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6 个结果
  • 简介:纪录的命名纪录(DocumentaryFilm)最初源起于法语(documentaire),原为形容词,意为"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后来具有了名词性质,表示纪录某些事实或事件.

  • 标签: 纪录片 影视美学 定义 纪录电影 叙事手法
  • 简介:上海电视台的纪录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其间出现过高峰,也出现过低潮。我觉得,目前上海的纪录出现了创作上的困惑。我把它比作创作上的一个疲劳期、一个缺氧期。应该说,纪录在中国进入了一个繁荣期。据了解,各工业发达国家对纪录的投入都在大量减少,唯有中国出现大好局面。我个人认为,纪录现在有一些浮躁现象。电视是个很浮躁的东西。而电视人是不能浮躁的。这儿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除了考虑纪录要有出路,还要考虑主创人员的劳动要有所得,而量的规定(如我们《纪录编辑室》每年要出40小时的节目),也是促使我们的纪录趋于浮躁的原因。有时节目不够长,就象兰州拉面似地拉拉长,于是最简便的方式就是“跟踪纪实”。这也可以说是运作机制造成的

  • 标签: 纪录片创作 困惑 浮躁现象 运作机制 工业发达国家 疲劳期
  • 简介:约翰·格里尔逊使用“纪录”这个术语来专门描述不同于新闻、旅行、教育等某种特定纪实电影形式。然而,除了某种观察的属性,真正让纪录与其他种不同的是,它有必要“在组织阶段显示出异乎寻常的力量与野心”。

  • 标签: 纪录片 叙事 格里尔逊 纪实电影 新闻片
  • 简介:《迁徙的鸟》是"优质纪录专业户"雅克?贝汉的经典力作。雅克?贝汉满怀着法国浪漫情怀诗意地记载阐述了这些候鸟们的生命圆弧,他带着我们近距离接近鸟群,探寻着鸟的灵魂深处,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气魄,更感受到了自然界生命生存的本能和希望的动力。同时,他还努力传达了"和谐"的意识:人与鸟类的关系;文明与自然的矛盾。

  • 标签: 纪录片 《迁徙的鸟》 法国纪录片 浪漫
  • 简介: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有点启发,说“中国纪录为什么卖不动?”说有一个国家的节目制片人带着100万美金来中国选购纪录。可是在中国转了半个月,仅选了7部片子,问起原因:看不懂。再深入探究,对方说“好像中国纪录都是一个风格,解说词特别少”。

  • 标签: 中国纪录片 解说词 节目制片人
  • 简介:<正>我在音乐创作工作上还是个小学生,很少有什么经验可谈。但在今天新闻纪录电影遍地开花的时代,我很愿意借此机会,呼吁全国电影音乐创作同志们更多、更广泛地交流经验;希望各地作曲家们更多地关怀和支援新闻纪录电影的音乐创作工作。因此,我鼓起了最大的干劲和敢劲,写一些几年来从事这一工作的体会。为的是向同志们做更多的请教。(一)纪录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新闻纪录是电影艺术的尖兵”。在大跃进的时代里,这一英明的论点,显得更英明了。的确,新闻纪录可以最及时而真实地纪录和报道我们时代最先进的事物和人物,从祖国各个战线上反映和纪录我们伟大的大跃进的时代精神和人民新的生活面貌。而我们丰富、光辉、多采的生活,又赋予新闻纪录多么

  • 标签: 音乐创作 纪录片 电影音乐 影片 电影艺术 小学生
  • 简介:一.一个新方向先来看一下这两个场景。它们是两部纪录新作的开场段落。它们的一些处理方式表明,纪录与那些实验性的、充满个人风格和政治意图的散文或报告之间的边界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

  • 标签: 纪录片 行为 政治意图 个人风格 实验性
  • 简介:当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呈现在每个人面前的是日新月异、多姿多彩的生活,每个人在这个时代的潮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纪录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把镜头对准各种人物和事件,每一个事件都成为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情节,于是情节的链条必然贯穿于纪录的始终。

  • 标签: 纪录片 情节 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 个人 事件
  • 简介:与其他叙事活动一样,纪录的叙事活动也由"叙"+"事"组成."叙"就是叙述主体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而进行的叙事行为."事"即故事或本事,它有着自己的内在构成.可见,在纪录创作过程中,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同时交织存在:一是事件本身的声音,另一是讲述者的声音.

  • 标签: 纪录片 叙事声音 追忆性 声画 记录特性 叙述者
  • 简介:纪录:人类生存之镜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实”存在。真实首先是一种哲学上的形而上学的假设,是人们观念的产物,是人类的理性为了达到对世界的理解而凭空创造出来的。它指的是一种绝对状态,是无法由人的实验或观察来证明的,科学也只是用某种假设近似地去描述世界。其次,在我们日常经验中所使用的“真实”的概念,是依附于一定条件之下的,没有这个条件,也就无所谓真实。任何一种所谓真实,都是某种方法的产物,方法决定结果。就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个体的经验决定着他们对真实的判断。比方说,如果世界是一个苹果,我们作为写生者,看到的只是苹果的一个侧面,所以我们留在画纸上的素描与我们所看到的苹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 标签: 纪录片创作 真实性 形而上学 摄影镜头 现代文明 美学风格
  • 简介:纪录和娱乐,几乎是两个完全没有共同点的概念。一直以来,纪录是有深度、有人文关怀、有追求的代名词,而娱乐,好像就等于浅薄、搞笑、迎合观众口味。纪录的创作需要编导者沉下心来,甘于淡泊,在生活的过程中发现和表现,所以创作者往往有一种比较清高的心态,不屑于迎合普通观众,

  • 标签: 纪录片 娱乐化包装 节目制作 电视创作 电视节目
  • 简介:纪录电影的"源头"纪录的表达方式与每一部影片所讲述世界的具体方式有关,从根本上说,它源自一种独特的观点.当纪录试图表述一个事件或提出一种看法时,如何做到这一点正是我们所谓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没有对其起源有所观照的话,那么对于纪录"表达方式"的认识便也无从谈起.它究竟源自何时?与其他电影类型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换句话说,纪录是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的呢?

  • 标签: 纪录片 起源 20世纪20年代 表达方式 电影制作者 电影影像
  • 简介:在中国纪录电影史上,有一类纪录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文献纪录.所谓文献纪录,是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有时辅以新拍摄的素材)编辑的纪录.在西方,这种纪录通常称为汇编影片(compilationfilm).美国电影史学家埃利克·巴尔诺认为,文献纪录是苏联电影工作者艾瑟·苏勃在20世纪20年代确立的一种纪录类型,她完成于1926的影片是世界文献纪录的开端.1927年,我国电影工作者黎民伟完成的影片是中国文献纪录的起点.由于文献纪录以历史为表现对象,所以有时也称历史文献纪录或历史纪录,其中以表现人物为主的文献纪录又称人物传记或传记.经过多年的发展,文献纪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活动影像书写历史的手段,一种非常重要的纪录类型,以至于电视时代到来后成为电视台的看家节目,有些电视台甚至专门开设了历史频道,这类频道播放的纪录多为文献纪录.在将近80年的时间里,中国文献纪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 标签: 文献纪录片 中国 电影艺术门类简史 《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 黎民伟
  • 简介:一百多年以来,我们“为什么要去看电影”这个问题总是与转移或分散注意力这些想法联系在一起。即便是今天,在大众的想象中也总是把“好莱坞”和“逃避主义”混为一谈。

  • 标签: 自我治疗 纪录片 救赎 影像 注意力 好莱坞
  • 简介:东视的纪录创作,在两年多前的93年底才开始学步,起点很低。在这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正式进行过纪录创作。大多数编导是从各类专题拍摄转入这个领域的;将近一半的人当时刚转为专业电视工作者。不知是勇敢还是愚蠢,东视的纪录创作在还没有学会走路时,就有意绕开成功的大道,专找没有路标的小道跌跌爬爬地行走。当时正值上视的纪录创作呈现高潮,《毛毛告状》等佳层出不穷,比较聪明的办法是跟着走。但我们没听忠告,于是就少了与奖牌、鲜花结缘的机会,多了挨骂的份儿。对于初创时期的这段历史,我们确实不知该怎样去评价。要说勇敢吧,它使我们整整化了两年多时间,仅出了一、二部好片子(当然,成绩平平还有其他

  • 标签: 纪录片创作 电视工作者 逆向思维 初创时期 时代精神 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