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导曦君的画,像一条流淌着"美"的小溪,为人们展示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的画没有震撼人心的重大题材,没有深邃晦涩的隐寓,更没有故作惊人的神来之笔,有的是千里草原,茫茫雪山,江南小镇,荷塘蛙声,有憨真的儿童,朴拙的山民,脸膛黝红的藏族姊妹,也有沉浸在梦幻中的少女。他的画有如被净化了的清泉,哪怕是描绘女性的人体,也是把她们的丰满和妩媚溶于典雅庄重之中,淡淡的画意,盈盈的诗情。

  • 标签: 情采 重大题材 五彩缤纷 画意 儿童 藏族
  • 简介:通常一本书在完成设计环节后,要想让创意图通过印刷体现出来,设计者对材料和装订的熟悉程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张《剪纸的故事》装订与材料分配图。我们甚至很难将这张像设计师办公桌一样凌乱的分布图和整洁的成书联系起来。吕敬人先生和他的设计师团队首先排除了市场上常销的高质量特种纸张。因为赵希岗先生的剪纸作品已经在设计时被归纳为6种各分3个梯度的元色,

  • 标签: 故事 剪纸 照片 设计者 设计师 印刷体
  • 简介:在中国画系的一次关于临创转换的讨论课上,有两个同学发生了分歧,一个认为临创的母体与变体一定得是“纯正”的中国画,另一个说不必要,认为西学东渐让绘画艺术的表达更丰富自如。觉得他们争论的样子有趣,便勾起了我也画一副临创转换作品的想法。

  • 标签: 故事 图像 绘画艺术 西学东渐 中国画 讨论课
  • 简介:罗丝·凯泽利用搜罗来的木头、捡拾的物品、焦油、金属丝、绳索等创作出系列神秘故事。高个、庄严、留着金色波浪俏皮短发的罗丝·凯泽,身着齐膝短裤,足登网纹高帮运动鞋,外着弹性金色吊带,亮相于纽约东汉普顿的哈尔西麦凯画廊。衣着品味与她的艺术相得益彰。凯泽在规则与非理性之间寻求平衡,在历史的、虚构的以及情感的领域中探索着原始、狂野、自然的世界。

  • 标签: 凯泽 汉普顿 哈尔西 金属丝 网纹 抽象表现主义
  • 简介:毛齐之交1949年,毛泽东进北平后,亲自给齐白石写了封信,邀请他作为无党派人士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齐白石为了表达谢意,精心镌刻了朱文白文两枚寿山石名章,在开国大典前呈毛泽东。但他自觉年事已高,没有参加政协会议。1950年初夏的一天,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来西城区跨车胡同看望齐白石,并以老乡身份邀请齐白石到中南海品茶赏花。

  • 标签: 齐白石 故事 政治协商会议 无党派人士 毛泽东 开国大典
  • 简介:一多一少,尽在其间吴昌硕曾感慨:学古人画,大不易。他举例说,如倪云林(倪瓒)的笔法最简,寥寥数百笔,就成一帧画,但摹临者,虽用了一二千笔,仍觉得意犹未尽。反之,元代黄鹤山樵(王蒙)的笔法最繁、其一幅画,假定为万

  • 标签: 吴昌硕故事
  • 简介:对历史传统、社会人生和文化艺术所秉持的立场和态度决定了一名艺术家的境界,更是一名书法篆刻家的思想之根。昌少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狱中拜师",师承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汪新士先生,接受了浙派刀法的严格训练。而这严格训练的体系主要建立在对秦汉印的解读和阐释上。

  • 标签: 艺术家 治学 哲理 激情 严格训练 书法篆刻家
  • 简介:古老的线刻岩画,巫术图腾铭文,包括占卜的甲骨契文。追溯书刻艺术,由来已久。于今书刻一技,借古喻今,以古人酒杯,浇自我胸中之块垒。书刻艺术在东北一隅,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业已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书刻新军,冠名为“龙江书刻”。哈尔滨师范大学国画系教授李文宝先生,就是带领龙江书刻队伍战斗的总教头。

  • 标签: 龙江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故事 艺术 线刻 国画
  • 简介:康有为当红娘徐悲鸿年轻时客居上海,生活艰难。一天,他见犹太冒险家哈同征集仓颉画像的告示,就画了个有四只放射金辉的眼睛、满脸须毛、身披鲜绿树叶的巨人,拿去应征

  • 标签: 徐悲鸿 故事 康有为 冒险家
  • 简介:所谓'大红袍',是美术界对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两个高端品牌系列画册的美誉。画册外壳使用全红的硬套装帧,画家的烫金黄字封名跃然红套之上,这是中国美术出版对画家最高级别的艺术成就定位。一、缘起199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台湾锦绣文化企业两家机构决定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系列展现我国近现代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品'为宗旨,共同出版繁简字体双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合作方式是由台湾锦绣出资,人民美术出版社担纲编辑、设计。

  • 标签: 大红袍故事
  • 简介:我是一条直线,小朋友们,你们一定会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我的。比如:直直的柏油路,直直的电线杆,直直的墙,直直的砖……上了学的小朋友还会在纸张上经常看到我——直直的格子线。可是你们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我,那只是证实我存在的一种现象,一种形式。真正的我,和我们的线条家族都存在于人类的脑海中,准备着随时被人类派遣到这个世界上来。

  • 标签: 直线 故事 小朋友 柏油路 电线杆 人类
  • 简介:闻一多先生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和学者,而且还是一位造诣颇高的金石大家。抗战时期,正在西南联大任教的闻一多迫于生计曾在昆明挂牌治印,据其子闻立雕介绍,当时“大后方经济凋敝,物价飞涨,微薄的薪金难以供养八口之家。生活的逼迫,使父亲不得不寻找糊口的办法。”

  • 标签: 孙毓棠 故事 印章 抗战时期 西南联大 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