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纪录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它的兴起和繁盛更多是通过电视这一大众媒介.可惜在历经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的繁盛之后,中国纪录逐渐衰退.在消费文化的浪潮中如何拯救这一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人文意识的种呢?顺应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趋势,笔者作了一个纪录专业频道的设想,企望纪录在专业化的发展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 标签: 纪录片 专业化 频道
  • 简介:纪录是电影的一个门类,它是对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和严肃思考。纪录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真实性。像新闻报道一样,纪录的创作素材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忠实地表现生活的真相。第二是故事性。纪录是一种电影类型,具有电影的某些特性。纪录的创作者不但要提炼、剪裁生活影像,还要运用戏剧、音乐、美术、蒙太奇等电影语言,把粗糙的生活影像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以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能够真切地触摸到生活的质感,深入地感悟到生活的内涵。然而,真实性与故事性是存在矛盾的,想要原封不动地再现生活,便不能添加故事性因素,想要添加故事性因素,便可能扭曲事实的真相。然而,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却并非易事。

  • 标签: 纪录片 真实性 故事性
  • 简介:利用以往拍摄的素材或纪录片段为影像主体,汇编而成的纪录称为文献纪录。"文献性"是文献纪录的核心要素,纪录纪录"功能的终极解读、诠释也正是"文献"二字。无论对影像的媒介传播,还是对社会历程的演进,文献纪录都具有永恒的意义。

  • 标签: 文献纪录片 媒介传播 文献性 影像 拍摄
  • 简介:大型电视纪录《神秘的西夏》真实地揭示了历史上已经消失的西夏,其全方位、多视角地还原了西夏历史文明。资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是《神秘的西夏》获得成功的基础。专业性的学术团队和广大学者的参与使得《神秘的西夏》集思想性、历史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以多种影像语言调动想象力来重构历史成为纪录《神秘的西夏》的一大特色。

  • 标签: 《神秘的西夏》 纪录片 叙事 历史重构
  • 简介:《中国梆子》纪录深入发掘了梆子声腔在发展进程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广大观众奉上了梆子艺术的饕餮盛宴,同时也填补了梆子声腔电视纪录的空白。然而中间却缺失了评剧视角。本文认为河北梆子在评剧的唱腔、伴奏、剧目、表演等诸多方面有着重大影响,是评剧能够成为地方大戏不可或缺的因素,《纪录》不该缺失评剧这一视角。

  • 标签: 《中国梆子》 纪录片 评剧视角
  • 简介:自2013年以来,伴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一系列反腐纪录如《底线》《新中国反腐第一案》《鉴史问廉》《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须自身硬》《廉政公署》相继推出,由于反腐问题正在成为当下廉政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认识这类纪录的价值就成为本文探讨的问题。

  • 标签: 廉政公署
  • 简介:故宫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皇家宫殿,凝聚了近六百年的朝代变迁与人世沧桑。故宫题材纪录以北京故宫为表现对象,或表现故宫的建筑,或表现其文物,或表现与其紧密相关的人与事。从1950年至今,故宫题材纪录总共将近二十部。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与纪录艺术手法的探索,故宫题材纪录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 标签: 北京故宫 纪录片 题材 变迁 流转 中国文化史
  • 简介:自上世纪80年代发轫以来,海派纪录一直以细腻的人文情怀、平实的百姓视角、丰富的现实题材,秉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在中国纪录创作史上独树一帜,成果斐然。近几年,在海派纪录创作实践领域,陆续涌现出了一批有国际视野,且具有国际传播潜力的作品。本文从纪录叙事策略角度出发,立足海派纪录对外传播实际案例,试图探索和分析:海派纪录的国际化传播何以可能?

  • 标签: 纪录片创作 国际化传播 海派 传播策略 80年代 人文情怀
  • 简介:云南影视纪录有着其独特的发展历程、艺术建构特征、发展战略定位。从云南第一部纪录20世纪初年的《滇越铁路的修筑与通车》,到20世纪50~60年代电影“民族志”纪录诞生所打下的坚实基础,再到21世纪“绿色云南,绿色人文”纪录战略定位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历时性研究中,我们看到了云南电视纪录④的深厚美学传统与艰辛发展之路,以及建基地、设专栏、与新闻戏剧共生、为地方时政服务、联合创作、易地采访、大片战略等云南纪录人的发展智慧,他们为云南纪录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这一切,无不为云南电视纪录未来的创新发展留下许多可吸纳的有益经验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云南电视纪录片 绿色人文 长尾理论 本土化 大片战略
  • 简介: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与丝绸之路周边的沿线国家共绘"一带一路"宏伟蓝图的战略构想。20世纪80年代,中日便合拍了纪录《丝绸之路》。其后,丝绸之路纪录不断涌现,并出现不少精品佳作。近几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更是应时而生,创作多样。文章从"一带一路"纪录的缘起及发展、创作取向、传播趋向和多维价值四个层面,来探究丝绸之路纪录如何更好地凸显时代特性,并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与多元化的价值传播。

  • 标签: 全球化语境 丝绸之路 纪录片 创作趋向 国家形象
  • 简介:《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不仅仅归因于诱人的美食,更在于她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将人与食物的关系进行解读。本文将从人物的选取,独具内涵的解说以及细腻朴实的镜头等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 标签: 《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 特色 人物 解说词
  • 简介:历史文献纪录是一种叙事艺术,运用叙事学理论引入人文纪录的研究当中,可以拓展历史文献纪录的应用范围以及理论研究的视野。本文以纪录《西藏》为例,从叙事角度分析该纪录的史料价值和艺术美感。

  • 标签: 叙事话语 叙事方式 纪录片《西藏》
  • 简介:21世纪以来,我国茶题材纪录主要集中在茶叶、茶路(“茶马古道”“茶叶之路”)、茶人茶事三大部分。在文化价值方面,挖掘中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和审美方式,复原家园记忆。在艺术表达方面,内化茶道静观的精神,用声画结合的本体语言讲述故事;秉持茶和天下的理念,用不同身份的多元视点结构内容;形成民族特色的影像符号,实现茶题材纪录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

  • 标签: 茶题材纪录片 文化价值 艺术表达
  • 简介:新时代的纪录创作,融合了越来越多的美学思想,纪录创作者将自己对于美学的思考和认识融入纪录创作之中,开辟了中国纪录的黄金时代。美学的思想体现在纪录的方方面面,而有关对'真善美'的诠释则越来越多样化,在多元化美学形态下,中国的纪录创作又有了新的方向。

  • 标签: 纪录片 美学 艺术
  • 简介:2014年中国纪录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主要特点是内容选择和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主旋律题材纪录,在弘扬中国梦方面,凸显出责任担当和文化自觉;民族文化题材纪录,在内容表现上更加注重民族符号的挖掘,展现出更多的现实和人文情怀;国际题材纪录采用国际化的制作手法,努力打造纪录文化品牌,实现了本土题材的国际化呈现;自然探索题材纪录,在内容表现和技术运用上更加专业化,呈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 标签: 纪录片 全球视野 民族审美 多元化
  • 简介:《人类星球》是英国BBC公司历时四年拍摄完成的大型专题纪录。该片用镜头探寻人类在最严酷的条件下寻找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的非凡途径,探讨人类与自然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本片精致而优美的镜头语言与音乐语言融汇交集,美妙的视听语汇连缀,将纪录这一多维时空艺术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 标签: 记录片 《人类星球》 视听语汇
  • 简介:耗时7年制作完成的纪录《筑梦2008》,自2008年6月24日起开始在全国各地影院公映,不仅圆了中国纪录电影人的“影院梦”,更以300个拷贝的投放量创造了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纪录电影的新纪录。这部影片在公映前后,还作为开幕影片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体育周。应该说,这里有我作为导演在开拍之前的志向与决心,同时也是在创作上进行实验与图新求变的结果。

  • 标签: 纪录片创作 创作体会 实验意识 上海国际电影节 纪录电影 国际体育
  •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战略的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故事备受国内外受众的关注与喜爱,如何完善、创新"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的叙事话语,即以怎样的技巧、策略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对增进海内外观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理解与接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近年来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而创作的几部纪录为研究文本,重点聚焦其在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叙述者、叙事时空、叙事结构方式等叙事话语层面所呈现的具体表现,并阐释形成其叙事话语的影响因素,探寻广大受众乐于接受的叙事话语规律与特征。

  • 标签: “一带一路” 纪录片 叙事话语 时代语境
  • 简介:近五年来,新媒体纪录从仅指新媒体之中播出的纪录,逐渐扩展为基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新媒体平台投资出品、制作并发行的作品。当新媒体从渠道渐渐转换为主体,当纪录介入新媒体领域,观众所看到的,并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更深层次的交融与渗透。从此,此种媒介里出现的纪录更多具备了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更加自如地适应多屏时代观众的观看习惯。

  • 标签: 新媒体领域 纪录片 发展趋势 精品化 中国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