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如何认识莎剧的思想性?在莎评史上,英国的约翰·帕尔默、J·M·罗伯逊、史文朋、锡德尼·里、E·道登,法、德、俄等国的雨果、罗曼·罗兰、歌德、普希金、别林斯基,美国的哈里·莱文、安妮特·鲁宾斯坦及各国的马克主义者都对莎剧的思想性作过许多重要的论述。在当代西方莎评中,新历史主义等一些新派莎评家们对莎剧思想性的研究和解释也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其他一些如结构主义莎评、解构主义莎评、符号莎评、女权主义莎评、意象派莎评等具有某些

  • 标签: 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 马克思主义 莎学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 “莎士比亚化”
  • 简介:德里达在对马克主义沉默多年后,于1993年公开谈论马克主义,并于1994年出版了《马克的幽灵们》,但这是一种解构版本的马克主义,旨在激活马克主义批判和变革世界的精神,将马克主义从极权主义、教条主义的阐释中解脱出来,变成一种不断革命论和未来。他将这种精神的特征阐释为“徘徊的幽灵”。对此,他是借用《哈姆莱特》中鬼魂和与鬼魂打交道的几个人物的意象来展开其论述的,通过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与马克的几部经典著作的交错解读,阐述了对马克的精神、对欧洲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当下时代、特别是对马克关于“变革时代”的指令的独到思索,回答了全球化语境中“马克主义何处去”和“马克主义衰亡了吗”的问题。

  • 标签: 《马克思的幽灵们》《哈姆莱特》解构与马克思主义 批判与向往
  • 简介:<正>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者之一,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文艺理论家和散文家,瞿秋白(1899—1935)在译介和宣传马克主义文艺理论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方面,由于他跟鲁迅等许多左翼作家的共同努力,促进了我国马克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从而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五四”时期为开端,而马克主义文艺理论较广泛地译介和宣传,则始于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前后。

  • 标签: 现实主义 文学运动 创作方法 文艺理论家 浪漫主义 拉普
  • 简介:卡门可能是世界文学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女性形象。170年来,她平均每年出现在一部新的改编中,但各种体裁改编大都平浅了原小说的复杂性。本文回到梅里美小说的文本进行细读,指出小说中的卡门,是作者精心编织的一个东方女性的他者神话,背后蕴藏了欧洲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文化对"内部的他者"既向往又恐惧的复杂文化心态。20世纪下半期,卡门出现在东方艺术作品中,在当代东方,卡门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她成了西方文化观念的表征。从中国作家李冯的中篇小说"卡门"中,可以看到现代化进程中的东方社会拒绝卡门形象体现的异类价值,却又难以完全排除"卡门精神"中的某些成分。

  • 标签: 卡门 神话 形象 现代化
  • 简介:<正>东西方艺术家和美学家是有差异的。在中国,常常可以发现在一个艺术家身上,美学与艺术创作合而为一;而若干伟大的画论家,也常常由他人的创作活动与作品,以“追体验”的功夫体验出艺术家的精神意境。在西方,一些美学家很少是实际的艺术家,也就是说美学与艺术创作是分离的,因此,艺术家所开辟的精神境界与美学家所开辟的艺术精神,实有很大的距离。马克恩格斯不是艺术家,但他们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文化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一种新的艺术精神。

  • 标签: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艺术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 人的本质力量 文艺批评 《济金根》
  • 简介: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Duras,1914-1996)是法国当代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剧作家。1984年,小说《情人》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从此获得世界性声誉。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过程中,她写下了30多部小说,10多部戏剧作品,指导参与了20多部电影的拍摄完成。

  • 标签: 当代小说 玛格丽特·杜拉斯 龚古尔文学奖 《情人》 电影剧作 戏剧作品
  • 简介:作为西方文学最直接、最古老的源头应当是古希腊文学。然而,这个源头其实并不确定。对于古希腊文学的源头,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断片或片面性的传说。古希腊文化的源头是克里特文化,克里特文化的源头则在东方。希腊文字之前的文字或者不存在,或者不可解读,用这种文字记载的文学自然也不复存在。在以荷马为代表的世俗文学存在之前,还存在着一种宗教文学,但是,对于这种宗教文学我们却无从知晓。古希腊神话应该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但是,有关希腊神话的文字记载其实已经很晚。因此,我们推崇"到文学的源头去饮水",但真正的源头却并不易发现,或者永远不可能被发现。

  • 标签: 西方文学 源头 考辨
  • 简介:<正>这些本是我们的固有文化价值,现在却再次西风东渐。我指的是"新价值",近三十年,在全球范围内,人们渐渐认同的一套新的价值观。当做得过于教条时,人们讥称之为"政治正确主义"。但是一旦出现问题,人们又会诉诸这套价值。十八世纪西方工业化时代,开始形成两套互相环扣的价值观:一套促进产业的数量化发展,例如为起点公平而设的自由竞争,所谓浮士德精神,个人主义,适者生存;另一套对产业的数量化发展起制动作用,例如为终点公平而产生的劳工权利,社会保障体系,例如为分散权力而产生的民

  • 标签: 西方工业化 浮士德精神 固有文化 制动作用 劳工权利 十年
  • 简介:王国维和叶嘉莹先生,俱是上个世纪在词研究中开风气之先的著名学者。两人的治词观念与方法也原则上相似,这是因为他们在学术上都很有渊源。据叶先生自述,在词学理论与词研究上,她受王国维的影响最深。

  • 标签: 词学研究 叶嘉莹 王国维 词学理论 略论 风气
  • 简介:<正>一“缪斯女神”与“经济提担”结缘是资本主义背景下繁茂芜杂的文学发展变化的突出现象之一,我们对此并不感到疑惑不解。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它不象封建制度中的自然经济,生产目的为了自给自足,而是为了牟取利润,进行市场交换。尽管商品经济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已经产生,但只是其萌芽阶段,处于从属地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则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普

  • 标签: 文学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 出版商 资本主义社会 奴隶制社会 美国作家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大文豪海明成站着写作的怪癖几乎是无人不晓了,难怪海明威的墓碑上刻有这么一句双关妙语“恕我不站起来了”。实际上海明威并不是非要站着才写得出那铁骨铮铮的硬汉小说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腰部曾因飞机失事而受伤,站着写可以减轻一些痛苦。海明威真正的习惯是在动笔之前一个劲地猛削铅笔。纵观世界文坛,以怪诞而有趣的方法创作的文人不在少数,只是我们少有所闻而已。就写作时的姿势来说,可以称各不相同:美国大作家马

  • 标签: 西方作家 世界文坛 美国当代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 飞机失事 卡波特
  • 简介:1“狼”和“龙”西方文化中,“狼”有如中国的“龙”。都是文化意象。都是动物的图腾。都象征着非凡的力。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发展常演常新。龙有麒麟的头、蟒的身、鹰的爪、龙是自然力的集合,象征着超自然的

  • 标签: 西方文学 西方文化 文化意象 现代文明 艾略特 上帝
  • 简介:孙绍振先生虽然年过古稀,但还是将生命中大量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文本的微观解读。强烈的批判精神,对文本解读锲而不舍、全身心投入的献身精神,都令人感佩。从《名作细读》到《月迷津渡》,孙先生提出了文本解读的"哲学化"门径,但依然对如何有效地传授文本解读的方法怀有困惑。本文就此问题,对名作的细读做进一步的审

  • 标签: 孙绍振 文本解读 《名作细读》 《月迷津渡》
  • 简介:本文从西方社会历史的视角,提出了全球性的概念.作者认为,这个概念贯穿于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整个欧洲历史."全球化时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常见的、对于人类当前状况的特征表述.我们也不可能忽视与全球性有关的本土性问题.针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作者提出了一种积极的策略:"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从本土角度来行动".

  • 标签: 作者 视角 本土性 文艺复兴 全球性 西方社会
  • 简介:“现代化理论”及“传统—现代”论是当代西方中心论的新形态,“依附—反依附”理论及“中心—边缘”二元观则对此提出了挑战。在此基础上,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把“世界体系”作为基本单元,对人类现代社会进行综合整体把握。其“中心—边缘—半边缘”三元结构论是对“东方—西方”或“西方—非西方”二元对立模式及西方中心主义史观的超越,形成了全球观与现代世界史的新模式,启发了阿布—卢格霍德、彭慕兰等一些学者发现“现代世界体系”之前的“早期世界体系”,从而对世界历史的结构做出了新的解释。柄谷行人“资本—民族—国家”三元构造论及“走向世界共和国”的瞻望,则是对“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对“东方—西方”二元结构论的再超越。

  • 标签: 比较文化 “世界体系” 东方—西方
  • 简介: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现状刘介民比较文学一直被认为是国际学术界的一门“精英学科”,然而,“比较文学的危机”却在学科内部争论不休。在各种理论和学术思想的激烈碰撞中,国际比较文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近些年来的研究趋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表现在对文...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比较诗学 文化模式 文化相对主义 形象学
  • 简介:乔治·爱略特在当代西方受到评论界的持续关注,研究态势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爱略特生平研究的重心已从对作家个人生活的求真描述转向对其思想源流、人际关系、创作过程的探讨,体现出文化和政治转向;其次多元的理论视角为作品阐释赋予新意,从伦理学、马克主义和文化研究立场出发的文本阐释尤其令人瞩目;最后以往为人诟病的爱略特诗歌开始受到重新评价,被认为是对作家思想的有力呈现。由此可见,对经典作家的深入探讨,历史语境与当代理论视角的有机结合很有必要,而梳理当代西方爱略特研究成果,对我们开阔视野、把握国外研究的总体趋势也不无裨益。

  • 标签: 乔治·爱略特 当代 西方 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