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以来的书法发展是有别于传统书法发展历程的:一方面是书法彻底摆脱了实用功能,退出了实用舞台,真正走向了表现,其生存语境的消失或减弱,参与群体的减少,使书法日益成为个人艺术行为或是个体艺术活动;另一方面是书法向纯艺术与独立学科的方向发展,当代书法追求艺术性,同时具有组织性、展览性与学科性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当代书法创作在取得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人文精神失落的问题尤为突出,即我们所说的当代书法精神的缺失。

  • 标签: 书法发展 人格 观照 生命 当代书法 实用功能
  • 简介:继“吴冠中走进798”展览成功举办之后,北京798艺术区又将迎来开春的一次艺术大展——“罗尔纯人物画展”。该展于3月22日至3月31日在798艺术区·桥艺术空间展出,展览展出罗尔纯人物作品数十幅。此次“罗尔纯人物画展”是画家多年来在北京的第一次大展,

  • 标签: 人物 画展 艺术空间 吴冠中 展览 北京
  • 简介:我国的动画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萌芽,在其早期发展过程中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其鲜明的制作工艺和文化立意在当时电影界有着别树一帜的特点,获得很多赞誉。在早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中,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电影的主要呈现方式,他能够集中体现中国东方文化的韵味和魅力,早期的中国动画电影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的到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电影产业也不例外,无论是

  • 标签: 中国动画电影 中的呈现 动画电影中的
  • 简介:在回族穆斯林的乡土社会中,清真可以称之为一种洁净的生活,是历史过程中的边界与文化承载,也是不同环境的文化形塑与实践。本文以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与观察,通过几个亲身经历且亲眼目睹的个案来分析,在不同的背景与状态下,清真作为一种话语、一种实践和一种自我约束所呈现出的不同意义。

  • 标签: 清真 边界 认同 适应
  • 简介:中华美学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与变化着的鲜活而丰富的美学范畴,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有生命力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美学资源。我们在创作中如何运用现代的艺术语言呈现中华美学精神?我们如何践行和分析当代文艺作品中艺术语言的传承与创新?这对于当代的艺术家和文艺评论家来说,都是值得思考和实践的命题。《易俗社》或可启示一场有意义的探索。

  • 标签: 易俗社 艺术魅力 现代戏
  • 简介:"飞行、航行、旅行"可谓是2015年冬巴黎最令人兴奋的时尚展览。在巴黎时尚博物馆馆长奥利佛·赛拉德的策划下,法国国家艺术展览馆大皇宫的贵宾厅摇身变为时空列车,讲述路易威登1854年创始至今的品牌传奇故事。展览以历史回顾为主题,却设计得生动有趣。入口处的路易·威登像无疑来自当代艺术家严培明。另一侧摆放着一只LV标志性古董旅行箱,箱口微启,好像刚刚被主人放下,吸引观众追随他的脚步进行一场发现之旅。

  • 标签: 路易威登 大皇宫 当代艺术家 箱口 博物馆馆长 exhibition
  • 简介:文章从创作主体、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者三个方面,对中日动画生产过程中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在创作风格和产业运营两方面,对当代中国动画工作者进行的建议和启发。

  • 标签: 中国动画 日本动画 生产 比较
  • 简介:本人通过从“认识何为手卷与册页,了解其观赏方式;美术馆的作品呈现方式与人的关系”两个方面探析“观”展览,从而引发尝鲜与具有真正的价值的本质区别的思索:我们所建构的这种方式与惯常美术馆的空间分配、氛围营造以及欣赏方式的区别是否真正有利于观者对作品的理解,则是判定其价值的关键。“观”对中国艺术传统欣赏方式的回归实质上是对中国艺术精神与审美理念的回归。

  • 标签: 中国艺术精神 当代性 实验 欣赏方式 呈现方式 空间分配
  • 简介:如何达成写实呈现与银幕赋魅这两种驱动力的平衡,仍然是当前国产人物传记片创作中存在的重要的问题。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国产人物传记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如《孔子》过度注重商业诉求却忽略人物塑造,又如《中国合伙人》为表现对象过度赋魅。当下国内银幕急需启动对优质人物传记片的召唤,《我是医生》的登场正逢其时。

  • 标签: 人物传记片 吴孟超
  • 简介:<正>水族历史题材话剧《乌卡》(载《剧本》1993年第1期,编剧:潘茂金、覃烺)是依据1944年水族抗日斗争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写成的。它把人物置于尖锐的民族危亡的激烈拚搏的环境之中,从而展现人物的性格冲突,写出了他们令人唏嘘赞叹,耐人寻味品评的人生轨迹。由于作品中有真实的生活环境,有特定的人物关系和准确的人物基调,因而使剧作的审美期待——完美的结构,性格鲜明的人物,曲折精彩的故事情节——呈现了少有的光彩。《乌卡》的故事发生在贵州南部的一个水族山寨。1944年深

  • 标签: 审美期待 性格冲突 故事情节 日寇 基调 人物关系
  • 简介:一即使从"八五美术新潮"时期算起,行为艺术在中国也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正式浮出水面并登堂入室在展览中出现、规模较大的行为艺术展示,当属一九八九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

  • 标签: 行为艺术 边缘性 方法论 小众化 中国美术馆 价值
  • 简介: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自同名小说。由小说改编为话剧,导演所面临的是不同艺术材料的置换、变形甚至是再创作。在创作舞台剧的过程中,导演应紧紧抓住原作的主题和人物形象,选取有利于舞台呈现的艺术手段,打破舞台写实与写意之间的界限,突破传统舞台表现方法,才能将原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成功地呈现在话剧舞台上。

  • 标签: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话剧改编 导演构思
  • 简介:“震乾世界——郭震乾美术作品展览”作品刊登长期陈列收藏郭震乾从艺近40年创作的成果(国画、油画、版画)作品60幅——其中多幅作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

  • 标签: 美术馆 美术作品展览 馆藏品 宁夏 泰安 山东
  • 简介:网络文艺作品改编为传统媒介作品,需要理解媒介转换中所呈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哲学特质的冲突、交融与逆向流动。在传统道德伦理、资本消费主义、主体意识形态等复杂因素的碎片化整合中,网络文艺的“草根话语”被吸收到传统媒介中进行改置与规训,以适应主流价值传达的需要,形成复杂的面向。

  • 标签: 媒介转换 主体性 主体间性 草根话语 主流规训
  • 简介: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吕艺生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起,对当前舞蹈创作中存在的“千舞一面”“千篇一律”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分析。他认为舞蹈表演与舞蹈编导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仿”是舞蹈表演必备的基础,而“创造”则是编导思维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舞蹈作品 观念性 创造力 学术委员会 元素 北京舞蹈学院
  • 简介:赵氏孤儿故事在京剧舞台上的演绎,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八义图》系统,二是晚出的《赵氏孤儿》。《八义图》充分展现了不同境遇之下义士群体的自由意志与道德精神,而《赵氏孤儿》着意突出作为“中心角色”的程婴形象,从“一人一境”变为“多人一境”,巧妙地实现了义士群体与程婴形象的互动,为义士精神的呈现提供了新的叙事格局。

  • 标签: 《八义图》 《赵氏孤儿》 程婴 道德困境 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