导长之外,还有赖于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两大党派在大学校园建立组织,编制网络。考察三民主义青年浙大直属分成立过程,不仅动作缓慢,程序冗长复杂,在团干部遴选与训练上,也没有统一严格标准。因此,无论是在组织方式还是运动策略方面,都难望浙大左倾学生团体项背。在1942年初爆发遵义“倒孔”游行事件中,浙大三青团员虽然在其中扮演了主导角色,但其背后左倾学生团体“马列主义小组”所起鼓动作用不容忽视。这种战时校园中党派之争,一直延续到战后,且对国民党政权负面影响愈演愈烈。

  • 标签: 浙江大学 三民主义青年团 马列主义小组
  • 简介:2004年12月27日至28日,团中央、全国青联、国家民委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第四届“全国各族青年结进步奖”表彰大会:青海土族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族》杂志副总编、青海民族学院艺术系主任吕霞副教授荣获第四届全国各族青年结进步杰出奖(全国10人).

  • 标签: 青年团 2004年12月 青海民族学院 人民大会堂 常务理事 表彰大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938年5月11日,由中国共产党厦门工作委员会直接领导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在福建省同安县海沧(今属厦门)正式成立,这是厦门抗日救亡运动史上一件大事,是厦门地方党史上一件大事,是厦门青运史上一件大事,也是厦门进步文化史上一件大事。1988年5月,老团员们又汇集厦门,纪念厦青成立50周年。  一、厦门青年战时服务成立时代背景  厦门党组织于1926年建立。1927年后,又成立了中共厦门市委、中共厦门中心市委。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第3天,中共厦门市委即发表《告闽南工农兵士贫民学生书》,指出“大祸已临到我们头上来了”,号

  • 标签: 厦门 服务团 宣传工作 抗敌后援会 抗战初期 鼓浪屿
  • 简介:漳州工作队在宣传过程中遭到日本飞机空袭,团员们在炸弹爆炸声中奋不顾身救护受伤民众,还到医院慰问伤兵。港尾工作队通过进步人士关系,在“抗日保家乡”号召下,帮助当地组织了一支有十几条枪民兵队伍,给民兵讲时事,教民兵识字、唱歌,同民兵一起放哨、巡逻。新工作队是重点工作队,洪学礼兼任队长,十分注意发动群众,准备日寇进犯闽南时在同安、海澄、长泰3县交界地区打游击。在厦青工作影响下,漳州于1938年5月下旬成立“漳州青年战时服务”;在厦儿工作影响下,广州成立“广州儿童剧团”,安南成立“旅越华侨工人救国会”和“铁剧社”。厦青、厦儿这些抗日团体,以及

  • 标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工作队 国民党 抗敌后援会 团员 钢铁
  • 简介:中国共产党建立95年以来,一部部党章记录着我党波澜壮阔历史轨迹。从党章发展演变,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从诞生到发展、从弱小到强大发展历程。而且,中共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共也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这可以在不同年代党章中体现出来。

  • 标签: 青年 党章 无产阶级革命 印迹 历史轨迹 发展演变
  • 简介:《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在五四运动时期创办一份宣传新思想周报。厘清这一时期毛泽东与《湘江评论》诞生过程关系,从《湘江评论》把握青年毛泽东思想特点,考量《湘江评论》对其产生影响,对于正确认识当时社会历史状况、青年毛泽东思想嬗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湘江评论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传 五四运动时期 毛泽东的思想 革命形势
  • 简介:在五四运动中,伴随着如火如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斗争,一些热血青年或为表达强烈爱国热情,或为激励大家不屈不挠地开展斗争,或为向当局表达抗争诉求,毅然决然地用咬指、割指、断指、割臂等方式,写下一篇又一篇血书。

  • 标签: 五四运动 青年 爱国热情
  • 简介: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清末广东嘉应州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外交家、诗人。他著名诗句:“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和“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均出自《杂感》。这首诗作于他21岁时,“我手写我口”成为中国“诗界革命”宣言,比康有为、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早了30多年。黄遵宪在青年时期思想已达到如此高度,他青年时期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青年时期 黄遵宪 “诗界革命” 中国近代史 《杂感》 嘉应州
  • 简介:创刊于上海《新青年》,因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而迁至北京,《新青年》也因之成为北大同人刊物。在同人轮值编辑中,如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所说:'你、我、独秀、适之,四人,当自认为‘台柱’。'这四大台柱,在文学革命中起了不可估量作用。陈独秀: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陈独秀在创刊《新青年》时,通过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认识了在大洋彼岸留学生胡适。1916年2月3日,胡适致信陈独秀:'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

  • 标签: 四大台柱 新青年四大
  • 简介:张秀18岁那年,正逢上屈原故乡湖北林归屈原纪念馆落成。一座余台高耸、翠瓦飞檐屈原调,屹立在长江之滨,在大殿背后,是汉白玉屈原墓。由谁来题写屈原调山门匾额呢?由谁来题写墓闭门柱挽联呢?这在当时是个引人瞩目的话题。有人提名张秀,经过一番审慎考虑之后,写这两副字的人选一起定为张秀了。对于一个18岁姑娘来说,这是一份非同凡响殊荣,也是一次艺胆测验。我原以为其中必定有个曲折故事可写,就问张秀:“你当时敢吗?”她回答令我失望,她说:“敢6”一个字就把这个故事说完了。她说着“敢”字时候,头自信地一杨,两眼眯缝着看我,似乎在反问我,那有什么不敢呢?真可谓艺高人胆大啊。我是在屈原纪念

  • 标签: 书法家 《劝学篇》 书法艺术 小楷 书法作品 习字簿
  • 简介:八十年前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中国青年学生从此以新思维审视古老中国,并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反帝反封斗争前列。广西虽然地处边陲,但青年学生在五四精神洗礼下,也表现出了新觉醒,在广西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亮丽一笔。爱国热情空前...

  • 标签: 五四运动 青年学生 广西 抵制日货 马列主义 学生联合会
  • 简介: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出生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东征。此后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 标签: 革命生涯 陈赓 青年 中国共产党 黄埔军校 广州商团
  • 简介:少年立志做谭嗣同“后来者”邹容,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生,四川巴县人。原名绍陶,谱名桂文,字蔚丹,亦作威丹。邹容6岁入私塾读书,聪颖好学。13岁参加童子考试,因主考官出生僻题为难考生,罢考离场。不久,他考入重庆经书书院学习,因“非尧舜,薄周礼”,蔑视旧学,被开除。此后,随日本人学习日语、英语,开始阅读介绍西方文明新书时报,接受新学,同情维新变法。1898年8月,

  • 标签: 毛泽东誉为 誉为青年 青年革命家
  • 简介:<正>亲爱四川青年兄弟姊妹们:当我提笔给你们写这封公开信时候,我内心里,正浮起一种文字所不能描绘情感。诸君知道,我离开故乡已经二十五年了,羁留海外前后整整二十年,特别是生活在敌国这最近十年间,正是中华民族由苦难中扎挣上进时代,我没有机会来参加这一阶段建国事业,尤其是文化建国事业,算是我人生过程上最大一件遗憾。现在应该感谢敌人,卢沟桥烽火,把我唤回了祖国,残暴侵略,结束了十年来艰难困顿不自由流亡生涯。重新投在祖国怀里我,这情绪,正似一个迷途羔羊等到他亲爱母亲时一样。但我很惭愧,没有甚么工作成绩来慰安我久别的母亲。我从去年七月踏回上海码头起,已经决心,誓以生命全部贡献给暴风雨中祖国。——这是我最低限度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青年应有的决心。

  • 标签: 二十年 中国青年 工作成绩 公开信 祖国 母亲
  • 简介:20世纪初,基督教青年会已在中国天津、香港、上海、北京、广州等重要城市相继建立。此时武汉三镇由于近代文明影响,新型工业、新式教育、商业贸易呈现出初步繁荣。一批知识分子、工商界上层、教会领袖等开始热衷于推动新社会风尚。基督教青年会在武汉活动由此应运而生。早在1906年,教会所办文华书院、博文书院、仁济医学院等出现了基督教青年校会活动。与此同时,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把在远东扩展青年会运动目标放在了汉口等城市。北美协会当时筹款200万美元,并决定四分之一用于在中国八个大城市修建有现代设备青年会会所,汉口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 标签: 基督教青年会 武汉 大城市 20世纪 近代文明 新型工业
  • 简介:广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部分,是广西现代史上重要事件之一。广西青年志愿垦荒活动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前奏,其缘起及经验教训等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展走向影响较大。主要从解决粮食问题、城镇青年就业问题以及苏联和我国青年垦荒活动影响三个方面对该活动缘起进行探讨。

  • 标签: 青年志愿垦荒活动 粮食问题 城镇青年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