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1 个结果
  • 简介:周宪在《南方文坛)2001/1“笔谈一对话”一文中谈到:从比较的意义上说,现代呈现为两种彼此相对的逻辑。一种可名之“启蒙的现代”,另一种是“审美的现代”。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和冲突,都可从这矛盾中去探寻。如果把前者视为以数学或几何学为原型的社会规划,那后者则是对这种逻辑和

  • 标签: 现代性 探寻 文坛 启蒙 原型 呈现
  • 简介:延安时期文艺上'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因应了民族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故而是民族主义话语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上的一种显明表达或呈现.'民族形式'这种有待创造的新形式是一种既有民族又含现代现代形式,民族-现代乃是其特有的现代内涵.置身于'民族形式'论争中的周扬、何其芳等人,在文艺实践上坚持了一种艺术形态的二元论观念,但在最终的价值取向上又分明指向了文学的民族-现代.无论是地方形式、民间形式,还是传统的民族形式,只有在民族-现代的统摄下才能显示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且只有如此,才能转化为新的'民族形式'并成为其内在构成的有机部分.

  • 标签: 民族形式 现代性 文学观念 呈现 论争 民族主义
  • 简介:摘要当下,舞蹈作为肢体语言传达思想的视觉艺术,其运行机制、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已发生转变,受此影响,现代舞蹈审美已发生巨大转向。通过分析时代思想的转变,视觉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冲击等方面对舞蹈审美转向的影响,理清其转向内因,探究在此转向下舞蹈的发展途径。

  • 标签:
  • 简介:《亚洲新电影之现代》中的“现代”折射出亚洲新电影在文本形式、内容精神及品格风貌等各方面特性。将“现代”视为一个动态概念,亚洲新电影可被视为一个具有开放与颠覆、正在演进中的动态体系,从而诠释出电影与亚洲文化、社会和政治之间一种富于张力的、复杂又暧昧的交互关系。亚洲新电影在亚洲国家/民族身份的建构中,既有自觉的主体意识的生成与寻觅,又追问自己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认同与被阐释。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与碰撞中,亚洲新电影铸就了自身具有内部异质与文化想象的独特品格。

  • 标签: 《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 全球化 主体性 民族身份 文化自反
  • 简介:随着中国社会现代的演进,工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完成了对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改造,理性的、重视法规的、科学的、工业发达的、效率高的现代城市文明取代了直觉的、人文主义的、以农业为主的、

  • 标签: 社会现代性 左翼作家 书写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商品经济
  • 简介:民族国家意识作为现代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一川先生指出:“中国形象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作家和诗人们总是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中国。”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从乡土的角度来想象和构造中国形象,则是一种非常直接也比较普遍的现象。以人的自由自觉为核心的道德、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的理性原则,贯穿在乡土中国形象的建构和想象中,在从乡土性出发对本民族的自我审视的具象表达中,形成了现代新传统。

  • 标签: 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形象 乡土性 中国文学史 形态 国家意识
  • 简介:一何谓现代主义?——尽管络绎不绝的著作已经汗牛充栋,但是,各种阐释仍然没有一个尽头。这首先表明了西方文化对于现代主义的久久震惊。现代主义放肆地践踏传统,亵渎经典和大师,并且企图在文化废墟之上重铸一批面目怪异的语言产品。迄今为止,还是有许多人回不过神来:这一只横冲直撞的怪物从哪里跑出来?现代主义起源于什么时候?1880年,1910年,1915年,抑或是1900年①?现代主义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文化类型具有哪些特征?现代主义运动分解为几条线索,如何与现代社会互动?另外,现代主义结束了吗?现代主义是被大众抛弃了,还是意外地成为自己所鄙视的经典?显然,这一批问题极为复杂,视域的转换或者历史资料的积累将不断地修正既有的结论,甚至派生出另一些意想不到的线索.

  • 标签: 现代主义 个人主义 现代性 西方文化 文化类型 运动分解
  • 简介: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如同“文学是什么”一样难以回答,卡勒在《文学理论》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学也许就像杂草一样。”①后花园里,把不是杂草的铲掉,剩下的就是文学,小说的认识与此类同,或许比这还要复杂的,盖因今天所谓不是“小说”的事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书写体系的分类中又有可能具有小说的名称,而要铲掉那些不是小说的小说就颇费周折。

  • 标签: 小说 概念演变 《文学理论》 现代性 视域 民族文化
  • 简介:鲁迅是具有深刻的现代意识的启蒙主义者。他留给中国现代文学最宝贵的东西,是既与西方文化现代相通又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文学精神,它包含始终如一的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启蒙理性,质朴的平民情怀与自审意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和永不愿放弃的人的解放的理想。这种文学精神,至今是照亮我们文学前途的灯火。

  • 标签: 鲁迅 现代性 文学精神 启蒙主义 个体自由原则
  • 简介:从长远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对神性的冲击作用具有历史的必然,望远镜的发明不仅没有巩固上帝的地位,相反它的到来粉粹了我们对于神的信念,神话也随之渐渐祛魅。不过神性仍蛰居在我们内心最隐蔽的一角,使"善根"可以照常生长,这也

  • 标签: 迟子建 现代性追求 额尔古纳 性遇 河右 祛魅
  • 简介:经过十年周折的电影《白鹿原》终于以剪辑版公映了,电影这种强势传播媒介促使大家重新将目光聚焦于“白鹿原”。我借机重读了一次原著,加深并厘清了某些蒙昧的感受。《白鹿原》我至少买过三次。第一次是趁热打铁,但书被一个师妹借走未还,对我从书架上抽下书的样子至今记忆犹新。

  • 标签: 《白鹿原》 乡土中国 重读 现代性 传播媒介 电影
  • 简介:作为一门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学科,比较文学仍旧常常被误解为一门几乎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无师自通的学问。甚至一些比较文学科班出生的学人也认为,只要具备相应的语言(主要是外语)工具和一定的中外文学和文化修养,只要研究对象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文化和学科的文学现象比较,不管基于何种价值立场和主体局限,似乎都可以视作为比较文学了。事情果真是这样吗?未必!作者认为,任何所谓的比较,都需要价值理念去支撑,比较的学理要求、问题意识和价值目标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科方法和研究范式的有效。特别是在当下所谓现代视域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只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拆解文化中心主义、肯定多元文化共生权利、坚持价值倾向和发展担当互补共存的意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价值理念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方法,甚至是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比较研究,同样不能保证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所期待的结果。

  • 标签: 比较学科 问题意识 价值理念 方法有效性
  • 简介: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乡村的想象和描述一直存在着矛盾和犹疑。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也愈演愈烈。乡村乌托邦消失在地平线以下,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变成贫瘠而充满危机的原野。90年代以后,城市在加剧膨胀,它像一块正负极随时调换的磁铁,在吸引原乡居民的同时又排斥着他们的接近与介入。在这样一种悖论的状态中,当代农民面临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危机,原有的生活秩序被彻底打乱。革命时期具有身份优势的农民在当下环境中被彻底边缘化。近年来,知识分子对乡村的描述和想象大都集中在对或贫或困的思虑和挖掘之中。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乡村 现代性 城市化进程 当代农民 田园牧歌
  • 简介:巴塞尔姆在《玻璃山》中通过对传统童话的戏仿,利用碎片拼贴的叙述模式荒唐诙谐地再现了漫游于后现代城市的作家在探索创作之路时所面临的困境:作为后现代生存状态的观察者,作家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文学形式已无法担当书写当代都市经验的重任以及后现代城市生活的反童话本质。这些思考在他们城市意象的描摹中展现出来。在作家玩世不恭的表面之下,隐藏的是对人性、传统的人文价值、后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严肃思考。

  • 标签: 《玻璃山》 后现代 作家 城市 漫游者
  • 简介:“研究科幻文学如果不从‘现代’着手,就不能真正接触它的内核”1,吴岩此言乃是确论。在世界范围内,科幻小说存在两条发展路径,进而也形成了两个彼此密切交融但其差异性特征又极为鲜明的传统。

  • 标签: 科幻小说 现代性 传统 科幻文学 世界范围 差异性
  • 简介:现代”及“现代神话”概念辨析“现代”是以西方的历史/文化演变为参照的一个概念,它在不同层面上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从社会学层面讲,现代是确立现代史的标准,是指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精神,包括工具理性(科学)和人文精神(个体价值),在这种理性精神引导下,西方世界才由古典时期进入现代社会,由农耕社会进入机器时代,由神的统治到人的自我解放。而从文化的层面上讲,文化,比如说文学的现代却是通过对社会学意义上的现代的批判和抗议而获得的,它是20世纪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走向成熟,现代化基本完成,并向后工业社会转化,因而现代的弊端日益显露,理性精神的神话也趋于破产,人们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现

  • 标签: 艺术评论 中国 电影传统 现代性神话 现代性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观念、文学形式等因素生成、嬗变的主要动力大多不是来自文学内部,而是主要来自现代社会制度、现代文化形态等外部世界的变革力量及影响。特别是在巨大历史变革时期,文学旨向、文学功能乃至叙事形式都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思想意识等社会话语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

  • 标签: 现代性转型 文学功能 历史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 现代社会制度
  • 简介:现代的基础,是个体独立于潮流之外进行思考的勇气和习惯。潮流是社会体制的建构者所希望引领的人类发展的方向。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社会体制的建构者们制造出一套话语,期望或强制他们所引领的人们相信。问题的复杂在于。体制是多重甚至无处不在的。任何一个目的,都会构成一种或大或小的体制。

  • 标签: 文化现代性 社会体制 美学 人类发展 复杂性 成一
  • 简介: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诗歌,其现代主要体现在以下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上:内心独白、碎片并置、自由联想、时空倒置。意识流技巧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时空,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 标签: T·S·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现代性 意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