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正>前不久听说,已故作家周波同志有一份遗稿,是关于域外的许多著名作家和光辉作品的研究的.兹已征得波同志的爱人、林兰同志同意,将该遗稿的全文八万余字,交给本刊,悉按原文,手稿原样,分为三期连载,从本期开始,于今年年内全部登完.这份遗稿是林兰同志收藏并亲手加以整理的.别的几位同志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本刊编辑部在发表时又对它作了一些查对、校订、补译、以及注释的很不完备的工作.我们感到,这份《波遗稿》真正是我国近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文献,更是一件迩足珍贵的美学的瑰宝.能发表这份遗稿,本刊引以为荣.

  • 标签: 遗稿 外国文学作品 作家 美学 手稿 周立波
  • 简介:<正>一九四○至一九四二的两年间,波同志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讲授"名著选读".波同志当年讲授过的我国的著名作家与作品,有鲁迅和《阿Q正传》,曹雪芹和《红楼梦》等.讲得更多的是外国文学,有高尔基、法捷耶夫、绥拉菲摩维奇、涅维洛夫,与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歌德、巴尔扎克、司汤达、莫泊桑、梅里美、纪德等和他们的经典名著.深为憾惜的是,许多讲稿已经丢失,就是幸存下来的这部分讲稿,也是残缺不全的.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外国文学 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 讲稿 莫泊桑
  • 简介:《悖与整合:中西比较诗学》(以下简称《悖与整合》)是一部理论体系构建严谨且宏大的学术专著。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这部厚重的中西比较诗学读本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杨乃乔教授至今为止撰写的惟一一部专著,共72万字;在这部专著的《后记》中,他曾陈述了自己思考、书写、修订及最终完成这部专著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学术阶段:“1992年至199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立论,形成了初步体系性的架构;1995至1997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完成了理论体系上的规模性构成;2006年至2017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就文献的使用、校对及理论逻辑的自洽化、深度化再度做出大规模的修订。”

  • 标签: 中西比较诗学 整合 悖立 学术专著 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 简介:那天,朋友邀请我去看纪录片《暴风骤雨》。周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是名著,得过斯大林文学奖。被改编的故事影片《暴风骤雨》半个世纪以来也一直被当做经典影片放映着。现在怎么又出来一个纪录片?原来,这是对电影《暴风骤雨》中人物原型的一次采访。听着老人们追忆当年土改时的“暴风骤雨”,你会感到,历史有另一番景象,并不是传说。

  • 标签: 《暴风骤雨》 周立波 长篇小说 影片放映 故事影片 人物原型
  • 简介:作为一个豪情满怀的爱国志士,辛弃疾虽然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但在屈辱的南宋历史里,毕竟激不起什么壮观的波澜。而作为一个引吭高歌的风华词客,他却与柳、苏、秦、李一起,构成宋词璀璨的夜空里,最耀眼的星座。

  • 标签: 辛弃疾 西江 孤独 天地 传奇 南宋
  • 简介: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一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陈三“格韵说”,上接魏晋以来以格、韵论诗传统,下启近代诗学的革新意识,对清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唐宋诗之争进行分疏和整合。他以唐宋诗精神气质为基础,吸纳同时代学术思想、诗歌文化理论精髓,汇入历史意识和生命的诗情,为新学j中击下中国传统诗歌树立美学典范,以回应诗歌的未来路径问题。“格韵说”诗学的价值取向已突破传统诗学辞章文艺学的范围,成为具有文化观照和思想深度的文化诗学。陈三也正是通过赋予传统诗学以更丰富的时代新义,从而实现了传统诗学的近代转型。

  • 标签: 格韵 同光体 文化危机 诗学转型
  • 简介:汉代画像艺术中大量刻画了豪强地主坛宇显敞,高门纳驷的庄园,今天我们从中不仅直面到他们奢华的生活.而且可窥见到当时庭院建筑的水准和成就。此图鸟瞰式地散点构图,让我们身临到这样一幕全景:轩敞的厅堂、蜿蜒的回廊、戏耍的技艺和寂寞的守门人……它们永远被圈定在那个时空,成为化石般的记忆.

  • 标签: 门阙 旧县村 庭院建筑 豪强地主 守门人 山东曲阜
  • 简介:非裔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颜色》中,以人道主义的社会生态关怀为基点,揭露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种族迫害、宗教欺骗及性别歧视和压迫。作品表达了作家反对种族迫害,主张种族问的和解;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要求男女平等;反对宗教欺骗,提倡信仰自由的思想,从而以平等相待、相互关爱的全新社会关系重构人类新的其同体丰向一种庄本科t垒、

  • 标签: 艾丽斯·沃克 《紫颜色》 生态社会
  • 简介:道立于一。在《书象文献》每期封面赫然标有“道立于一”的古文图式——一笔挺起《尚书》大义。大音声起,一阳柱其间,上之用,呈大吕方启之象。由此洞见书象之量宏旨。书象学象理根本是大张指示之用,是东方哲学之用,是圣人薪火之燃。

  • 标签: 东方哲学 抽象主义 艺术 视觉 天文 《尚书》
  • 简介:当代美国生态诗歌是生态危机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自然诗,它所关注的焦点始终不离生态、环境、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类命题。与传统自然诗的审美取向相比,生态诗歌最显著的美学特征便是“审丑”,即生态诗歌着力表现被传统自然诗忽略、遮蔽、排斥甚至是打压的那部分自然,那部分表面看来鄙陋卑丑、令人感到不快和厌恶的自然,揭示丑中所蕴含的深层的、内在的自然美,以期改变和重塑读者对自然的传统看法。本文从垃圾、暴力与死亡、“低等”与“有害”动物三个方面对生态诗歌的“审丑”转向进行了分析。

  • 标签: 生态诗歌 审丑 垃圾 死亡 动物
  • 简介:美国生态批评第一波存在一些偏狭倾向,尤其是选择性地突出乡村风景地貌和防护主义或保护主义传统、忽视环境正义等其它环境主义主张这两点,造成了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几近缺席。研究范式的转型克服了这些偏狭倾向,迎来了生态批评第二波,也迎来了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新兴勃发。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式初见端倪,但仍存在发展失衡、方法论和理论框架有待完善的缺憾。进一步推进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对于发展美国生态批评乃至世界范围的生态批评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 标签: 少数族裔 生态批评 历史 现状
  • 简介:格雷厄姆·哈根与海伦·蒂芬合著的《后殖民生态批评》一书将后殖民研究与生态批评理论相结合,通过分析具体文学文本探讨了种族主义与物种主义、发展与环境问题、法律权力与情感归属、动物再现、动物保护与本土居民权利等困扰后殖民地区的生态和社会问题,聚焦于发展、环境和动物及其相互关系,指出讨论生态和环境问题必须考虑新旧殖民主义的影响,发展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辅相成,在反思人文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建构新型的人与非人类自然关系。该书为解读文学文本和干预社会提供了新视角。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发展 环境 动物
  • 简介: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生态批评深切关注了进入全球化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其主要内容包括: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和自然界的压迫,呼吁关注妇女生存状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聆听属下妇女真实的声音;关注世界银行与'绿色革命'背后所隐藏的西方中心主义对东方的非生态正义,以及基督教文化中体现出的人类对自然的生态压迫,吁求'从底层学习'和'动物解放神学',倡导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

  • 标签: 斯皮瓦克 非生态正义 全球化 后殖民生态批评
  • 简介:张炜是一位充满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日益萎缩深感忧虑,因而试图从广袤原野里寻求精神的归宿,在创作上始终坚守着原野的书写,以此来渗透着一种生态呼唤.

  • 标签: 张炜小说 原野书写 生态呼唤
  • 简介:当代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意识不仅表现在对荒野的熟爱、对文明的反思以及对印第安人生活的向往上,而且还体现在他的生物区域主义思想、生物中心主义思想、对生态学和道家佛教生态智慧的借鉴以及他所主张的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创作观等方面。

  • 标签: 加里·斯奈德 生态 自然 佛教 道教
  • 简介:当代地理学家段义孚建构了富含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方"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也是段义孚文学艺术理论展开的逻辑起点。段义孚把文学艺术视为"虚拟的地方",是"思想建造的庇护所"。他提倡积极并合理地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既体现文学艺术自身形式上的审美意义又关注其道德价值,以维护生命天性的完整。

  • 标签: 段义孚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 生态文艺观
  • 简介:10月23日,由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新民晚报社和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上海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协会共同主办的“2010国际城市生态旅游论坛”,在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开幕。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总千事蒋明君、联合国助理秘书长上海世搏会联合国展区总代表阿瓦尼·贝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俄罗斯委员会执行官根纳吉·施拉普诺夫、新民晚报副总编裘正义及龚心翰、刘振元等出席了开幕式。

  • 标签: 旅游论坛 城市生态 国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世博园 文化艺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