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1 个结果
  • 简介:以塑造一个备受摧残、沉默寡言的黑人女性这一表象为掩护,藉"女同性恋小说"文本形式向男权统治宣战,颠覆和否定了黑人女性所处的"他者"地位.小说运用双层文本叙述策略既揭示了黑人妇女生存的困境,又强调了黑人女性团结的重要性以及重建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的必要性.

  • 标签: 表层文本 隐含文本 女同性恋 妇女主义
  • 简介:是20世纪末西方具先锋性的性别解放文本.小说塑造了新型的叛逆者、性别边缘人跨性别者形象,展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新态势:追求个体生命的完全自由,拒绝一切规定性,包括性别的规定.但由之引发的却是恐惧、惶惑与自我的失落.小说沿袭的是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模式.跨性别者具有革命性,但它在人性的提升、完善,人类的生存、繁衍等方面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 标签: 费雷思 | 性别解放 跨性别者形象
  • 简介: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及受众调查,考察真人秀“变形计”关于乡村贫困,村娃改变命运的话语,并通过受众的协商、抵抗式阅读,指出节目话语造成了乡村少年的身份困境。

  • 标签: “变形计” 身份困境 乡村少年
  • 简介:孙绍振先生虽然年过古稀,但还是将生命中大量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文本的微观解读。强烈的批判精神,对文本解读锲而不舍、全身心投入的献身精神,都令人感佩。从《名作细读》到《月迷津渡》,孙先生提出了文本解读的"哲学化"门径,但依然对如何有效地传授文本解读的方法怀有困惑。本文就此问题,对名作的细读做进一步的审思。

  • 标签: 孙绍振 文本解读 《名作细读》 《月迷津渡》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是从生态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角度审视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还没有涉及小说创作的“生活的符号化”主题。本文将以巴赫金的社会文化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特别是以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批评方法为核心,深入阐释小说《白噪音》的文本意义。本文认为,作品似乎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那样贴近物质世界,却在生活的符号化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诗性特征,发掘出后现代生活独特的精神世界。

  • 标签: 唐·德里罗 巴赫金 《白噪音》 生活的符号化
  • 简介:《圣阿格尼丝之夜》是在当代济慈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如何理解诗中波菲洛和玛德琳之间的关系成为西方针锋相对的两派学者的分水岭。以瓦瑟曼为首的学者认为两位主人公之间是纯真的爱情关系,而以斯蒂灵杰为首的另一派则认为两位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浪漫、纯洁的恋人,而是类似莎翁《辛白林》中的“亚西莫和伊墨琴”,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欺骗与凌辱。本文从两派学者的基本观点出发,联系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基于两派观点衍生出的形形色色的文本解读,从历史的角度为这首诗的文本阐释勾勒出清晰的边界,并试图从中归纳出济慈诗歌文本阐释的一般规律。

  • 标签: 济慈 《圣阿格尼丝之夜》 文学解读 边界
  • 简介:本文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出发,探讨了翻译文本的解构策略.解构翻译的目的是要在译作文本中使原作升入一个更高、更纯粹各种语言相互融合臻至完满的境界.这种境界尽管难以企及,但解构无疑为我们指出了通往这一境界的途径.

  • 标签: 诗性哲学 翻译文本 解构策略 符号系统 话语结构
  • 简介:近年来,法国文学批评界积极探索,不断突破,形成了“可能性文本理论”,且影响渐盛。该理论由法国学者马克·埃斯科拉、苏菲·拉博等学者在米歇尔·夏尔、皮埃尔·巴雅尔、雅克·杜布瓦、斯坦利·费什等人的学说基础上形成,包括一系列理论主张及其指导下的批评实践,它再次对作者权威性和文本同质性提出了质疑,主张从“可能性”角度而非现实角度去考察文本,将阅读与批评的重心从论证文本必要性转移到拓展文本和文学潜力上来,强调文学批评活动具备元文本与超文本双重维度,为审视作者、文本、读者、创作、批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不同视角,有可能对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实践甚至写作实践都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 标签: 可能性文本理论 埃斯科拉 文本潜力 批评双重维度
  • 简介: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文学阅读及批评的模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文学文本与影视改编的关系究竞如何?改编的原则与理念是什么?其中有哪些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探讨?视觉产品在文学教学中有什么意义?本文从电影时代的文学研究语境、述说文本的时代与文本述说的时代、传播意义与受众范围的革命等几个方面探讨改编研究的起源、发展和研究意义。文章认为,改编研究彰显了文学作品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是文学与其他媒介互动的重要原因,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文学跨学科研究视野。

  • 标签: 改编 文学 银幕 跨学科研究
  • 简介:写生,对画家来说,终其一生都是不可缺少的伴侣,只是随着岁月和阅历的变化悄然生变,重要的是心境与看世界的眼睛。古人“搜尽奇峰打草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今人为之,当为一种文化观,亦即东方绘画看事物的方法,不为写实,而为写意。写生,直观生活,心照自我,写生、写心、写情,“一览众山小”,“一花一世界”,无不是画家心境的自我写照。

  • 标签: 解读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东方绘画 写生 文化观
  • 简介:杜拉斯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东方情结,"东方"这个在其文本中几乎缺席的语汇却像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幽灵盘桓不去。作为在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出生并长大的法国人,杜拉斯文化身份的暧昧决定了她写作立场的暧昧。东方主义复杂矛盾的双重表现在于作者一方面逃避童年亲历的"东方事实",另一方面又通过回忆和想象重构了她所认识和理解的东方:"印度+支那(即中国)=印度支那",这也是西方人对东方固有的一种简单化的认知范式。本文将通过杜拉斯文本中对印度支那、印度和中国的描述和建构来揭示杜拉斯"东方立场"的历史性和复杂性。

  • 标签: 杜拉斯 东方 自撰 写作
  • 简介:尽管纪弦曾断言,“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但考察二十世纪的中国新诗文本,就会发现纪弦的说法未免武断,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事实上,从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开始,二十世纪的新诗创作和评论鉴赏,都程度不同地禀承了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小到

  • 标签: 古典诗歌 新诗 传统文化 创作手法 艺术风格 意象
  • 简介:早在1979年,利奥塔在《后现代情景》中指出,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现正改变着知识的性质,任何称作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转化为新的形态,终将遭到淘汰,而学术研究的方向将取决于其成果是否有可能转换成计算机语言。随着信息处理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利奥塔的预言似乎正迅速成为现实。除了互联网上每天涌现的新信息、新知识以外,

  • 标签: 东西 后现代 预言 现实 利奥塔 情景
  • 简介:莎士比亚作品经常为人所用,在现代战争中亦然.莎士比亚作品的模糊性使之既可以被用来支持战争,也可以被用来反对战争.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改编往往反映了导演和时代的解读.而对于莎士比亚文本解读,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本文主要探讨莎士比亚文本和电影在战争中的利用,而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则涉及国际政治和战争对于文本之外、纯粹作为文化符号的莎士比亚的利用.

  • 标签: 莎士比亚 英国 《亨利五世》 电影艺术 现代战争
  • 简介:不朽的启示——《鲁迅全集》印象天才的美学怪杰尼采(FriedrichNi-etzche)在《快乐的科学》里说,一棵巨树要昂首于天宇,就需要恶劣气候,需要暴风雨;一位最优秀、最有成效之士的生平,也需要不善、对抗、暴虐,需要仇恨嫉妒、顽梗疑惑、严酷贪婪。这是何等惊世骇俗的论调。然而,当我们摘下有色眼镜,以客观公更多还原

  • 标签: 《鲁迅全集》 《野草》 杰尼 《故事新编》 二心集 藤野先生
  • 简介:朱自清的《背影》以其文风的朴实、细腻、流畅和情感的真挚、深切而享誉文坛,在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在现当代中学课本中也列为必读课文。然而,“朱自清为何以‘背影’为题”?语文界和评论界的见解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作品前、中、后四次都提到了父亲的背影,其中有三次都围绕着那次难忘的、买橘子的背影来写的,并且开头和篇末点题照应,因而,以“背影”为题,主旨明确,题

  • 标签: 背影解读 背影里 里背影
  • 简介:本文以张爱玲文本的悲剧意识渗透出的遁世心态为切入点,从张爱玲文本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显示出的遁世心态以及张爱玲遁世思想形成的根源三个方面,梳理其文本的重要思想特质,对张爱玲创作中表现出的"遁世心态"进行解析。

  • 标签: 张爱玲 悲剧意识 遁世心态
  • 简介: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灯塔这一核心意象常常被看作一个涵义丰富的象征,它的象征意义也往往成为评论家纷争的焦点,但本文试图切换提问的方式,把关注重点从灯塔的象征意义转移到灯塔在文本结构中的作用中来。在这部意识流作品中,灯塔在时间上为文本划定始终,却又让生活的洪流溢出这人造的边界;在空间上,灯塔成为小说画面的焦点,却又让这个焦点成为一个缺席的中心;就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言,灯塔赋予无序的生活以秩序和意义,却又暗示意义的脆弱与虚幻。伍尔夫对灯塔的处理不仅透露出其个人对于小说结构的艺术自觉,也体现出现代主义作家试图在无序与混乱中制造意义的集体焦虑。

  • 标签: 伍尔夫 《到灯塔去》 灯塔 边界 秩序 意义
  • 简介:《诗歌》一诗是毕晓普61岁时的创作,通常认为这是一首关于历史与现代、艺术与生活、诗歌与绘画之间关系或家族关系的诗歌。笔者通过潜文本发现《诗歌》文本与潜文本之间存在裂痕,进一步发现这是一首关于毕晓普诗歌创作艺术观的重要诗篇。毕晓普用诗歌形式阐述其艺术美学观如下:1.诗歌再现画面层次和细节;2.诗歌高仿个人经验,但二者不可等同;3.打造诗歌形式的"布里斯托板"。这些为我们深入理解毕晓普诗歌创作艺术观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 标签: 诗歌 画面 仿真 “布里斯托板”