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金斯堡现象[美]布鲁斯·博尔蒋显译“我发狂是多么走运。”——·金斯堡:《博普抒情诗集》(1949)·金斯堡的《诗选:1947—1980》开篇第一首就似乎在某种方面预兆了金斯堡的整个生涯。这首诗的标题是《在酒会上》,作于1947年,诗人...

  • 标签: 金斯堡 垮掉的一代 惠特曼 诗歌 《嚎叫》 垮掉一代
  • 简介:<正>十年前,《当代外国文学》译载了金斯伯格的《嚎叫》引起关注。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人物金斯伯格等人均在诗坛上喧赫一时,后转消沉。但,1987年出版的诗集《金斯伯格诗选:1947-1980》,837页;1988年,诗人出版又一诗集《白色尸衣》(WhiteShroud),名声复起,从“垮掉的一代”再次上升为当代美国诗坛的耀眼人物。

  • 标签: 精神境界 金斯伯格 惠特曼 重要人物 诗歌创作 上帝
  • 简介:<正>法国人的坝,这不是一座真正的城市。因为这里既没有房屋,也没有街道,只有一些用木板、油毡和捣烂了的泥巴搭起来的窝棚。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可能因为这里住着意大利人,南斯拉夫人,土耳其人,葡萄牙人,阿尔及利亚人和非洲人。他们都是些泥瓦匠,挖土工人和农民。工作没有保障,不知道能在这里呆一年还是两天。坝靠着河口湾边上的一片沼泽地。这些人来到这里,找块能安家的地方,

  • 标签: 三叶草 合作社 大学生 眼睛 阿尔及利亚人 面包
  • 简介:<正>埃德加·爱·坡(1809-1849),这位美国浪漫主义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批评家,不仅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开拓者,而且是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心理分析小说的始祖。爱·坡在世时,不仅文名不大,而且还受到各种攻击。同时代的爱默生、朗费罗、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都贬低坡,讥讽他为“打油诗人”。这是不奇怪的,在新英格兰,坡超然于超验主义和“婆罗门”两大文学集团之外,他独树一帜的、与他人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美国短篇小说 浪漫主义诗人 心理分析小说 超验主义 世界文学史
  • 简介:<正>他正在吃一只自己头一天打来的野兔。他小心翼翼地把细骨从肉里剥出来,又把一块块面包泡进暗黑色咸肉汁里。他和哥哥尼尔森·图迈小时候就用埋伏逮过兔子、黄鼠狼之类小动物——那是一种消遣,他们可没把它当回事,那不过是猎场守护员法利常干的事。

  • 标签: 尼尔森 伯莎 眼睛 工作台 埋伏 气味
  • 简介:1诗歌吗?不,诗人并不最初就有写作对象、写作形式以及他个人的意象世界的.当他聆听到某种声音时,脑子里会猛一发亮,像有特异反应功能的人眼睛里发出炯炯的光芒,他以独特的眼光观察事物,事物也按某种特定的安排审视此人.诗人撞上独裁者,被迫听他个人的只会警告而从不作安慰的类似苏格拉底的恶魔的口述.在他的影响下,诗人不得不竭力去寻找措辞,就像他不得不呼吸一样.我们不能不对什么都追根求源,但也知道:每首诗的创作都归咎于某位误入歧途之神经质.他的病状不断出现,无论他如何将自己投入哲学、政治或技术领域.几乎没什么比诗更让读者出乎意料地面对荒谬,面对孤独的偏见;而这荒谬和偏见,往往是令人不愉快的条件反射的结果.它们带诗人走入一个内向的想象的世界,后者试图与外界抗衡.

  • 标签: 《我的巴比伦大脑》 文学作品 散文 德国 杜尔斯·格仁拜因
  • 简介:<正>苏联俄罗斯剧作家阿法纳西·萨斯基(1920—)以写歌颈英雄的戏剧闻名于当代。他参加过伟大的卫国战争,1959年发表的剧本《女鼓手》就是他根据战时一个从事地下工作的苏联姑娘的事迹写成的。作者后来在一篇文章里记述道:“写《女鼓手》一剧的念头……早在战争年代就产生了。”“1943年在一个刚从

  • 标签: 苏联 五十年代 少年 祖国 鼓手 俄罗斯
  • 简介:·坡曾较为系统地阐发过其诗歌创作美学,而围绕小说创作美学所生发的理论观念则大抵流于支离破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内外爱·坡创作美学研究表现出“重诗歌轻小说”之偏颇现状。鉴于此,本文拟对坡的散见于各类报刊著述中的小说美学点滴加以发掘、补遗、整合,在此基础上提出爱·坡小说美学的四个核心层面——“真实观”、“寓意观”、“读者观”及“情节观”,它们分别在“逼真”与“怪诞”、“明流”与“暗流”、“编码”与“解码”、“偏离”与“回归”之间寻求诗学上的辩证平衡。

  • 标签: 爱伦·坡 小说 美学
  • 简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及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对美国爱·坡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着“历史一文化转型”的原则,新历史主义者将坡放回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重新关注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使得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大众文化等非文学因素也进入文学批评的领域。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则进一步拓展了批评的空间,促进了“坡产业”的繁荣。

  • 标签: 文化研究 爱伦·坡研究 全球化 跨学科
  • 简介:<正>德国画家阿列克赛·亚夫斯基(AlexejJawlensky1864—1941)出生于俄国。1882年在莫斯科开始军事生涯,不久转入圣彼得堡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06年迁居慕尼黑,在安东·阿兹伯绘画学校继续学习艺术,并在该校与康定斯基相识。1909年成为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并同“青骑士”画家交往密切,1924年同康定斯基等人创办了“四青骑士社”。

  • 标签: 德国表现主义 几何形体 康定斯基 国画家 马蒂斯 专科学校
  • 简介:<正>一伊里亚·格里戈罗维奇·爱堡1891年1月14日(新历27日)生于基辅一个富有的工程师家庭。1907年在莫斯科第一中学念书时,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地下组织,进行了一些革命工作,因而被开除学籍。1908年被捕和脱离组织关系。不久,由他家设法保释候审。但他没有出庭,便于同年12月流亡巴黎。在巴黎时,爱

  • 标签: 创作活动 小说集 长篇小说 家庭 作品 新历
  • 简介:<正>保尔·吕雅(PaulEluard,1895—1952)出生于法国巴黎市郊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十六岁因患肺病,疗养三年。纯粹是由于养病期间孤独难忍,他动手写诗。或许可以说他的病反倒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幸事,使我们多了一位二十世纪优秀的抒情诗人。吕雅原名欧吉纳·格朗岱尔。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吕雅应征入伍,一九一九年因伤退出战场。在这场帝国主义纷争中,青年们无所适从,吕雅与勃勒东、阿拉贡等人创建了超现实主义文艺团体。但

  • 标签: 二十世纪 法国共产党 巴黎 战争 超现实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简介:作为二战以后活跃在美国南方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南方故土的流放者,罗伯特·潘·沃的文学创作始终折射出浓郁的乡土意识。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人类社会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源自他对南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感及对南方社会的理性剖析和批判。作为一位心系人类苦难与命运的作家,沃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地方主义决不是单纯和狭隘的,他在文学领域的孜孜求索不仅是对南方文化的继承,更是对其南方情结的升华和超越。

  • 标签: 罗伯特·潘·沃伦 故土情结 逃亡者 “重农派”运动
  • 简介:美国华裔跨文化剧作者用英文创作的戏剧,对中国京剧在美国的传播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国京剧元素在这些剧中的运用,不但给这些剧增加了多元文化戏剧的色彩,而且也使中国京剧元素产生了新的含义。本文通过研究黄哲的两个剧作对中国京剧元素的运用,探讨中国京剧在海外的接受与传播,以及京剧在成为国际戏剧资源时的演变和发展。

  • 标签: 中国京剧 美国华裔戏剧 黄哲伦 《新移民》 《蝴蝶君》
  • 简介:“包法利夫人是谁?就是我!”居斯塔夫·福楼拜喜于这么承认。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与他书中的女主人公艾玛一样,忍受了孤寂、忧伤,整个一生都受着未能结果的爱情的煎熬。那是一种少年的激情,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演愈烈。现实主义大师、《情感教育》的作者,饱尝了他书中主人公同样的爱情之苦。居斯塔夫·福楼拜当年曾是个身材修长、灵活潇洒的英俊少年,刚刚疲惫不堪地结束了中学四年级的期末考试。同往年一样,福楼拜一家人来到特鲁维尔度假。

  • 标签: 福楼拜 丽莎 特鲁维尔 法国著名作家 包法利夫人 莱辛
  • 简介:《金童》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在跨文化语境下寻求自身美籍华人身份意义的一段个人经历。在该剧中作者一刀两刃地批判了西方文化的殖民扩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并超然地站在世界一体文化的立场,揭示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必然性;理性思辨之余,作者又不自觉地流露出寻根母体文化的内心渴求。

  • 标签: 《金童》 批判精神 文化家园 基督教 祖先崇拜 黄哲伦
  • 简介:当代澳大利亚作家女作家凯特·格维尔在她的作品《梦幻屋》中,充分利用自己作为文学创作专业“科班”出身所掌握的现代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不动声色地对传统的人文主义、主流文化、秩序、理性以及男性价值中心进行了全面的质疑、反拨与颠覆。小说选择了一个文学作品几乎永恒的话题——男女爱情与婚姻家庭——为框架展开故事,但却与传统的阅读期待背道而驰,整个目的在于戏仿、消解,对现有的价值观念与知识体系进行修正,彰显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表征。

  • 标签: 《梦幻屋》 格伦维尔 知识 颠覆 暗示
  • 简介:Womenwritersasananalyticalcategoryhassincethelate1990sgainedconsiderabletractioninthestudiesofpre-modernChineseliterature,withtranslations,anthologies,andthematicexplorationssurfacinganeweveryfewyearsineithermonographsoreditedvolumes.Referencetofeministliterarycriticismasananalyticalframework,however,isstillafairlyrecentdevelopment—thatis,untilRonaldEgan’sdefinitiveworkunderreviewhereonthemostwell-knownfemalepoetoftheentireChinesetradition,LiQingzhao李清照(1084-ca.1155).Notonlyisthis11-chapter,422-pagetreatmentofasinglewomanafirstinEnglishscholarship,Egan’stheoreticalstancealsomarksadeparturefromearlierworksthatplacetheirsubjectmattersinamorenativecontext.ThatalonemakesTheBurdenofFemaleTalentamustreadforallstudentsofChineseliterature.Moreover,throughoutthewholebookEganneverallowstheoreticaldiscussiontoovershadowhisfocusedanalysesofLiQingzhaoandthecircumstancesandchallengesshefacedasawomanwriter,thusretainingthedistinctiveappealofthebooktothemoretraditionalreadershipofSinology.Thisisnottodiscount,however,Egan’sconversancewithfeministcriticism;infact,his“substantialdebt”(p.8)toitisveryrecognizable,sincetheunderlyingapproachesarefullysubsumableundermuchofthepreoccupationsandassumptionsoffeministliterarytheory—and,consequently,susceptibletocritiquesofthetheoryingeneral.

  • 标签: 李清照 EITHER 接受史 this ENGLISH S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