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0 个结果
  • 简介:英国荒岛文学作品以与世隔绝的荒岛作为叙事空间,展示了现代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阐释了作家对现代人与自然的境况及其命运的认识,表现了作者既眷念现代文明,又崇尚原生态自然的矛盾心态;既体现了对现代的向往与追求,又蕴含了对现代的反省与超越;既揭示了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又暗示了现代人追求的人境和谐只是一种乌托邦幻象而已。

  • 标签: 荒岛叙事 现代性 自然
  • 简介:从空间诗学和空间政治的角度看,《鲁滨孙漂流记》提供了一个西方现代展开的初始场景。小说中的空间建构与主体的形成同步进行,空间的生产与文化的定位互补互动。鲁滨孙在谋划生存、构建空间的同时,发展出一种比笛卡尔的“我思”更为实在的、可触可摸的主体性意识;通过划界和构建,鲁滨孙生产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空间,开启了自己的此在世界,也开启、构建和定位了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小说将空间叙事现代主体与帝国政治交织在一起,实现了诗学.政治功能的互相转换。

  • 标签: 《鲁滨孙漂流记》 空间生产 文化定位 主体性 现代性
  • 简介:现代的理念──哈贝马斯论现代的哲学话语刘锋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围绕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已经发展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后现代主义的修辞策略广泛地渗透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导致深刻而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在这一迭变过程中,诸多传统的意义资...

  • 标签: 现代性批判 哈贝马斯 海德格尔 德里达 主体性原则 文学批评
  • 简介:20世纪初叶,翻译文学风起云涌,一度受到高度重视.我们走进这一特定的历史场域,解读翻译文学中晚清翻译小说的繁荣、民初通俗小说的流行、文学翻译的实践和"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多元选择等现象,并梳理中国翻译文学的变迁与社会文化思潮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就不难看出,中国翻译文学在当时所承担的是启蒙救亡和文化建构等的社会使命.

  • 标签: 中国翻译 变迁刍议 现代性变迁
  • 简介:《城堡》在时间上既具有传统的现代因素,又具有反传统的后现代因素。小说中K的生活和经历大致可以清理出一个时间秩序,但另一方面,小说中,不论人物的行动时间还是作者的叙述时间都有变异。小说中两封信的事,因为没有时间顺序或者说时间混乱,我们无法复原或勾勒出它的故事和情节。

  • 标签: 《城堡》 卡夫卡 后现代 时间
  • 简介:自然主义文学潮流和自然主义诗学是19世纪后期欧洲科学技术大发展、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文化语境下产生的文学理论和实践,而那时正是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新兴社会的“现代”发展成熟的时期。因此,自然主义诗学的兴起与“现代”密切相关。自然主义诗学所体现的现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科学和科学思想的推崇与借用,其二是对理性的尊崇与肯定,其三是大胆破除迷信,颠覆传统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学观念,追求文学创作的自由。

  • 标签: 诗学 自然主义文学 文学理论 “现代性” 传统文学 颠覆
  • 简介:在本雅明之前,传统批评将狄更斯与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用文学蒙太奇的方法探索狄更斯、城市化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经验、记忆、闲逛等维度发现了狄更斯的现代,重铸了狄更斯的形象,即狄更斯的小说用具有碎片意义的话语表述了现代城市经验的非连续、转瞬即逝和记忆的空间化,洞悉了现代的本质。

  • 标签: 本雅明 狄更斯 现代性
  • 简介:小说《伤逝》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用倒叙结构中的对比诗化结构表现出了鲁迅充满现代悖论的婚恋观与女性观。作为在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间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涓生在反叛传统之时,仍然难以彻底告别传统女性观的影响。鲁迅不是在道德层面上批判涓生之罪,而是在生存要义的前提下,呈现出了爱情的脆弱本质。

  • 标签: 《伤逝》 现代性 男性视角 女性观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对于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较多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于小说叙事范式的研究很少。而探讨小说叙事范式的变化,不仅能够揭示文学观念的变化,而且还能了解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德语现代主义文学从传统的以时间为基本线索的线性叙事向空间叙事的转变,分析了空间叙事的具体手段。最后,文章还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转变。

  • 标签: 叙事研究 德语现代主义文学 线性叙事 空间叙事
  • 简介: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审美观念与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充分地表现出超越既往与凡俗的审美现代品格,具有了现代本质特征,具备了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必备的品质。

  • 标签: 审美品格的现代性 经典性
  • 简介:澳大利亚女作家盖尔·琼斯的《抱歉》一出版便以其显著的主题与风格引发了争议。有些批评家认为,它是一部反映澳大利亚民族寓言的宏大叙事小说。本文认为《抱歉》中虽确有政治话语因素,但它呈现的更是一种后现代"小叙事",因为它首先立足于白人视角,讲述一个白人女童的家庭恐惧故事;其次,该作品基于澳大利亚本土知识,呈现一种柔弱和妥协的反殖民话语;第三,它以一种"诗意迂回"的方式,书写他者的伤痛。作为"小叙事",《抱歉》具有后现代小说的对抗性特征,它从个体经验出发,努力探求在理解"他者"的基础上与人交流的可能

  • 标签: 盖尔·琼斯 《抱歉》 后现代 小叙事 个性化叙事 对抗性写作
  • 简介:卡夫卡作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建立并开拓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维度,发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独特的表现方式。其中,形象的哲学与寓言型象征、细节的真实与钟摆式结构、手法的怪诞与逻辑的悖论、祈祷式写作与平直的叙说是这种叙事维度的基本呈现。

  • 标签: 卡夫卡 现代主义 叙事 开拓
  • 简介:摘要:通过比较马金莲与傅爱毛的作品,勾勒出宁夏西海固与河南中原不同地域文化的轮廓,对两地文化进行共时研究;从民俗宗教视角切入,旨在展现现代给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影响,强调现代及其同质带给普通下层民众的冲击,使人对不同地域的现代困境产生一定的思考。

  • 标签: 马金莲 傅爱毛 民俗宗教 现代性
  • 简介:美国越战叙事文学大多属于巴赫金所说的独白小说,作者没有跳出自我意识,与小说人物之间缺少对话,小说人物的意识被纳入了作者意识的框架,作者意识决定了笔下越南人的言行举止。这种独白使得美国作家难以全面、清晰地认识自己和美国文化。作家与小说人物的高度一致也使这些越战叙事作品在艺术上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然而,还有一些美国越战作家虽然对越南人仍然不甚了解,却表达了与之对话的愿望,在努力了解越南人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标签: 美国越战叙事文学 复调理论 独白小说 越南人
  • 简介:美国后现代作家多克托罗擅于运用“拼贴”手法展现后现代作品片段、凌乱性、边缘和分裂的特点.《皮男人》中,他通过视角和话语的拼贴、历史事件的拼贴、小说人物的拼贴三个角度表达了对美国现代社会的关注,揭示“被压制的真实”,通过“事实的降格”来揭露和抨击权力政治的谎言,达到“去权威化”的效果.多克托罗借助“拼贴”手法有意唤醒读者去了解和发现历史真相和社会现实,让读者意识到文本意义和历史真相都是社会的语境建构,是一种基于特定利益的“谋划的事实”.

  • 标签: 《皮男人》 拼贴 谎言 异化 去等级化 分裂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如《堂.吉诃德》、《浮士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作品的重新读解,考察了西方文学中世纪以来的欲望叙事模式。本文采用精神分析学派拉康的欲望理论,认为欲望包含两层涵义,即"欲求"与"匮乏"。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阐述了西方文学中世纪以来的欲望叙事从否定性的,突出自我的不足或罪的欲望叙事,转向生产的他者欲望叙事的过程,同时认为这一过程伴随着主体的建立及拆解。欲望叙事从"欲求"走向"匮乏"的历程,也是自我建立、质疑并最终摆脱主体身份,走向他者的过程。

  • 标签: 欲望 匮乏 欲求 自我 他者
  • 简介:与经典叙事学单一的结构主义范式形成鲜明的对照,后经典叙事学并不是一元的理论流派,而是繁杂的“批评画框”,是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修辞叙事学、跨媒介叙事学、历史文化叙事学等诸多新叙事理论的“杂合”。在当前中外大量关于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对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各个分支之间关系的探讨无疑是一个盲点。本文以后经典叙事学的两个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学和修辞叙事学为例,在考辨“读者”、“语境”以及“不可靠叙述”等争议概念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不同派别的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排他和互补

  • 标签: 后经典叙事学 复数性 排他性 互补性
  • 简介:一句话概说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①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已走过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不同派别.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 标签: 叙事学 结构主义 形式主义 叙事结构 小说 历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