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我和邓天平君面对面地坐着,静静地,十分钟、二十分钟,谁也不说话。我在看他顺道带过来的一大叠画稿!这是他新近的陕北麻黄粱写生,一张张翻动观览,静默深处我的心被不断地扯动着,激励着。

  • 标签: 水墨人物画 天平 蜕变 面对面 写生
  • 简介:我与鲁虹.还有前面作序的善腊,都是儿时的朋友,武汉八中的同学。那时候.我们每天清早起床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相邀一起上学.放学又一起回家。延续至今的朋友聚会习惯也是在那时形成的。记得每到除夕之夜.大家兴奋莫名,各自带上一份“年礼”.相聚于汉口车站路辅堂里一间6平方米的小屋。房间之小使伙伴们只能挤坐床前,却畅谈甚欢.通宵达旦.编织着未来与梦想。高中毕业时.我们共同报名参加“知青大军”.奔赴广阔天地——湖北蒲坼羊楼洞茶场。

  • 标签: 艺术批评 文集 蜕变 高中毕业 羊楼洞 朋友
  • 简介:一.技术造就了版画,而内在的精神力量赋予版画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传统版画(即传统复制木刻)“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比起欧洲版画的产生足足早了五百余年。现在大英帝国博物馆所藏的我国唐代咸亨九年(公元868年)的扉页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可以说是现在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画。而‘15世纪德国所刻制的圣母与圣子图.为欧洲现存宗教画最早木刻作品“。传统版画随着雕版印刷业的发展而产生.并且在其产生初期依附于宗教.为宗教宣传教义.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内在价值。随着人类生产力的飞跃.印刷业迅猛发展.推动了出版业的进步.而此时版画又作为文学作品的插图谋到了一个栖身之所,这是作为传统复制木刻的悲哀.虽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却仍旧没有产生独立的精神价值空间。

  • 标签: 木刻版画 中国传统 复制 精神家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雕版印刷业
  • 简介:从“近世之画衰败极矣”【1】,“清代无画论”【2】,到19世纪中国画创造力耗尽”说【3】,诸多先入为主的结论,曾阻碍了对中国近代绘画史的研究,致使这段最近的历史,变成一座似乎难以辨识的雾中远山。虽然,近30年来,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研究成果,也带动...

  • 标签: 中国艺术史 20世纪初 康有为 近代中国 市民阶层 审美观念
  • 简介:"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后简称"时间测试")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共同策划的影像展览.该展以录像艺术的发生、发展为主轴,分别由两个互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第一部分由凯特琳·多尔蒂策划的"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SectionI-MovingTime:VideoArtat50,1965–2015);另一部分是董冰峰、王春辰策展的"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SectionII-ScreenTest:ChineseVideoArtSince1980s).两个部分相互呼应,共同呈现出近50年以来中外艺术家的典型录像作品.关于展览使用"录像艺术"而非"影像艺术"之称呼,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璜生馆长指出,策划本次展览的出发点更是对新的媒介艺术的发生及发展过程的学术意义描述和研究.

  • 标签: 录像艺术 艺术研究 测试 时间 观摩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