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字头“亠”、“亠”:鞠,这两个字头由于在篆书中的形相近,比如“哀”、“全”,其篆书分别写作“哀”、“全”,故而其草符号均为“亠”或“亠”,其形成应是在长期的快写中慢慢固定下来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申本系列的草研究并非单纯的草书符号归纳,而是基于文字学理论上的字形拆分,以草书偏旁与草书字根为草书体的构成元素,以汉、晋、唐时代的草书经典作品为参考标准。

  • 标签: 文字学理论 构成元素 参考标准 经典作品 草书 字头
  • 简介:夹草书字根:,从这个字的小篆字形“晋代”来看,从“大”从“人”,仔细分析其草,其使转以“夫”的草表示“大”,左右“人”则以两点表示。所以,不管从文字学含义还是草书字形上来分析,此草应为合理的草书字根,尽管其具体演变过程还缺乏字例来一一验证。我们以“侠”字为考察对象,无论在欧阳询还是怀素的作品中,其右边“夹”字草均如出一辙。在陆游《北齐校书图跋》中,“挟”字的草亦是遵此规律(见附图1)。所以,结合草书偏旁,我们有理由据此写出下列字的草书,如侠、浃、峡、狭、硖、陕等。

  • 标签: 考察对象 “大” 草书 “夫” 文字学 “侠”
  • 简介:氵:氵,一般来说,在实际书写创作中,三点水这个偏旁的使用往往是比较容易忽视的,或者说使用时往往是大而化之的。其实,审视唐代以前的经典作品,就会发现其使用自有标准,其草非常标准,亦很稳定。第一点独立,二、三点相连的写法在晋唐作品中贯以始终,我们从王羲之《十七帖》中的"汶"、《孔侍中帖》中的"须",

  • 标签: 经典作品 唐代以前 《十七帖》 王羲之 标准
  • 简介:以图像叙述故事为主的新型连环漫画,自20世纪90年出现以来.凭借其深入浅出的绘画语言与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在文化阅读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中国的新生连环漫画已经成为了“读图”时代最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是大众潮流文化的特征之一。著名漫画家阿梗与绘本小说家寂地联合创作的连环漫画《踮脚张望》,自2010年连载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大量漫画读者的欢迎与追捧,其成名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生动有趣的人物绘制与梦幻优美的色彩理念;

  • 标签: 连环漫画 新生代 审美情趣 中国 20世纪90年代 信息传播方式
  • 简介:上世纪五十年,以西洋素描改造国画的作法,美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并引发一场论争。在这场论争中,不同观点的交锋,从学理上剖析了民族艺术的特点以及西洋素描的利弊,促进西洋素描技法与民族艺术的有机融合,促进新国画的诞生与国画命运的改变。

  • 标签: 五十年代素描 论争 国画 变革
  • 简介:尼泊尔特别流行观音菩萨信仰,有诸多造型奇异的观音形象,三乘物观音即其之一。这种观音造型的特征是三重乘物,自上而下,分别是毗湿奴、金翅鸟、狮子。有时还增加一条诃利蛇,形成四重乘物。观音菩萨是佛教观想中的,三乘物观音乘骑于毗湿奴肩上,表明观音凌驾于印度教诸神之上,是佛教自我优位心理的物化表现。这种三乘物观音出现在印度佛教末期的成就鬘之中,是瑜伽形者观想的宇宙至尊神,他们努力使自己与三乘物观音融汇为一体,以达到解脱证道的目的。三乘物观音造像,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对于研究中印佛像源流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尼泊尔三乘物观音 成就法 佛教造像
  • 简介:自由主义的艺术家们,大多不愿受什么条条框框限制、束缚。但他们是爱国的。他们要用自己的双眼观察社会万象,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各种问题。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对客观世界经过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认识后,他们会用全部力量甚至不惜生命代价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供奉于国人面前。

  • 标签: 肖像 油画 王道 艺术家 自由主义 客观世界
  • 简介:上海博物馆于2012年11月3日至2013年1月3日举办"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宋元书画珍品展",这次特展是继2002年"千年遗珍——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2005年"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和2010年"千年丹青——日本、中国唐宋元绘画珍品展"之后的又一次饕餮盛宴。此次展览,展出了来自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 标签: 书画收藏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宋元 中国 珍品 美国
  • 简介:“量”的增减是“质”的变化之前提。在结构变形中,增减手法的运用,一方面,它意味着创作主体不再是被动、麻木的,而是主动、活跃的,他需在增减什么、增减多少、怎样增减等基本问题上作出判断和选择.这是结构变形的先导。

  • 标签: 书法结构 变形 改造 创作主体 创作客体 组合关系
  • 简介:庞薰琹、吴作人、孙宗慰、关山月20世纪30、40年的写生及其创作的研究,是对四位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专题性、断代式的比较,应该说是一次对具体艺术家个案进行交叉、比较与延伸的研究性项目.这一研究主题以选样或者说是切片的方式对中国艺术家在抗战的背景下所掀起的第一次到西部边疆地区写生、创作的浪潮,进行客观、对照式梳理,从而在对20世纪中国艺术这一创作的新方式与新题材研究的基础上,延展到对20世纪中国艺术的特殊性与价值的思考.这是对单纯个案考察后关联式的探求,所用的方法是从个案到个案与个案之间的比较研究,再到对时代特点的总结.笔者将这种方法称作“以个案勾勒整体”,用一个更为形象的中国词语来形容则是“一叶知秋”。

  • 标签: 西部之行 民族学 边疆问题 写生
  • 简介:郎静山是上世纪世界级的江苏摄影家,出生于淮阴,成名于大陆,因摄影是中国画意风格史称“集锦摄影”,获多种重要奖项于国外。后半身的创作与定居都在台湾,这样重要的摄影家,其画意风格让人津津乐道,但少有全面指导技法上的美学总结,深入探讨“集锦摄影”的画意风格。指出长时间人们对郎老指导法则:中国画历史中“六”的误读,并阐释了世上真正的“六”概念。并且指出郎静山对“六”的理解一向失读,且指出这种失读背后真正深刻的艺术史原因。然后重新阐发,力图真正揭示出,郎静山作品风格背后的指导原则。并从“六”失读中,阐释“集锦摄影”是取法哪些中国画原素。对中国摄影界提出看法,从郎静山身上寻找出对中国摄影界深刻的启示意义,并不局限于只是对郎老作品风格的解读而已。

  • 标签: 郎静山 中国画 六法 集锦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