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本次大赛是中国网络文学评论队伍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参赛文章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优秀青年学者对网络文学的研判颇有深度,而有些文章的理论思维、学术视野、艺术判断力还显得有些弱。本次大赛学院参与的热情明显高于民间,这是网络文学批评逐渐被主流接受的重要信号,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网络文学批评如何不被狭隘化和小圈子化,如何体现出大众文化的广泛性和群众性,特别是如何在传播新的网络文明,构建新型文化等新的历史课题面前有所作为。

  • 标签: 网络文学评论 评论视角 理论视点 群众性
  • 简介:君子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名词,它约束着中国古代人们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代社会,对于君子的研究从未停止,这些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君子的概念,对当代社会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影响。

  • 标签: 君子 人格 心理研究
  • 简介:2016年12月24—25日,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杂志社主办,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承办的“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趋势:学术前沿与理论反思”专题研讨会在南京邮电大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聚焦新世纪以来的外国文学研究,主要议题包括外国文学研究新趋势、当前外国文学理论的运用与反思、新世纪外国文学学术前沿思考等议题。来自全国近70所高校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 标签: 外国文学研究 南京邮电大学 理论反思 南京大学 文化研究所 南京工程学院
  • 简介:<正>1990年7月1日至5日,中苏文学关系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中苏比较文学研究会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有中苏学者参加的一次盛会。国内著名苏联文学学者戈宝权、叶水夫、李明滨等向大会提交了论文或与会发言。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世界文学研究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中苏文学 苏联文学 比较研究 戈宝权 文学作品
  • 简介:所谓土族文学是指士族文人所创作的,以反映士族意识为主的,体现士族阶层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以“士族文学”命名的研究专著,但是在本时期学术研究中有很多涉及到与“士族文学”相关的内容。本文尝试综述如下:

  • 标签: 士族文人 文学研究 综述 两晋 文学作品 审美情趣
  • 简介:2018年12月15—16日,由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暨《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编辑部联合主办的“跨学科对话与平行研究”首届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论坛得到了上海师范大学及上海市高峰学科——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等单位与组织的大力支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6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聚焦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围绕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跨界研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 标签: 平行研究 学科对话 论坛 上海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
  • 简介:<正>由国际经验美学学会主办的第11届国际经验美学会议,于1990年8月22日——25日在布达佩斯举行。来自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近三十个国家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本届会议。会议的议题有:(1)图像知觉——偏爱——审美经验;(2)艺术创造力;(3)艺术——计算机——数学美学;(4)音乐心理学;(5)文学理解心理学;(6)环境心理学。会议共收到70多篇论文。除主旨讲演以外,按以上6个专题分组宣读论文并进行讨论。

  • 标签: 艺术创造力 经验美学 数学美学 文学 会议综述 比喻
  • 简介:<正>当代英语语言文学批评理论之父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对于十九世纪加拿大文学批评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加拿大的文学界具有一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反理论倾向。直到二十世纪初,文学批评在加拿大才开始发展,但只是步人后尘,毫无创新可言,根本谈不上“加拿大”文学批评。然而,随着马歇尔·麦克卢汉与诺斯罗普·弗莱的批评著作的问世,加拿大文学批评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麦克卢汉从1943年到1962年之间发表的一系列的批评文章和随笔(1969年收集出版,名为《腹地的景色》),揭开了加拿大文学批评繁荣的序幕。弗莱的《批评的剖

  • 标签: 加拿大文学 阿特伍德 六十年代 文学界 维多利亚时期 文学批评理论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60年,然而这段历史从未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尘封.各类二战的文章、书籍、图片不断面市,一次次刷新着人们对战争的记忆.对于这惊心动魄的二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完的未公布的故事.事实上,后来人在挖掘一个个细节和故事的时候,都在用全新的视角审视二战、反思二战.翻开书页,重大的历史瞬间如在眼前,泣血的战争故事感人肺腑.二战作品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现采撷浪花几朵,以飨读者.

  • 标签: 二战作品 作品综述 文字二战
  • 简介:我国对东方各国文学的研究、翻译、评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国内,东方文学这门学科在学科定义上有着特殊的位置.1998年教育部对二级学科进行大规模整合,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学科合并,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原有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两个二级学科整合,称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而这门学科的核心课程"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在传统意义上约定俗成地分为东方文学和欧美文学两大部分.

  • 标签: 中国 东方文学 研究综述 学科建设 学术交流
  • 简介:"现实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俄国文艺学派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它对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转向,以及翻译政治批评范式的建立都具有启发意义.本文在考察该理论内涵和学术立场的基础上,运用现象学文论对其核心概念"艺术现实"和"历史现实"等进行分析,指出"艺术现实"与"历史现实"的非对应性以及它自身的非单值性,正是影响其"历史现实"、"原著艺术现实"和"译著艺术现实"三者等值关系成立的原因所在.

  • 标签: 现实主义翻译理论 现象学 艺术现实 学术立场 历史现实 非对应性
  • 简介:<正>历史的回顾欧洲悲剧理论,先由亚里斯多德开始创立科学体系,黑格尔继续进行深刻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这是两大高峰。他们的美学思想,曾经先后在历史上发生重大影响。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总结古希腊悲剧的辉煌成就,在《诗学》中系统地阐述了悲剧问题。他在著名的悲剧定义(第六章)中,关于描写对象、艺术手段、表现方式以及悲剧快感,作了明确规定。他认为,戏剧所“摹仿”的是“在行动中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他指出悲剧包含六个成份,“最重要的是情

  • 标签: 悲剧人物 悲剧性 俄狄浦斯王 悲剧理论 悲剧冲突 悲剧快感
  • 简介:2009年8月14日至21日,“生态文学与环境教育:亚洲跨文化论坛”如期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瑞士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FPH)、印度可持续发展全球公民协会、德国古藤堡大学、全球水伙伴(中国)和北京生态集团等单位合办。

  • 标签: 文化论坛 生态文学 环境教育 亚洲 北京大学 综述
  • 简介:自本刊去年第6期出版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本编辑部全体同人一直处于激动、兴奋、欣慰的心情之中.每天,少则数十封,多则数百封充满深情厚谊、真知灼见的信件从全国各地飞抵编辑部,让我们品尝到了各具酸甜苦辣风味、绝对有益于健康的美味佳肴和良药补品.许多素未谋面的读者同时给我们寄来了表达美好祝愿的圣诞、新年贺卡或明信片;有的读者自撰对联、写诗庆贺出满百期;部分读者风尘仆仆地来到编辑部,为的就是给我们亲手递上一张新年贺卡,以表达诚挚的谢意和衷心的祝愿;不少读者给我们打来电话,畅谈对本刊的看法,其中有的读者在寄出读者调查表后,惊喜地收到了从封面到内容令他们感到新颖的本刊第100期,马上打电话来表达他们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与激动……

  • 标签: 动力希望 希望译林 情况综述
  • 简介:酷儿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便深受后结构主义影响,大多数酷儿理论的相关著作及选集前言,都选择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概括酷儿理论精要,而处于福柯及巴特勒理论体系根基位置的身体,却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并且,近年来学界的身体转向对酷儿理论也鲜有提及。本文旨在借助重读福柯及巴特勒的相关著作,为理解酷儿理论挖掘新的身体视角。本文认为,酷儿理论的精髓在于揭示话语规训身体的机制,发掘身体突破话语规范的潜能,身体视角可以促进酷儿理论的转型,且能够推动酷儿研究的跨学科合作。

  • 标签: 酷儿理论 身体 后结构主义 福柯 巴特勒
  • 简介:“现代化理论”及“传统—现代”论是当代西方中心论的新形态,“依附—反依附”理论及“中心—边缘”二元观则对此提出了挑战。在此基础上,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把“世界体系”作为基本单元,对人类现代社会进行综合整体把握。其“中心—边缘—半边缘”三元结构论是对“东方—西方”或“西方—非西方”二元对立模式及西方中心主义史观的超越,形成了全球观与现代世界史的新模式,启发了阿布—卢格霍德、彭慕兰等一些学者发现“现代世界体系”之前的“早期世界体系”,从而对世界历史的结构做出了新的解释。柄谷行人“资本—民族—国家”三元构造论及“走向世界共和国”的瞻望,则是对“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对“东方—西方”二元结构论的再超越。

  • 标签: 比较文化 “世界体系” 东方—西方
  • 简介:本文通过梳理、评介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著述的中文翻译以及研究情况,试图呈现国内齐泽克研究的基本面貌和研究重点的转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代表人物,到拉康思想的继承人,再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者。中国学者们不断调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从而趋向齐泽克的过程,也正是他们汲取齐泽克的理论成果来应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诸种问题的过程。齐泽克是“不能被整除的剩余物”,那个被整除的幻象挤压掉的余数/冗余物,才是批判性揭示社会现实的裂隙所在,是未来原创性思考诞生的母体(Matrix)。讨论他的著作在中文世界的传播、接受以及研究情况,亦是国内学界在“理论之后”的平淡时刻里,再度反思与探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的一个契机。

  • 标签: 齐泽克 意识形态 后马克思主义 拉康
  • 简介:<正>经过历时一年的精心筹划,第一届“妇女与文学”国际研讨会于1995年6月20—23日在北京大学如期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促进对妇女文学的研究,并为将于九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献礼。研讨会由北大英语系中外妇女文学研究学会、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杂志社和天津市文联《文学自由谈》杂志共同承办。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日本、韩国及香港地区的二十多位海外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女作家代表出席了此次盛会。开幕式于6月20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电教报告厅隆重举行。大会倡议与组织者、北

  • 标签: 研讨会综述 妇女文学 中国女作家 女性形象 托妮·莫里森 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