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古今""即"的"即"琴徽"即或"琴饰"者,均误也。确诂其义,"."即"约"即琴之"轸绒"。

  • 标签: 饰以 张以 约珥
  • 简介:<正>作曲家桑桐作于1947年的小提琴曲《夜景》(载《音乐创作》1981年第1期)是一首艺术效果相当成功的自由无调性作品。今天回过头来研究这首作品及其所采用的手法,相信对我们创作中如何应用某些现代作曲技法的问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下面试从与自由无调性写作方法(原则)

  • 标签: 无调性音乐 自由无调性 小提琴 三音组 三全音 音乐创作
  • 简介:北宋沈括在前人律之积实的词语基础上,针对汉代管积数式的一体两用现象,首次提出了实积之数概念,并以其为核心,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对管律律数进行了多项分类;同时又以其为钥匙,解开了《史记·律书》“律数”段落中两组律数之间的内隐关系以及后一组律数究竞为何数之谜。

  • 标签: 沈括 《梦溪笔谈》 实积之数 《史记》律数
  • 简介:本文以近代乐歌制作为题,试图通过乐歌作家对"音性"技艺操作的经验,求其歌谱形态、音化世界中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思想价值,辩其历史合理性。文章研究发现:乐歌入主中国,是音乐家的主动选择。他们在全球文化濡染的前提下,从自身音乐文化发展需要出发,为寻求人类文化行为的"统一标准",向西乐取经,开启了"新音乐"思维最早的情感体验和学理探索,为西乐价值理念和音技语言在中国社会道统层得以全面渗透乃至形成"霸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乐歌作家 歌谱制作 音技演绎 形下释义
  • 简介:比戏是羌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与其他民间戏剧不同的是,比戏在文化表达上集祭祀活动、戏剧故事表演及宗教色彩于一体,融入民族视觉与听觉元素,形成了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将羌族的文化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文化表达上对比戏进行多层面阐释,可以进一步解读羌族的文化色彩与脉络,为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奠定一定的基础。

  • 标签: 羌族 释比戏 文化表达 文化特征
  • 简介:元关汉卿的杂剧《金线池》(全称《杜蕊娘智赏金线池》)的外文译注本,日文版的有:青木正儿译注的《元人杂剧》本,1935年东京弘文堂出版;盐谷温编译的《国译元曲选》

  • 标签: 关汉卿 补考 大曲 形容词 曲文 宋元
  • 简介:著名作曲家刘庄于1956年创作的钢琴独奏《变奏曲》一经发表,即受到广大专业。业余音乐学子们的热烈欢迎和由衷的喜爱。其主题取材于山东沂蒙山地区的民歌小调,清新、优美。自然、朴素。这首变奏曲包含主题段、八个变奏及结尾段三个部分,主要采用自由变奏手法进行创作,除结尾明显再现了主题段旋律外,所有变奏均对主题有较大突破。我们称这种突破为“性格变奏”。《变奏曲》从主题再现和调性布局方面上看,其曲式可以分为四组,三部性结构。第一组(呈示部):春天的气息(主题段、变奏一、二、三)主题段——早春,带着几分寒意。主题段是由贯穿发展的两大句构成的乐段,同时兼有起。承、转、和四乐句结构的特点,行板、中速。曲调朴实优美,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了春天的气息之中,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芳香。此段为歌唱性乐段,旋律优美,和声线条简明。弹奏要朴实,不必过多渲染;右手突出主旋律,音色要柔和;左手对位旋律要流畅,但不可喧宾夺主。变奏———春潮,一股暖意自心田涌出。有再现的二段式结构,非方整性,速度要与主题段基本保持一致,稍活跃。此段是主题段的延伸,它直接继承、巩固并拓展了主题意境。A段是由三层对位性旋律加五声性分解和弦构成的两大句结构,演奏时注意保持右手旋...

  • 标签: 刘庄变奏曲 变奏曲演奏 演奏释意
  • 简介:我国有诗、歌、乐一体的悠久传统。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都是可唱的。后来的元曲中的小令,亦是短歌。诗乐兼通者莫过于孔夫子,他是文圣,其实也是个大音乐家。盛唐,诗乐歌舞也最盛。唐明皇是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音乐皇帝”。

  • 标签: 唐诗 谱曲 音乐家 汉乐府 唐明皇 诗乐
  • 简介:羌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早期以游牧方式生活在西戎(今甘、陕、青)地区,公元前两千多年古羌人逐步向南迁移,并在岷江上游定居下来。现今居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理县、茂县、松潘等地的羌族即是他们的后裔。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伏羲、炎帝、黄帝和夏、商、周、秦王朝都是西羌民族。羌

  • 标签: 图腾崇拜释比 羌族图腾崇拜 释比文化
  • 简介:大休是清末民初的高僧,他不仅精于佛学、书法、篆刻、诗词,同时也是著名的古琴家。与大休有过交游的人很多,其中也有不少琴人的身影。而大休一生中的两个知己,均为善琴之人,一为周庆云,一为周冠九。从大休学琴的弟子有徐元白、徐文镜、吴其劝、方镇华、汪建侯、吴兆奇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浙江古琴名家徐元白,对近代以后浙江琴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笔者认为近世将徐元白归为浙派或“新浙派”代表人物,似为不妥。

  • 标签: 释大休 古琴 徐元白 传承
  • 简介:对乐曲的欣赏尤其是对名曲的赏析,没有正确、科学的引导方法和坚实、广泛的音乐理论基础作指导,是难以实现的。茅原先生的《中外名曲赏析》一书从美学的角度入手,以相关历史背景材料同曲式分析技巧相结合,深入细致地解析作品,突破了简单意义上对音乐作品的解剖,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也有利于�

  • 标签: 名曲赏析 曲读 茅原名曲
  • 简介:本文认为相和三调及相和五调、是三种和五种常用并可以互相转犯的关系调,而且指出它们的具体调高和关系等等.文中对楚调、尤其是侧调的调高、名称及特性等等作了较详尽的考察思辨.

  • 标签: 相和三调 相和五调 相和歌 楚调 音阶 古代音乐
  • 简介:<正>笔者对于汉代音乐史料中的徽字涵义和琴徽形成年代的探讨,曾蒙饶宗颐先生《说琴徽》一文的指教,使问题得到热烈的讨论。今饶先生又发表《说(弓勺)兼论琴徽》(载《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3期),对拙作《再谈徽字与徽位》(载《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3期)中关于枚乘《七发》李善注的看法提出否定意见,认

  • 标签: 琴徽 中国音乐学 音乐史料 徽位 中央音乐学院 李善注
  • 简介:<正>我国古代戏曲中以梦境为描写对象的剧作相当多,不少戏曲名著都有梦境描写,关汉卿、马致远、汤显祖都是写梦的大手笔。提起梦与文艺创作的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弗洛伊德。实际上,只要注意一下我国古代的戏曲批评就不难发现,汤显祖、谢肇涮等批评家早就提出了"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与梦同"等重要论断,王骥德、金圣叹、李渔等踵事增华,使"以梦戏"这一方法在戏曲批评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 标签: 戏曲创作 美学价值 描写对象 古代戏曲 王骥德 文艺创作
  • 简介: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创作和完成是由梦幻而引发的,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梦这一无意识想象的心理特征的探讨,来说明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和精神现象,蕴含着无限的创造性潜力,在音乐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不可低估的作用。

  • 标签: 梦幻 无意识心理 梦的分析
  • 简介:《道德经》蕴含了老子丰富的美学思想,其中不乏许多被我们后世推崇的音乐美学思想。本文通过对老子思想核心范畴—"道"的分析,浅谈老子"文不多、情不多欲"的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老子 音乐 美学
  • 简介:与元代禁戏往往出自官方谕旨政令和法律条格,缺乏基层社会回应和文人参与不同,明代依托地方士绅进行基层社会自治而展开的地方性正俗禁戏,在苏州、杭州、南京、松江、山阴等江南市镇发动起来。在戏剧教化论的辐射影响下,以告示、官箴、乡约、士绅言论、家训等形式出现的地方法则和社会舆论,对弥漫于民间祀神、婚丧、节日游艺活动中的演剧活动,对较远离政

  • 标签: 地方性 基层社会 明代 民间 乡约 杂剧
  • 简介:肖邦的艺术歌曲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在国内音乐学院中也是鲜为人知。国内外学界很少有人系统研究整理肖邦艺术歌曲,国内也只有少数学者针对肖邦个别的艺术歌曲展开论述,没有一本完整的翻译成汉语的版本。笔者在肖邦音乐大学学习期间,搜集、整理了国内外有关肖邦艺术歌曲的研究资料后发现,肖邦艺术歌曲的研究远远滞后于肖邦其他体裁作品的研究,但它的艺术价值、声乐价值以及精神内涵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值得推广,于是着手用汉语言翻译了肖邦整本的艺术歌曲,以期更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肖邦艺术歌曲的声乐价值,为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后来者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肖邦艺术歌曲 汉语言译释 声乐价值
  • 简介:元代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蒙古民族入驻中原,回族先民的西域东迁,东西方的大贯通,使得边疆民族、外来民族的文化在中国戏剧中留下诸多痕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戏曲语言中正如王骥德《曲律》所言"多染胡语"①。这种风气一直延宕到明代前期。在外来语言中,作为元朝的统治民族语言的蒙古语,其研究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如戴望舒先生《谈元曲的蒙古方言》(1958)、孙玉溱先生《元杂剧中的蒙古语曲白》(1982)、韩登庸《元杂剧中的少数民族语词》(1983)都推动了戏曲语言的研究,方龄贵先生大著《元

  • 标签: 古典戏曲 戏曲语言 元杂剧 例释 波斯语 戴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