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在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符号:语言符号、美术符号、肢体符号、物质符号等等,如果换一个分类法,我们又可以看到政治符号、文化符号、商业符号等等。而品牌则是用语言、美术、肢体形象、物质等表现形式共同组成的商业符号

  • 标签: 品牌符号 力量 语言符号 文化符号 分类法 美术
  • 简介:“表达障碍”是舍伍德·安德森作品《俄亥俄州的温斯堡镇》的重要主题。本文试图以其中第一篇故事《手》为具体研究对象,运用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理论解释这一主题的深层原因,指出“言说的主体”承受着“表达障碍”的痛苦是象征界对符号界压迫的结果。

  • 标签: 舍伍德·安德森 “表达障碍”符号界 象征界
  • 简介:在传统意义上,意识形态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后现代语境中,詹姆逊对它做出了独特的解释.本文从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入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学对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分析了其理论中意识形态与历史、乌托邦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思了其意识形态理论的难以克服的困境.

  • 标签: 经典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精神分析学 詹姆逊 历史与乌托邦
  • 简介:《周易》经文是一个以卦辞和爻辞为主体的语言符号系统,英译《周易》译者应力求传译卦爻辞的符号意义,包括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并在译文中实现原文的信息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

  • 标签: 《周易》卦爻辞 意义 功能 翻译
  • 简介:《摩罗博士的岛》是科幻小说奠基人之一的H.G.威尔斯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着力考证了此小说中伦理、法律对兽人和兽人社会的形成与维系作用,探讨了一个自上而下在未经启蒙的兽人群体中制定的伦理体系必然崩溃的原因,以及兽人的退化和兽人社会的崩溃对人类社会的隐喻。作者使用一系列符号作为道德在兽人社会中的具象化,比如"痛苦屋"、"赞美诗"、"肉食禁忌"等等,它们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自身道德和伦理禁忌起源的隐喻。兽人缺乏理解道德作用的智力,只是被迫遵守道德训诫,最终由于缺乏理性带来的对道德的自觉维护,小岛上的道德体系不可逆转地崩溃,作者借此隐喻了社会道德和人性的脆弱性,认为需要对人心中兽性的爆发永远警惕。

  • 标签: 《摩罗博士的岛》 伦理学批评 道德符号
  • 简介:本文主要考察布宁小说创作中运用的非语言系统的民俗象征,如基督教民俗文化中的象征、实物的象征、色彩的象征、信仰民俗象征等.并从这一角度分析布宁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对审美意境的透视等方面的特点,揭示作者创作中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到之处.

  • 标签: 小说创作 象征 符号解读 布宁 艺术表现手法 语言系统
  • 简介:辛格的《羽毛皇冠小说集》(ACrownofFeathersandOtherStories)①收集了24篇短篇小说,其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大多是对精神世界的透视。对充满着超自然力的神秘世界,辛格不是抱有怀疑态度就是加以讥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真理的虚无与幻...

  • 标签: 犹太教 幽灵 基督教 语言符号系统 羽毛 符号象征
  • 简介:本文探讨了莎剧《一报还一报》中法律希望对身体与欲望进行规范从而产生的冲突,而这一冲突最终以欲望——确切地说,是男性的欲望作为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生物特性因而不可抑制地胜出而告终。这也宣告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冲破政治力量的束缚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然而,在法律与欲望的交锋中,男性的性欲望被构建为自然的、生物的、毋庸置疑的,而女性的身体与欲望却成为了斗争的场所、手段与目的而被物化。随着莎翁作品走上神坛,上述性意识形态也在前意识层面成为毋庸置疑的生物特性及社会现实,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帮助延续着不平等的男女等级社会。只有解构被构建为普世的“人文主义精神”其背后的性别歧视,才能构建非男权的本位知识。

  • 标签: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法律女性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神话是存在于语言之上的二度符号系统,有着类似于诗歌的对偶结构;今日之神话也是一种审美现代性话语,是构成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罗曼·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在各个方面都印证了神话的上述特征。如果我们把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看成一个超文本符号系统,可以说,雅各布森穷一生之力建立起这一系统去探索语言中的"诗功能",而"诗功能"反过来也浸透到他所建立的符号系统中,令其呈现出结构完美,具有诗歌结构特征的神话体系。

  • 标签: 雅各布森 诗学 神话
  • 简介:网络文学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变迁,已经形成了当下商业化的成熟模式。而我们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却非常滞后,理论非常匮乏。网络文学是一种怎样的格局?网络文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都有哪些?学院派该如何介入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危机和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本文将逐一讨论,以求解答。

  • 标签: 网络文学 经验与想象共同体 二次元亚文化 影视改编
  • 简介:海明威作品中充斥着“硬汉”形象,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关注女性和女性意识的作家。本文对其短篇小说《雨中的猫》里“猫”这一符号进行解读,认为海明威笔下的“猫”是男权社会里女性的象征:它既是没有归属的漂泊者,又是渴望理解的社会零余人和无奈的被动接受者,其指代的女性生存状态就是非中心与边缘化。从符号学视角来看,海明威写作风格的“冰山原则”在于以有限的符号形式创造无限的意义空间。

  • 标签: 厄内斯特·海明威 《雨中的猫》 符号 女性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是从生态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角度审视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还没有涉及小说创作的“生活的符号化”主题。本文将以巴赫金的社会文化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特别是以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批评方法为核心,深入阐释小说《白噪音》的文本意义。本文认为,作品似乎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那样贴近物质世界,却在生活的符号化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诗性特征,发掘出后现代生活独特的精神世界。

  • 标签: 唐·德里罗 巴赫金 《白噪音》 生活的符号化
  • 简介:伦理本位是中国社会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核心"。本文从解析《喜福会》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入手,分析《喜福会》如何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进行解构,又如何在"破"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家庭伦理进行重建。

  • 标签: 家庭伦理 文化符号 解构 重建
  • 简介:作为传统修辞手法,拟称在诗歌中不表现身份与文化意识。不同的是,在拉金的《行军经过》等作品中,说话人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身份观,并力图通过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说话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源自拉金在《上教堂》中所表达的对民族生存结构的信仰,这种信仰最终指向一种自赏惧外的“电网意识”,成为拉金诗歌的争议之源。

  • 标签: 拉金 拟称 英国性 身份 文化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