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头顶佛光的敦煌壁画人物,形象鲜明:高髻、蛾眉.细眼、红唇,丰满的身材,修长的手臂,端庄的神态.鲜艳的服饰。在小朋友的笔下,这些形象更富想象力.而且充满神秘色彩。

  • 标签: 敦煌壁画 想象力 神秘色彩 小朋友 形象 人物
  • 简介:说起敦煌,你或会想起岑参笔下那“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的异域风隋;或是王傅笔下“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送君走马去,遥似踏花行”中那漫漫古道与连天飞雪;抑或是曾菜笔下“敦煌壮士抱戈泣,四面胡笳声转急。烽烟断绝鸟不飞,十一年来不解围”的塞外沙场,

  • 标签: 《敦煌》 芭蕾舞剧 艺术评论 艺术作品
  • 简介:敦煌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敦煌藏经洞即有唐代剪纸作品的发现。敦煌剪纸技艺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它的工艺过程、式样、刻法、构图、创新方面。传统敦煌民间剪纸有喜花、灯花、衣饰花、窗花等类别。敦煌民间剪纸艺人不仅心灵手巧,而且眼界开阔,创作题材不拘泥于传统的民俗风情,创作手法求新求变求活,能够在方寸之间剪出灵动飞天、慈祥菩萨、雄浑建筑、花鸟虫鱼。近几年的敦煌剪纸,因创作内容和莫高窟壁画紧密联系,吸引了众多媒体和中外游客。

  • 标签: 敦煌藏经洞 民间剪纸 工艺过程 民俗风情 创作题材 创作手法
  • 简介:<正>敦煌壁画,以唐代最成熟和完美,但最能激起一种莫名的心灵颤动的,却似乎还是幼稚的早期作品。该怎样理解这一审美现象?它是作品本身的特殊魅力所致,还是欣赏者的心理倾向呢?应当说,两方面的原因都有,但以前者为基因。欣赏者的审美倾向,有偏爱的成分,但主要是随着时代而变化了的新的心

  • 标签: 敦煌壁画 美学性格 壁画艺术 故事画 装饰性 欣赏者
  • 简介:敦煌舞秉承中国传统美学原则,以敦煌佛教舞蹈为胚胎,在继承唐代宫廷乐舞西凉乐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域各民族舞蹈舞姿,重视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和整体艺术效果,强调曲中求圆,"象"中变"形",虚实相生,富有想像,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 标签: 敦煌舞 美学传统 审美特征
  • 简介:敦煌遗书《俗务要名林》中的"嘲、嫽哢、叫噪、谜"等问题作出考析,可以得出以下新的观点:其一,嘲不仅是普通的嘲笑,也不仅是文人的文字游戏,它还是唐宋时期艺人们于宴会上即席表演且较有难度的伎艺,并在元杂剧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二,嫽哢一词在传世文献中甚为罕见,但它和两宋时期流行的小唱在字面意义、表演人员、表演环境诸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二者应是同一类型的伎艺;其三,叫噪的叫是一种歌唱伎法,两宋时期的唱叫、叫果子、叫声等伎艺都在叫噪的基础分化、发展而成;其四,谜这种伎艺与乐舞表演有密切的联系,它与嫽哢、嘲、叫噪等词于《俗务要名林》中并列一起,不是没有原因的。

  • 标签: 敦煌遗书 嫽哢 叫噪
  • 简介:藻井图案是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各个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文化内涵、民族信仰及审美观念的不同,藻井图案的结构和形式在不同时代所呈现的样式是不同的.追溯藻井图案的演变历程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从十六国至元的装饰图案发展状况,有助于更全面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源流.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藻井 装饰纹样
  • 简介:一九六○年十月四日和六日晚,董希文先生在敦煌千佛洞对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国画系、雕塑系四年级学生谈敦煌艺术问题。当时董先生未备讲稿,信口而谈,课后曾让我将详细的纪录稿抄写一份给他,一直未发表。此文乃按原纪录整理而成,错漏处由原纪录者负责

  • 标签: 董希文 敦煌艺术 油画系 国画系 九六 中央美术学院
  • 简介:敦煌是人类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以其举世无双的石窟艺术和藏经文物而名扬全球。虽然历经千年沧桑.敦煌莫高窟至今仍保存洞窟492个.珍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艺术宝库。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募捐 历史文化遗产 石窟艺术 文化艺术 藏经
  • 简介:2000年8月22日,上海《新民晚报》在其“文化新闻”版的头条位置,发表了该报记者杨展业的《张大千在莫高窟留下的问号──揭开敦煌宝库一历史谜团》(以下简称“揭文”),并在网络上同时发布了该文,引起了海内外很大的反响,许多媒体纷纷转载。但在观过此文后,令人惊诧的是,“揭文”不但没有“证实和揭开这个(历史)谜团”,反而颠倒了黑白,混淆了是非,用流言代替历史真实,把以前曾经冤枉扣在了张大千身上的“确实破坏了敦煌壁画”的大帽子,再一次又冤枉地硬扣在了已经作古的张大千先生的头上,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误解。与之同时,“揭文”中的所述,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有多处严重错误,并且更不是什么新闻──因这些事早在半世纪以前,就已经被炒得家喻户晓,并闹得满世界尽知。而关于此“张大千在莫高窟留下的问号”这…“历史谜团”,其实也早就被解开和澄清了。如对于此事的详情,笔者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历经数年、行程万里、查档无数、寻访无数的全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撰文作了披露和澄清。早在1988年1月,国家义物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文物报》,就通版发表了我对于此事的长篇调查报告《中国文物界中的一桩大冤案──记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一案的来龙去脉》...

  • 标签: 张大千没有 敦煌壁画 没有破坏
  • 简介:敦煌壁画在表现大量佛教题材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丰富的生活内容。作为生活的重要载体,家具在敦煌壁画的主题表达、环境衬托、功能呈现等方面发挥了鲜活、直观的作用。椅子是外来高坐起居方式的代表性家具,敦煌壁画在体现中外起居文化的交融与演变过程中也刻画了一系列椅子及其图式,展现了这一外来坐具的汉化与发展。由此可见,在西风东渐的进程中,中国人在接受、融合、改造、发展外来文化与习俗的同时,也在生活中将这一进程体现了出来,并在家具系列图式中得到了较为集中的反映,对后世影响深远。

  • 标签: 敦煌壁画 家具图式 椅子 起居方式 汉化
  • 简介:2018年6月8日,上海徐汇艺术馆举办了一个敦煌乐舞专题展,400平方米的展厅,讲述了纵跨1000多年的乐舞壁画。原本只计划展出两个多月,结果因为观众反响热烈,先后三次延长展期,最后在五个月间吸引观众达80000余人,其中不少是从其他城市特地赶来观展的人,观众留言多达30余本。策展人说开幕前她觉得展览'很一般',但观众给出的反馈却出乎意料地好,在没有媒体轰炸报道的情况下,仅仅凭借朋友圈的传播效应就成为沪上人气最高的敦煌展。五个月里,这位后知后觉的策展人逐渐有了一些'马后炮'的发现—她说'直到展期的最后一天,这个展览的策划才终于完整了'。

  • 标签: 策展人 敦煌壁画 敦煌石窟艺术 专题展
  • 简介:“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由刘海粟美术馆、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及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自2014年至今在国内外多地展出。2017年4月在刘海粟美术馆的展览囊括了常沙娜敦煌临摹,装饰手稿及艺术设计200余件作品。

  • 标签: 敦煌研究院 艺术研究 应用 刘海粟美术馆 中国美术家协会 清华大学
  • 简介: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艺术举世闻名,彩塑中的地鬼作为敦煌莫高窟彩塑艺术宝库的组成部分,也有着极其丰富的艺术内涵。莫高窟唐代彩塑中地鬼神秘的表情就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刻画,该文对这一神秘的表情作了探析。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彩塑 表情 唐代 组成部分 艺术内涵
  • 简介:唐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其高坐的生活方式随着开放的社会政策、胡汉交汇的契机、中外宗教哲学思想的融合,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遗憾的是当下几乎很难找到唐代的家具实物展开研究,但转移视角,我们欣喜地发现敦煌壁画中却丰富记载了这些家具的图像,其中的榻又具有典型性,从维摩诘经变等敦煌壁画中的榻入手进行剖析,可清晰知晓唐代由低坐到高坐生活方式转型的嬗变过程。

  • 标签: 敦煌壁画 高榻 经变画 佛教 敦煌家具
  • 简介:本次《古乐新声》呈现给观众一场视听上的饕餮盛宴,古老的乐谱与作曲家们当代的音乐审美艺术并置毫无违和,甚至锦上添花。敦煌古乐团精湛的演奏与多媒体设计的思路,可谓是一场视听盛宴……'《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

  • 标签: 陈应时 敦煌乐谱 音乐会
  • 简介:胭脂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红色颜料,红花是制取胭脂的主要植物。二者都属外来之物,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其身份特征变得非常复杂,故有待厘清。而在唐代敦煌艺术中检测出的胭脂,作为红色植物颜料在绘画中使用的较旱样本,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植物颜料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胭脂 红花 敦煌 绘画
  • 简介:不断完善中国舞蹈美学体系,是中国舞蹈美学学科发展的目标。敦煌古典舞作为中国古典舞的重要学派之一,蕴含了我国古典舞蹈文化与其审美范式。本文以舞剧《丝路花雨》为基点探究敦煌舞的美学特征,弘扬和传承敦煌舞的文化与精神,使我们更加正确地认识和学习敦煌舞姿,领会敦煌舞韵律的艺术内涵。从而理解敦煌舞的文化精神,形成准确的审美标准,提升鉴赏敦煌乐舞的能力和艺术体现。

  • 标签: 古典舞 《丝路花雨》 敦煌舞 美学特征
  • 简介:敦煌壁画中,大凡出现对称特征的地方,几乎都同时存在一种竭力追求不对称的情况。先是有对称,然后努力设法破坏严格的对称,破坏严格的均衡,这就是敦煌壁画中普遍存在的极其重要的于对称中求不对称特征。

  • 标签: 敦煌壁画 对称法则 不对称特征 美学特征 审美意识
  • 简介:敦煌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其历史悠久、内涵深邃、艺术精美,是我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文化史以至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敦煌文化遗产因此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往敦煌艺术保护采取了传统手工临摹、借助摄影、摄像器材数字化保存、建立虚拟参观游览系统等方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都存在遗憾和不足。电脑三维再现艺术的出现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弘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电脑三维艺术 三维再现 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