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戏曲以“记”为名出现于宋元,在明传奇里极为繁盛,成为传统“记”体具有戏曲特色的吸收和发展。戏曲制题史上“记”的被选择,显示了形成中的戏曲文体观念。“记”所具有的记史、记事、志怪、传奇、讽箴等作用为戏曲所肯定,特别它对叙事功能的强调、对虚实关系的处理深为明代曲家认可,而“传”“纪”等倾向完整或顺序志人、强调真实性的文体类型则逐渐与戏曲走上两途。“记”与“纪”“传”的分野,成就了戏曲叙事性的发展,反映了传奇体制成熟化规范化的过程。“记”的创作追求和美学特色,与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记”的普遍使用因此成为明传奇文体自觉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戏曲形式与风格的形成和确立。

  • 标签: 记体 明传奇 制题 叙事性 戏曲文体 文体学
  • 简介:夏写时先生在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批评时,曾做出一个论断:“批评落后于创作,这虽然不是规律,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①其实,何止是在古代,当下的戏曲批评同样滞后于戏曲实践。如今,当戏曲艺术正艰难地走出低谷,创作活力被逐渐激发,演出市场呈现复苏迹象时,戏曲批评依然无法令人满意,能够从理论高度对戏曲艺术进行精深把握的批评并不多见,因而就对观众缺乏足够的公信力,对艺术家的创作也难以产生参考价值。戏曲界纷纷为批评的“失语”而痛心疾首。

  • 标签: 戏曲批评 戏曲化 戏曲艺术 演出市场 参考价值 “失语”
  • 简介: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报刊传媒的崛起与繁荣,对文化艺术传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时的戏曲期刊既是人们接触、了解戏曲的途径和工具,也是发表、宣扬观点主张的重要阵地。戏曲期刊的存在,构建了一个精神活动的“空间”,它既与城市生活、商品经济、个人娱乐的物质空间相连,又统摄了语言、话语、文本等言说方式,掌控了知识的产生。戏曲期刊凭借自身的“空间性”,不可避免地参与了戏曲批评的生成环节,使其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 标签: 清末民国时期 戏曲批评 期刊 报刊传媒 艺术传播 精神活动
  • 简介:在近几年的戏曲理论界,有一种声音认为:戏曲表演不应该有“表情”,在戏曲表演中呈露的“表情”,是受到西方戏剧艺术影响而产生的。笔者翻阅一些古典戏曲表演理论著述,发现事实与此正好相反。传统戏曲表演理论,是主张和提倡“表情”的。

  • 标签: 戏曲表演理论 表情 艺术影响 西方戏剧 理论界
  • 简介:戏曲研究》杂志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57年,1980年复刊,是当代戏剧史上创办最早的戏曲学领域学术杂志,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刊坚持继承与发扬中国艺术研究院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坚持严谨朴实的学风,努力把刊物办成高水准、专业性强的学术刊物。

  • 标签: 戏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中国艺术研究院 稿约 理论联系实际 学术杂志
  • 简介:戏曲研究》杂志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57年,1980年复刊,是当代戏剧史上创办最早的戏曲学领域学术杂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刊坚持继承与发扬中国艺术研究院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坚持严谨朴实的学风,努力把刊物办成高水准、专业性强的学术刊物。一、本刊所设的栏目广泛涉及戏曲研究的多元领域,刊登戏曲理论、戏曲批评、戏曲遗产研究、深度访谈、戏曲史研究、戏曲文化研

  • 标签: 戏曲研究 研究稿约
  • 简介:中医与戏曲,两者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品味戏曲,不仅在于唱词、腔调、身段、服饰,更重要的是,戏里的忠孝节义、

  • 标签: 戏曲 中医 中国传统文化 忠孝节义
  • 简介:戏曲批评(评论)是与戏曲创作演出同步出现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远比不上创作演出那么发达,只是戏曲领域的点缀。晚近的历史进程中,戏曲批评(评论)家迅速崛起,并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戏曲批评(评论)的发展最初固然与戏曲创作演出的需求相关,但是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关它是否能够拥有独立的价值,是否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与写作规律等,就必然要成为批评(评论)界关注的话题。

  • 标签: 戏曲批评 评论 专题 戏曲创作 历史进程 写作规律
  • 简介:宫廷中的戏曲演出是宫廷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两朝的戏曲演出有一定的延续性,二者无论是在演剧管理机构、演出人员构成以及演出的形式和剧目等方面都有相似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标签: 戏曲演出 宫廷 明清 文化活动 管理机构 人员构成
  • 简介:剧评,反映审美偏好,也映照创作趋势。从具体个别剧目的评论中,可析绎出理论,是评论者个人的观点,也是时代见证。研究剧评,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本文以台湾的戏曲评论为研究范围,京剧为主、兼及昆剧,按照时序书写,全文是评论的演进发展,也侧写台湾京剧史。

  • 标签: 戏曲评论 创作趋势 台湾地区 映照 京剧史 评论者
  • 简介:自2015年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组织邀请了一批院内外专家学者、知名编剧开设讲座,在理论、实践两个面向接续传统,开拓视野,传授经验,受到戏剧戏曲学专业的研究生、戏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对之感兴趣的相关人士的欢迎。2017年3月17日,知名编剧罗周应邀以《戏曲创作:题旨的确立与实现》为题目,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心路,本刊刊发讲座整理稿,以供读者参详。

  • 标签: 戏曲创作 题旨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专家学者 研究人员 创作心路
  • 简介:中国戏剧评论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在不同的年代,评论的功能与性质并不完全相同。今天的戏曲评论应该秉持什么姿态,应该有怎样的自我认知,是否需要以及应该如何定位戏曲评论的功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标签: 戏曲评论 维度 戏剧评论 自我认知 功能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各地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提高戏曲风格声乐作品的演唱水平,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声乐,并沿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本着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原则,在此对戏曲声乐作品演唱及教学进行研究,就各类作品以及可借鉴的方法展开引用与论述,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 标签: 戏曲 声乐 教学
  • 简介:2016年11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联、海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海宁市文联承办的第七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典礼暨“网络时代的戏曲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海宁举行。

  • 标签: 戏曲发展 网络时代 王国维 研讨会综述 论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
  • 简介:吴梅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最有影响力的戏曲研究者之一。他不仅在戏曲理论方面著有《顾曲麈谈》等,在曲律研究方面更著有《南北词简谱》为后人研究曲律提供准绳。浦江清曾将其与王国维放在一起评价道:“近世对于戏曲一门学问,最有研究者推王静安先生与吴先生两人,静安先生在历史考证方面开戏曲史研究之先路。

  • 标签: 戏曲改良运动 吴梅 湖州 中国近现代 戏曲史研究 戏曲理论
  • 简介: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消费的多样化、影视和网络新媒体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戏曲艺术面临着观众萎缩、人才断档等困境.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戏曲传承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戏曲进校园对于培养青少年观众群体、提升学生的传统艺术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精准化、多样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戏曲进校园,是提高活动成效的关键,将为我国戏曲加快年轻化进程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力量.

  • 标签: 戏曲 进校园 精准化 传承发展
  • 简介:曲谱是古典戏曲文献学的重要位、正衬、末句等多种参数的格律规范。多深层问题。撰谱人在曲谱的序跋、凡验和习曲心得,蕴藏许多曲体文学的真范畴、流派、论争以及重要历史事件,都关键词:传统曲谱传奇填词制曲遗产,是散曲、剧曲等曲体文学有关宫调、句格、字格、字声、韵兼具曲目、曲选、曲品、曲论的特殊作用,旁涉到戏曲批评的诸例、总论、注解、夹批、评点、疏证及相关尺牍中阐述的制谱经知灼见和传奇创作的体制方法。而涉及到的戏曲概念、术语、和明清传奇发展史和重要剧作家有重要关联。

  • 标签: 传统曲谱 传奇 填词制曲 创新
  • 简介: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继宋元之后又一个黄金时期。在宋元勾栏演剧归于沉寂之后,社火庙台为乡村百姓提供一方观演的空间,城市的演剧则转入清幽雅致的士人园林之中,士人园林化为戏曲生态的资源和标记参与了明清戏曲艺术的构建。这一戏曲史景观有着值得追索的特殊意义,本文即探讨明清士人园林戏场的兴起、具体形态及其对戏曲生态变迁的影响,使园林添设于戏曲史的价值与作用获得一种学术性的解读。

  • 标签: 中国戏曲 明清时期 生态变迁 园林化 士人 黄金时期
  • 简介:2016年7月13日-1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张家口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张家口市文联承办的“前海学派与中国戏曲——郭汉城先生对中国戏曲的贡献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五会议室隆重举行。

  • 标签: 中国戏曲 学术研讨会 郭汉城 学派 中国艺术研究院 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