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七·七事变”后,由于上海、武汉、广州等地相继沦陷,1938年春至1944年秋,近六年时间里,全国各地的大批文化人逃难、暂居至桂林,给桂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一时间,人文荟萃,文化活动盛况空前,形成了前所未有蓬勃兴旺的中国抗日救亡文艺运动,桂林也由此获得“抗战文化城”美誉。

  • 标签: 桂林文化城 抗战美术 教育研究 文化资源 文化活动 文艺运动
  • 简介: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刊物的繁荣1937年日军全面的侵华战争,尤其是1938年武汉和广州的陷落,打破了战前以上海、北平、杭州等地为美术中心的格局。华北、东北等沦陷区的大批美术工作者先后汇集桂林,投入抗战救亡文化运动中。

  • 标签: 美术刊物 抗战时期 桂林 美术工作者 侵华战争 文化运动
  • 简介:“展示的是人体,开放的是思想。”改革开放初期,围绕着人体艺术(尤其是裸体艺术)的问题上出现了尖锐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是巨大的。

  • 标签: 改革开放 人体艺术 争论
  • 简介:1939年,决澜社画家倪贻德与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梁锡鸿,以及摄影师何铁华在位于香港铜锣湾的岭英中学创作了一组壁画《抗战》、《建国》,这组壁画以鲜明的现代主义元素和风格,成为抗战主题性壁画创作中的另类存在。本文重构了这两幅壁画在香港诞生的历史语境,并与倪贻德不久前在武汉参与创作的黄鹤楼大壁画进行了联系和比较。本文认为,现代派洋画家在抗战初期大量参与壁画实践,不仅反映了全面危机状态下艺术家国家意识的普遍提升,更折射出当时画坛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的结构性现象:正是由于漫画、版画、摄影、戏剧、电影这类大众文艺媒介占据了抗战宣传的支配性位置,洋画家们才如此重视具备跨媒介特性的壁画,并由此引发画风的突变现象。

  • 标签: 倪贻德 梁锡鸿 何铁华 香港 《抗战》、《建国》壁画 媒介竞争
  • 简介:近年来,在中国南方各地,出土了许多由后汉到西晋制作的有关佛教的考古文物,有待我们重新考证。这些文物广泛分布于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其数量还有增加的趋势,后文将对这些分布于南方各地的初期佛教文物作具体论述。本文旨在证实"佛教南传线路"的存在,佛教北传线路则不作为本稿论述的对象。龙谷大学从"佛教南传线路"的角度、与中国专家

  • 标签: 康僧会 安世高 魂瓶 支谦 汤用彤先生 出三藏记集
  • 简介:抗战时期,盐阜根据地活跃着众多美术工作者,他们虽然处于艰苦的环境,但却通过成立美术团体等方式,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全身心地投入抗日斗争.由于宣传效果鲜明,为进一步加强美术宣传力量,盐阜根据地政府在教育方面制定了向美术倾斜的政策.苏北木刻协会、军鲁工团、师鲁工团、新安旅行团等美术宣传团体通过木刻等传统艺术手段,紧扣根据地建设与斗争实际,创新美术形式,积极进行美术创作和宣传斗争,一方面丰富了军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更起到了凝聚人心,促进军民团结,推动根据地建设,提高抗日战斗力的作用.毋庸置疑,这些美术宣传团体是抗日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 标签: 抗战 盐阜 美术宣传 苏北木刻协会
  • 简介:抗日战争初期,武汉成为中国抗战文艺的中心。全国各地许多知名的美术工作者纷纷来到武汉,开展了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抗战美术宣传活动。本篇文章重点介绍了丰子恺、叶浅予、唐一禾、胡考、梁白波、赵望云、张善子等七位知名画家在汉期间所从事抗战美术宣传活动。充分肯定了爱国画家们以艺术为战斗武器,在唤起民众、宣传抗战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革命美术 宣传活动 画家 抗日战争
  • 简介:一、东北抗战的国内外背景分析(一)东北抗战的国际背景19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局势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胜国与战败国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极不平衡,导致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爆发。

  • 标签: 东北抗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宣传画 第一次世界大战 风格 抗争
  • 简介:金代初期,朝廷藉助于來自遼、宋等異朝的漢族士人,將先進的“蘇學”帶入金國。蘇軾的政治思想、人生哲學、文學藝術等諸方面的巨大成就對金朝産生了廣泛影響。金朝初期的書法風格受“蘇學”影響更甚。本文着眼于《蘇文忠公書李太白詩卷》題跋這一存世的金代初期墨迹,以蔡松年爲典型個案,兼論施宜生、劉沂、高衎、蔡珪四人,從書法風格、時代背景及文化内涵等方面,闡釋“蘇學盛于北”的淵源及其與金代初期書風的密切關係。

  • 标签: 金代初期 蘇學 蔡松年 書法風格
  • 简介: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在举行隆重盛大的仪式欢庆这一时刻,应《中国书画报》之约写下自己的一点创作心得,以配合我的大型主题性中国画《正义的胜利》的发表,同时,借此机会与同道和读者进行交流。

  • 标签: 创作心得 中国画 胜利 正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书画报》
  • 简介:序言进入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它的近代设计及其教育。在关于日本基础造形教育之研究中,笔者将大正至昭和初期(1913—1945)划为日本基础造形教育的第二个时期。研究目的及其方法本研究以大正至昭和初期的设计事情及设计教育的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以文献资料为主和所收集到的图片资料为补的相互参照的方法,目的在于

  • 标签: 设计教育 造形 教育体系 图案设计 明治维新 昭和
  • 简介:本文首先在重庆抗战时期的前提和背景下,概述了抗战时期重庆木刻版画的发展状况;其次从现实主义的战斗性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性两方面分析重庆抗战木刻版画的审美特征;最后通过对重庆部分当代版画创作的分析,阐述重庆抗战木刻版画审美特征及其美学价值对当代创作的启示和指引作用,探寻重庆当代版画前行的方向。

  • 标签: 重庆抗战木刻版画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当代版画创作
  • 简介:中国漫画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大众媒体行业,经历了蓬勃而短暂的成长期,在抗战时期迅速成长为描写危机、号召动员的“先锋媒介”。本文重点关注1938年创刊发行的漫画杂志《抗战漫画》,从其图像特征入手,考察这一时段漫画风格的转向;同时,通过对当时供职漫画宣传队的漫画家廖冰兄的个案关注,具体探讨他在战时逐步显现的狞厉和怪诞风格。结合二者,来看中国现代漫画在此过程中经历的自省和冲击,并由此带来的语言风格上的变化。

  • 标签: 漫画 《抗战漫画》 漫画语言 廖冰兄
  • 简介:多丽丝·萨尔赛多(DorisSalcedo)的《无用的祷告》是对不公正、犯罪和虐待的强烈谴责,以及对一个更好世界的无声祈祷。一个为纪念全世界谋杀案中牺牲者的空间被建立起来,它颂扬的是那些唯一的过错就是没有权力,甚至连坟墓都没有的普通人。它还给予“希望”,因为——如萨尔赛多说的——“生命或将胜利”。

  • 标签: 祷告 生命 “希望” 谋杀案 普通人 世界
  • 简介: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苦难记忆之一。军旅雕塑家家赵军安多年来一直坚持用自己的塑刀、画笔,描绘、镌刻抗寇英雄的光辉形象,以此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提示不能再让历史重演。赵军安,现为总后勤部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工艺美术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标签: 雕塑专业 滔天罪行 中华民族历史 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美协会员 一级美术师
  • 简介:本文将研究视角指向民国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设计领域。相对于民国时期以商业文化为导向的主流设计师研究而言,延安设计师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本文从军事化指向、劳动者指向和职业化指向三个角度出发,试图阐释延安时期设计师的特点及其设计思想。并通过这种研究揭示延安设计研究的价值,从而明晰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的意义。

  • 标签: 延安设计 解放区设计 设计批评
  • 简介:本文结合抗战时期昆明作为后方中心城市这一历史背景,来考察张善孖、潘天寿、徐悲鸿、张大千、黄君璧、陈树人、谢稚柳、林清霓等美术家入滇的美术活动;同时以他们作于抗战时期并遗留在云南的带有明确上款人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在特殊时期被美术家当作文化资源来用于交换的社会功能。彼时云南的美术收藏群体主要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人物,他们的收藏理念已从老辈学人整理国故的宗旨转变为视美术作品为一种可拥有和支配的公共文化资源。经研究发现,利用作品为自己求生存、为家国图救亡,是抗战时期入滇美术家们的普遍信念。

  • 标签: 抗战 入滇 美术活动 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