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忧郁是本雅明思想重要概念。《德意志悲苦剧起源》书中,本雅明借助丢勒画作《忧郁Ⅰ》解读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批评观念。本雅明丢勒画作解读绕开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路,取道潘诺夫斯基等人艺术史阐释路径。潘诺夫斯基看来,丢勒画作改写了中世纪人们忧郁负面评价,赋予其人文主义积极价值。本雅明承继了潘诺夫斯基的人文主义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将丢勒画作置于早期现代性批判视野当中来审视。丢勒画作中所呈现“物世界”主人公“沉浸式认识”,实际上是康德以来启蒙理性反思。启蒙理性方面造成了主体与客体分离,使整个世界变得日益机械化;另方面使得政治共同体陷入动荡危机之中,在这个日益主体化物化世界政治性决断变得不可能。

  • 标签: 忧郁 本雅明 潘诺夫斯基 丢勒 人文主义 现代性批判
  • 简介:1948年,刘以鬯从上海来到香港,与众多从中国内地来到香港作家样,本视香港为暂居之地,不意住多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南来香港作家徐訏、赵滋蕃、林适存、力匡、徐速等人都把乡愁香港抗拒写入作品,刘以鬯同样有怀乡书写,但作品与其他同时代南来作家颇为不同之处,在于他南来者文化处境矛盾特别敏感,写出香港与上海都市化上类近而呈现于作者心中矛盾。可能由于刘以鬯本人1948年来港,《香港时报》工作数年后,至1952年往新加坡报界任职,再于1957年返港,他把这两次来港经历,部分反映在小说中。

  • 标签: 《过去的日子》 刘以鬯 《酒徒》 1948年 中国内地 五十年代
  • 简介:广西山歌传得远,古时传唱到今天;如今来唱中国梦,腔调更美歌更甜。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学界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式菲裔移民作家美经历书写,同时奠定了布洛桑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短篇小说《众生之》作对比,试论布洛桑《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美国梦虚幻性,以及世界性普世价值个以白人为主流美国社会(WASP)少数族裔潜移默化影响其实质性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这种同化性“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里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困惑,并解释美遭遇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不过是种世界性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性想象所勾勒出来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美实际经历反照,揭示了菲裔等少数族裔美的苦难遭遇生命体验,同时饱含了卡洛斯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份期许希冀。

  • 标签: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
  • 简介:尽管伊丽莎白·毕肖普触景默想诗《渔房》萨缪尔·柯尔律治叙事诗《古舟子咏》形式、长短和风格上好像大相径庭,但是两首诗处理大海经历上却极其相似,两部作品隐含作者有着相近的人格和诗境,两部作品文体上也有很多相近之处。毕肖普留意平凡之美的精神、她对超自然力量看法加上她对动物态度都可能使她成为欣赏老水手故事理想听众。水作为知识主题以及汲取知识再到升华过程两部作品中产生了共鸣。

  • 标签: 毕肖普《渔房》 柯尔律治《古舟子咏》 文体 意象
  • 简介:随生活感悟确定画作题材,笔墨抒发表达个人情感,是新文人画派对传统小品画继承发扬。《咖啡鸟故事》系列创作作品,立足现代都市生活,聚焦普通白领自我感受,以创造方头方脑、形似咖啡壶笨小鸟形象方式,阐释青年画者对生活认知,力图表现在中国现代历史大进程,平凡普通都市青年自身梦想不懈追求以及对生活如意与失意感恩心态。

  • 标签: 中国画 咖啡鸟 新文人画派 自我感受
  • 简介:澳大利亚女作家盖尔·琼斯《抱歉》出版便以其显著主题与风格引发了争议。有些批评家认为,它是部反映澳大利亚民族寓言宏大叙事小说。本文认为《抱歉》虽确有政治话语因素,但它呈现更是种后现代"小叙事",因为它首先立足于白人视角,讲述个白人女童家庭恐惧故事;其次,该作品基于澳大利亚本土知识,呈现种柔弱妥协反殖民话语;第三,它以种"诗意迂回"方式,书写他者伤痛。作为"小叙事",《抱歉》具有后现代小说对抗性特征,它从个体经验出发,努力探求在理解"他者"基础上与人交流可能性。

  • 标签: 盖尔·琼斯 《抱歉》 后现代 小叙事 个性化叙事 对抗性写作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矛盾与张力愈发显著,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化上两极格局,极是由“全球化”带来文化趋同,而另极则是由“地方化”造成文化多元和文化孤立。面对错综复杂全球本土化语境,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做出了不同文化选择。大批有识之士选择超越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局限狭隘,把眼光投向非西方文化,从世界文学世界主义这两种互相交织、互相补益理论话语体系中发掘现实意义。

  • 标签: 世界主义 世界文学 全球化 地方化
  • 简介:自90年代初以来,英美主流媒体隔三差五发表些反思文学现状文章,要么声称"文学正在死亡",要么声称"文学已死"。20世纪最后不到10年时间内,耶鲁大学出版社出了三位文学研究大家以"文学之死"为主题专著,三部书名所示内容目了然:

  • 标签: 文学反思 电信时代 全球化 对话 学思 大学出版社
  • 简介:中国古代题画诗文常被视为画作“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画面交相“融会”从而达到“诗情画意”意境。本文则认为应对这些空泛模糊的话语保持审慎态度。我们可跳出审美论之外,将题画诗文放回到原本社会语境,从社会功用角度去理解发展本文社会交际、地域竞争身份建构三方面入手,来探讨题画诗文中国古代所发挥部分社会功能,以及题画诗文获得发展社会动因。这三方面实则相互关联:苏州地区文人频繁使用题画诗文进行社会交际,导致题画诗文成为“吴地”画坛“招牌”。题画诗文助阵明中后期“吴派”“浙派”打压,因此成为浙地攻击苏州标靶。而在社会交际地域竞争背后是雅俗边界变动。晚明至清代文人画学论述题画诗文何以守住文人精英高雅“阵地”事,表现出越来强烈身份焦虑。

  • 标签: 题画诗文 文人交际 浙派 地域竞争 身份建构
  • 简介:美国诗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新诗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国文化吸收英美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中国文化巧妙运用使美国华裔文学得到美国主流文学认可,二者都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创造性吸收运用,采用类似的翻译策略创作手法。

  • 标签: 庞德 汤亭亭 中国文化
  • 简介:"圣灵从我眼前走过,我心动了,我生命受到鼓舞。"——2006年,冯秋子在她散文集《圣山下》扉页,写下了这句题记。那时,她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六年后会用文学之外另种她相对陌生艺术语言——水墨绘画,来铺陈心迹,捕捉意念,拓展力量,发出纯粹艺术之声。面对她新近创作现代水墨作品,观者不仅受到了鼓舞,还能感受到自在生命之建构时空意象之生成——看着那蕴含其中审美能量,如此生动地从我们眼前走过.

  • 标签: 现代水墨 冯秋子 实验 艺术语言 水墨作品 时空意象
  • 简介:德国德语文学研究专家沃尔夫冈·布劳恩加特教授最新力作探讨文学与宗教从1765年至今关联与流变,旨在为研究文学宗教美学开辟新路。全书主体三部分分别题为“人类学转向:为人艺术——同样为人宗教”“艺术-宗教与宗教-艺术”“审美的合群性”。本文依次做梳理评析,并指出这部德语文学专著独创性及其为跨学科研究模式带来启发。

  • 标签: 现代 文学 宗教 主体性 超验
  • 简介:日常生活离不开广告。随着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越来要求商品既经济,又实用、美观。书法广告设计虽然涉及两个不同领域,但二者有共同点,他们都属于造型艺术,依赖于人们视觉感官,长于直观性造型性。全球化背景,为了保持独立文化艺术性当代广告设计根本属性,将中国书法与当代标识设计相结合是中国当代广告设计发展方向之

  • 标签: 旃檀鼓书法 广告设计 视觉效果 传播
  • 简介:(1918—2010),本名陈克惠,壮族,广西扶绥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文学系。1938年投身抗战,历任鲁艺文学研究员,部队教员,《部队生活》编辑,《东北日报》副刊主编,中共广西地、省级党委宣传部处长、秘书长、副部长。全国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顾问、全委会名誉委员等。

  • 标签: 陆地 《东北日报》 中共党员 部队生活 1940年 党委宣传部
  • 简介:《赎罪》归类不同,元小说结尾评论依之不同:将其归入后现代小说者,多认为结尾是点睛之笔;而将其归入现实主义小说者,则认为结尾只是画蛇添足之举。《赎罪》表层情节上符合哈钦现代编史元小说定义,但与编史元小说代表作《法国中尉女人》深层结构相比,《赎罪》却有本质区别。首先,两部作品可能因世界结构不同,从而编史元小说元素所依存世界层次不同;其次,二者可能因世界各层次间互动方式不同,从而编史元小说元素呈现方式不同。究其动因,以《法国中尉女人》为代表典型编史元小说意欲暴露历史书写语言建构本质,而《赎罪》则在后现代风潮回落世纪之交,以编史元小说创作元素反思后现代创作本身,集中探讨了文学创作伦理价值这命题。

  • 标签: 编史元小说 《赎罪》 可能世界 文学伦理
  • 简介:本文尝试以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为中心,考察清末民初南北文学想象,力图近代文学观念生成与传统空间地理意识转型双重视阈之下,勾勒南北文学论述脱去传统政治意涵而转型为种近代知识历程与轨迹。刘师培南北论述集中于服膺民族主义思想“光汉”时期,核心在于追问为何北方古代文教昌盛,而至近代却文化夷陵、不如南方。认为这论述承接文质、夷夏、正闰相结合现代民族主义的话语资源,同时传统天下观消隐、现代民族国家竞存新世界格局中发生着形变。刘师培南北论述虽然承接了传统地域风俗论,但论述基底却是明确现代科学世界观,其间体现着古今空间地理观念转型。

  • 标签: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南北话语 地理环境决定论
  • 简介:卫方济(1651—1729)中国礼仪之争最后数十年纷繁复杂气候下发表了《中国六大经典》《中国哲学》两部译作。为能使中国基督徒免于种族身份与宗教身份难以兼容尴尬处境,他探索出了以亚里士多德视角来阐释儒家经典种文本研读模式。因而卫方济译本有着相当自由性—他尝试将儒家经典文本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或曰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相融合,而非仅从文字层面来进行翻译。这融合得以展现出两种不同文化间共通性与超越文化藩篱普世真理。正是这融合使克里斯蒂安·伍尔夫、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哲学家深受启发:它是尚未被殖民与后殖民理论禁锢纯理性理念,是那个文化交流还未被西方思考模式固化时代话语丰林中枝秀株。

  • 标签: 耶稣会在中国的适应政治 经院哲学 新儒学 阐释学 美德伦理学 早期启蒙思想
  • 简介:伯格曼电影美学普拉斯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影响。方面,伯格曼借助舞台化布景、人物面部特写长镜头内心告白等镜头语言呈现梦境、幻觉、疯癫、神经症等前意识性生命体验艺术风格普拉斯中后期诗歌意象构建和叙述视角产生重大启发,是推动普拉斯形成个性化艺术表达重要催化剂之;另方面,影片《生命门槛》是普拉斯创作长诗《三个女人》蓝本,普拉斯诗歌沿用了电影的人物、场景情节设定等基本架构,同时,通过融入自身生存体验,以及更鲜明社会批判意识更强烈女性主义立场完成对《生命门槛》改写超越。

  • 标签: 西尔维娅·普拉斯 英格玛·伯格曼 电影 《三个女人》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