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陆肇明编译编译者按: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故意误读”。亚历山大·格尼斯在俄罗斯《外国文学》杂志1994年第10期发表的《三角(先锋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一文,则论述了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作者通过大...

  • 标签: 西方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先锋主义 后现代派 小说 苏联文学
  • 简介:戛戛(1933-)身穿黑色羽绒短大衣,头戴黑色鸭舌帽,拎着黑色大画夹,背着黑色大皮包,在伊拉陪同下出现在我家门口。他脸上白皮肤透着粉红,银白的头发,银白的胡须,满脸微笑。他那庞大的身躯勉强从我家的过道中挤到客厅门口。到了门口,突然站住了。“你们瞧!”他惊叫了一声,两?..

  • 标签: 散文 人物题材 画家 俄罗斯
  • 简介:是应该向读者公开秘密的时候了,这不是我——安德烈·彼托夫——在写这篇文章,是当我喝着咖啡、读着《星火》杂志的时候,厨房里的小录音机录下了我的话,从而形成了下面的文字。即使这篇文章是我亲手写的,也不能说明其中包含多少我自身的成份……

  • 标签: 内心独白 后现代小说 自身 文章 读者 文字
  • 简介:果戈理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乌克兰“乡村夜话”到俄罗斯“都市神话”的重要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显示了他本人生活轨迹的变化,也表现了资本主义文明在俄罗斯乡村与城市急徐悬殊的发展过程,暗示或明示出了俄罗斯国家在现代性进程中的欠发达性。最后,果戈理在基督教的救赎中找到了对俄国现代问题的解决途经。本文将通过对果戈理主要小说的梳理,追踪其创作的上述特质。

  • 标签: 果戈理 现代性叙事 乡村 城市 救赎
  • 简介:俄罗斯宇宙论既被视为俄罗斯文化的“黄金资源”和20世纪末俄罗斯理念的基础,也是当今俄罗斯生态世界观的重要思想根源。它是全球性历史转变的现象,也是俄罗斯理性在思考未来时的独特突破,其潜能在于从历史的危机中制定整个人类和俄罗斯未来出路的方案。俄罗斯宇宙论和生态世界观具有两个重要使命:理解人在整个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中的位置;寻找“人类在21世纪生存的绝对律令”的答案的精神道德和科学理论基础。作为俄罗斯文化的产物和俄罗斯文明的精神反映,它们呈现出两个共同特征:责任意识与超越精神。

  • 标签: 俄罗斯宇宙论 生态世界观 智慧圈 俄罗斯理念
  • 简介:在1963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语言,提出了他著名的复调理论,进一步阐释了他的对话思想。他说,“复调小说整个渗透着对话性。”本期刊出三篇文章,分析审美活动中的对话性。

  • 标签: 审美活动 对话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诗学问题 小说语言 复调理论
  • 简介:四年前,即1999年,当俄罗斯人民乃至全世界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人们怀着欣喜的心情隆重纪念伟大诗人普希金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有两行诗句特别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标签: 丘特切夫 俄罗斯 诗歌 艺术风格
  • 简介:普希金小说空白艺术的魅力张洪德从普希金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一种特殊的叙事现象:不时出现叙事的省略中断,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而正是这些空白更给作品增添了极大的魅力,使读者百读不厌,总希望从中发现更多的东西。托尔斯泰甚至读到第七遍还“无法中断,好象重新读...

  • 标签: 普希金 小说空白 《上尉的女儿》 叙事主体 魅力 古典作家
  • 简介: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技巧探索曾恬近几年来,对于小说的艺术技巧问题,有两种相当对立的意见。一种是不承认有技巧存在,他们只相信作家的艺术天才与灵感。另一种是特别强调技巧,认为只要一旦掌握了写小说的技巧,如同得知“芝麻开门”这一暗语,便可以立即进入艺术的“阿...

  • 标签: 契诃夫 短篇小说 艺术技巧 《变色龙》 契诃夫小说 重复手法
  • 简介:<正>在近些年来苏联“开禁”的作家中,安德列·普拉东诺夫(1899—1951)占有一席特殊的位置。普拉东诺夫的许多重要作品在当年不能发表,其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当时以“拉普”为代表的左倾文艺思潮不允许他的这种独树一帜的思想风格的存在。另方面,他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存在有无政府主

  • 标签: 艺术风格 艺术世界 共产主义 艺术思维 无产阶级文化派 假定性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的作用得以显现,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认同,主体间的“对话性”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性”的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性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的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的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俄罗斯的绘画艺术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基辅罗斯形成时期。在基辅罗斯形成时期,罗斯通过商业与战争同拜占庭帝国发生联系。988年,罗斯接受基督教是罗斯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基督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价值标准,也是一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量拜占庭神父到来,以教堂建筑、圣像画等宗教艺术为先导的拜占庭文化源源不断地涌入俄罗斯。最先在罗斯得到传播的是拜占庭的宗教艺术。罗斯受洗后,到处建起了教堂,绘画是与教堂直接联系的艺术形式。在所有的教堂里,圣像画最具特色,也最为普遍。所谓圣像画,就是把基督、圣母或其他圣者的形象以及圣经故事中的情节用油彩描绘在木版或金属板上的画。早期的罗斯圣像画全部模仿拜占庭圣像画,绘画技艺也是由来自拜占庭的画师传授的,拜占庭艺术的特点是,既继承了希腊罗马的传统,又开创出一种新的美学思想,强调灵魂应超越肉体,因此不注重自然美而追求某种意境。这种美学思想对罗斯艺术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蒙古统治时期的罗斯在困境中挣扎前进,罗斯最终摆脱了蒙古的奴役。在此期间,罗斯文化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而重新发展起来。14—15世纪是罗斯圣像画发展的全盛时期,圣像画作为“通往天国的...

  • 标签: 俄罗斯绘画 发展历程 略谈俄罗斯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屠格涅夫“多余人”形象的塑造艺术及其魅力武晓霞自从踏上文坛,屠格涅夫就被“多余人”这个主题所吸引,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从不间断地描绘着“多余人”形象。从1843年创作的长诗《巴拉莎》起,到1871年发表的中篇《春潮》止,描写了四十至六十年代俄国社...

  • 标签: “多余人” 屠格涅夫 形象的塑造 心理描写 艺术魅力 对立统一
  • 简介:从范式视阈来审视俄罗斯形式主义的学理基础,与以往的纯文艺学或纯语言学的视角有所不同,其聚焦和凸显的是思想层面的方法论意义。研究表明,该范式的学理基础包括语言学基础和哲学基础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历史比较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后者所依据的主要是西方的普通美学思想。而由该两大基础所建构起来的俄罗斯形式主义范式,不仅成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符号学发端的有力思想武器,也为尔后世界范围内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样式的文艺学和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 标签: 俄罗斯形式主义 研究范式 语言学基础 哲学基础
  • 简介:<正>苏联对外友好和文化协会联合会,为表彰我国文学翻译家、画家高莽同志为译介苏联各民族文学多年来卓有成效的工作,特授于他文化艺术友谊奖。苏驻华大使尼·尼·索洛维约夫于1991年5月10日在使馆主持了授奖仪式。首都文化界人士30余

  • 标签: 苏联 友谊 文化界 大使 文学翻译 文学艺术
  • 简介:艺术美──格拉宁拯救人类心灵的药方张兰芬苏联解体后,苏联文学也随之划上了句号。但苏联文学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那种“好为人师”、参与人生、干预生活的传统却不会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消亡,相反,它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上帝死了”、马克思主义被摒弃、人...

  • 标签: 艺术美 人类心灵 自然美 人的灵魂 苏联文学 俄罗斯
  • 简介:当前对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研究主要囿于其文本的形式结构与理解。按照巴赫金的对话论观点,多模态警示语的意义建构不仅仅是图形、色彩、文字等不同符号系统之间在形式布局上的结构重组。更是一个复杂的人文艺术建构过程。本文首先挖掘警示语的语义内涵,然后在对话性指引下,以特殊商品——香烟盒上的警示语为例,讨论多模态商品警示语赖以存在的诸多结构材料(逻辑、语言、图像、颜色等)在社会、历史、文化、文学等历时与共时语境中所形成的诸多所指意义(或声音与涵义)对警示语艺术建构的启示与影响。

  • 标签: 警示语 图文型 多模态 巴赫金 对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