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围绕"个体政治的公共性"(或称个体经验的公共性)来展开我对艺术的思考。成长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每个人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具有很强的政治烙印。过往所受的教育经验无形中左右我们对事物内在的看法,以至于表象化,二元对立化。正因此,成为了我创作《同志系列》的原由。在日常生活当中,外在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们的视觉感官并刺激着我们的思维,如何选取和辨别这些信息成了我整理工作的一部分。

  • 标签: 表象化 视觉感官 二元对立 工作方法 法海 直观性
  • 简介:中西方绘画色彩传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本文从艺术本体论出发,以洋葱结构的认知模型,从绘画本体上考察色彩取材、色彩表现、色彩感受、文化对色彩的影响等因素,能更本质地把握中西绘画艺术基因的异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 标签: 色彩 中国画 文化差异
  • 简介: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有些学生不仅在纪律上常忽略规矩的存在,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也经常会“忘我”地参与,而有些孩子却表现得非常安静,凝神地关注着课堂……每一个活生生的孩子都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其中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可我们的教学都在统一的模式、规则、目标、要求之中进行,儿童个性的差异不只是没得到尊重,也没得到很好的发展。顺着儿童个性差异的“势”,来组织课堂教学,放“纵”儿童的个性,给足他们个人空间,来”擒”获儿童个性发展的育人目的。

  • 标签: 美术 个性发展 差异 欲擒故纵 空间
  • 简介:1978年,高居翰先生所著的《江岸送行——中国明代初、中期绘画史》出版了。这是继高先生一系列中国绘画史论著后的又一部力作,他以250多页篇幅、130张黑白图版、14张彩图,详细地探讨了1368—1580(即明洪武元年至万历八年)间,以浙派、院体派、吴门派为主体的明代中前期的画家、画作、画风以及相关的社会状况。在美国,被誉为是自喜龙仁(O.Siren)多卷本《中国绘画史》以来,该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是“未来长时期内研究明代绘画的标准和方向。”

  • 标签: 中国绘画史 明代绘画 罗浩 美术理论 院体 浙派
  • 简介:<正>小朋友们,在黑白画的创作过程中,差异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既有形体上的大小、高低、远近,也有质感、明暗,有时甚至内容上的对立因素也能形成差异。许多时候,形式感的获得主要是通过韵律节奏、秩序、渐变,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由差

  • 标签: 黑白画 差异点 形式感 创作过程 对立因素 形式美感
  • 简介:一、中西方文化对“个性”定义的差异设计是艺术、功能、科学三方面的综合学科,设计的个性是构成设计文化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全球化的时代,设计的“个性”便是设计的生命,没有个性的设计,早晚会淹没于此起彼伏的风格浪潮之中。

  • 标签: 设计文化 中西方文化 个性差异 “个性” 综合学科 全球化
  • 简介:作为哲学研究,本文的考察必须以心灵机能为入路。首先论述书画艺术所需的心灵机能,即知性、想像力、审美判断力和品鉴判断力。由于书画造型、色彩元素各异,对这几种内心能力的需求程度随之不同。这样,从哲学角度透视出的中国书画差异,就是书画对某种心灵机能需求强度的差异

  • 标签: 心灵机能 书法 绘画 审美判断力 品鉴判断力
  • 简介:一、东北亚老广告人物气质刻画的差异性l、中国老广告的“立体国画侍女美”用白居易《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来形容郑曼陀的老广告《大昌烟草公司月之贵妃出浴图》恰到好处。小巧玲珑、婀娜多姿,这是中国老广告主角所表现出的活灵活现的神韵和气质。中国老广告插画的主角是在清末的古装线描侍女人物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标签: 广告人物 东北亚 差异研究 艺术风格 《长恨歌》 烟草公司
  • 简介:中西方绘画由于各自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不同,其绘画语言也呈现出深刻的差异性。本文所说的绘画语言指的是广义的文字形式,包括文字符号和象形符号两个部分,象形符号指图画这种视觉符号。中西方绘画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字符号介入与否和象形符号差异这两个方面。

  • 标签: 语言差异性 西方绘画 绘画语言 象形符号 文字符号 文化土壤
  • 简介:秦代刻石和秦代诏版作为秦篆的两种不同风格形态,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了解了其风格差异的成因,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始皇帝“书同文”高压政策下秦人小篆的真实情况。本文试从书刻者心态、文字风格发展与变迁以及秦人技艺教育三个方面对其风格差异成因加以论述。

  • 标签: 秦代 刻石 诏版 风格
  • 简介:表现主义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形式、色彩、构图、题材还是技法等各方面,都是对作品的形式感进行归纳和总结,而从艺术家的角度去分析表现主义的特征,就会发现暗藏在画布中的个体与超越。

  • 标签: 个体性 超越性 表现主义绘画
  • 简介:空间表现是构成艺术作品的要素之一。艺术作品及其形式语言的形成始终依赖于空间艺术表现。通过中西绘画透视观的比较,我们可以探求绘画空间艺术的境域差异,揭示视觉空间表现规律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中西方散焦透视观在空间表达形式上的不同境域,体现着中西绘画艺术的独特视觉经验和空间概念,折射出两种不同文化艺术的审美特质。

  • 标签: 中西绘画 空间表现 境域 现代绘画艺术 视觉经验 艺术作品
  • 简介:在我看来,梁业健是属于像卡夫卡那种负责内心的艺术家。他喜欢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去挖掘艺术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虽然他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但是个体的生命本来就是不断地在被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所健构。作为一个敏感而自觉的艺术家,从个体出发不再是艺术家的自恋或自爱,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周遭的世界以及问题真实而有深度的反应。梁业健的作品正呈现出这种品质。在作品中,艺术家拒绝表层和时尚的艺术效果,坚持在艺术中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和理想的乌托邦,注重内心体验、生存境遇与艺术的关系,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超越表层,呈现出一种深度感。

  • 标签: 艺术创作 生命体验 个体 绘画 内心体验 艺术家
  • 简介:也许你不知道草间弥生是谁,但如果你对时尚比较敏感,你可能知道路易威登曾与一位艺术家的跨界合作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波点元素被无限地应用在路易威登的经典皮具、成衣、鞋履、配饰、腕表以及珠宝和专卖店的陈列设计中。圆点活灵活现扩散开来,把人带入一个频闪的美妙世界,没有中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位艺术家就是草间弥生,

  • 标签: 艺术家 精神病患者 个案探究 女王 话题 陈列设计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传统国际政治中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非西方世界、南方国家、南北对话、新殖民主义等术语似乎开始被全球化所取代。所谓的“全球化”这一术语意味着新的时期全球联系的不断增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在全球层面上的意识一体化,以及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依赖。

  • 标签: 第三世界国家 全球化 当代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分裂 人类社会发展
  • 简介: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绘画艺术从来不乏表现大自然的杰作;不论东方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山水画和欧洲的风景油画。虽然二者表现的都是自然界的景致,但因审美体系不同,所体现的艺术效果就不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千差万别,本文主题即研究这种差异的成因。

  • 标签: 中国山水画 西方风景画 文化背景 审美体系
  • 简介:从“艺术见证”这一思想视野看,张晓刚的40年艺术生涯及其图像文本不仅是一个艺术风格史或形式理论的话题,而且是一个深度地卷入了个体生存的病理创伤、心理记忆与历史叙事等相关关系的存在论问题。张晓刚的艺术史价值在于他有力的以视觉方式为我们的创伤记忆提供尽可能多的直观图像与视觉物证。

  • 标签: 张晓刚 创伤记忆 视觉物证 艺术见证
  • 简介:尼采与海德格尔都是现代思想家,二者都以艺术为基点追问存在.但由于对存在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而且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谱系学方法和现象学方法,在追问艺术之本源的道路上,二者选择了不同的出发点.尼采从艺术家出发,而海德格尔从艺术作品出发,分别为后人对艺术的重新思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

  • 标签: 艺术家 艺术作品 存在 权力意志
  • 简介:万物萌动的晴空之春,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油画系李佳原、鞠佳轩以“时间”、“新生”作为主题的展览,引起了院内外师生的关注。众所周知,美术创作中的经典主题几乎都是围绕着“画什么”和“怎么画”,或者是“说”什么和怎么“说”清楚,那么对两位研二的学生来说.选择“时间”和“新生”两个主题展开宏大叙述应该是个有难度的挑战。李佳原截取了不同的物理时间点,表达其中看似凝固却活跃涌动的时间状态,鞠佳宣则尝试着将设计思维在油画创作中运用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融合,令人耳目一新。为此,本刊编辑采访了两位学生的导师,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及云辉教授,请他谈谈研究生教学与创作的感悟与体会。

  • 标签: 鲁迅美术学院 “时间” 美术创作 副院长 学生 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