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看似平常和自然的语言符号反映了人们的思维认知方式,体现了社会事实被再现和构建的模式。比如在文学作品的隐喻中,女性常常被物品化或动(植)物化。本文运用巴赫金符号学理论,结合批评一认知话语分析方法,从符号的物质性、历史性、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等方面,举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隐喻。揭示看似习惯而规约性的语言表达背后隐藏的性别歧视意识形态。

  • 标签: 符号学理论 性别隐喻 批评认知分析
  • 简介:隐喻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巴拉诺夫(А.Н.Баранов)在谈到关于对政治活动家进行隐喻刻画的问题时说,“你告诉我,你使用的是何种隐喻,而我会问你,你是谁……”[1]。隐喻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意思,而借助其他方法。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人名隐喻现象(антропонимическаяметафорика)。先验个体的个性及其专名构成了语言的个体领域,它是世界图景(картинамира)的主要部分,又是一个特殊的坐标体系,我们经常参照它来评价其他个体的活动。通过与熟知的事物进行对比来评价新信息,或对旧信息进行再认识,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特点,阿鲁久诺娃(Н.Д.Арутюнова)指出,相似性的直觉感“在人的实际思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隐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即在于此”[2]。通过研究大众传媒中的人名隐喻,可以看出由某一社会生活领域内熟知主体组成的价值网络,在人民意识中是如何运作的。下面我们以彼得一世(ПётрПервый,Пётр,ПётрВеликий)的名字为例来研究一下现代俄罗斯政论话语中对个体价值进行描写和评价时专名隐喻(ономаст...

  • 标签: 中的彼得一世 价值思考 俄罗斯社会
  • 简介:古语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就个人而言,其实就一个民族而言也是如此。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本民族特有的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等,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特点。这种民族文化特点世代相传,深植于该民族的意识层中,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创作、传统风俗、社会习惯等不断发展创建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政治、生活经验的概括,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又反映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念必定会反映到该民族的语言中来。而在语言中最能生动反映民族特点的就是该语言中的词汇,包括成语性固定词组、成语、谚语在内的语言称名单位。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一些指称意义相同的词汇,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可能会附带一些独特的感情评价意义和文化历史联想。苏联语言学家Е.М.Верщагин,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在他们的著作《语言与文化》(ЯзыкиКультура)中把这些词汇定义为伴随意义词汇,即能引起感情、...

  • 标签: 俄罗斯眼中 俄语成语 动物世界
  • 简介: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弗隆斯基的母马佛洛佛洛在多个方面相似。这其实反映了托尔斯泰宗教观的转变:他从一个彻底的异教徒转变成为一个所谓的“基督徒”,但他却始终未能洞悉基督教中灵与肉神圣合一的奥秘。

  • 标签: 安娜 合一 相似性 动物性 象征 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